澶淵之盟與清朝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有什麼區別?

澶淵之盟簽訂的過程:

公元1004年秋,遼國蕭太后領兵20萬對宋朝發起攻擊,宋真宗心急如焚,朝中許多大臣建議皇帝直接逃跑,可以像唐玄宗一樣往蜀中避禍,或者去往金陵。宋真宗的父親是宗太宗,宋太宗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曾經御駕親征與遼軍戰鬥,在戰鬥中宋太宗趙光義中箭受傷,後來宋太宗的死也與箭傷發作有關,因此宋真宗有強烈的"畏遼"情緒,他的想法也是能跑就跑,當逃則逃。

但是宰相寇準堅決不支持南逃,寇準是太宗朝的進士,為人剛正不阿,又得太宗賞識,因此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太宗晚年,寇準被貶為地方官。真宗繼位後,寇準也沒有立即被重用,直到遼軍打來,宋真宗無人可用,只得啟用寇準,就這樣,寇準重新返回中央朝廷。

寇準認為不能南逃的最重要得原因是:皇帝一旦棄城逃跑,那麼大宋的北方防線就會全線奔潰。在北方戍衛的士兵的家基本上在開封附近,開封被放棄,這些戰士的家人們也不能保全,軍心就直接潰散了,不用打,宋軍必敗。所以,寇準的建議是皇帝御駕親征,遼軍有蕭太后和皇帝,宋朝方面有天子親征,宋軍軍心必為之大振,戰士們必將為國死戰。另外,逃跑的話,也就意味著要放棄前兩任皇帝辛苦攢下來的基業,放棄趙家的宗廟社稷,這是宋真宗所不敢承受的罪名,因此,他聽取了寇準的建議,決定御駕親征。

宋真宗領軍到了澶州,當時黃河流經澶州(現在的河南濮陽),將澶州城分為南城和北城,雖然說在寇準的一頓忽悠加威脅下到了前線,但是宋真宗內心還是非常害怕的,他留到南城遲遲不願意過江,雖然只是一條河的寬度,但是過了河,就真的是要直面遼軍,從心理上的感受是非常不一樣的。寇準耐心勸導,宋軍的主力都在北城,來都來了,不過河就沒有什麼鼓舞士氣的意義了,這本來也是御駕親征的目的。宋真宗又極不情願的過了河,到了北城,宋軍士氣大振。

遼軍這邊,大將蕭撻覽巡查地形時被宋軍的床子弩射中身亡,蕭撻覽是蕭太后的同族兄弟,在遼軍中地位很高,他的死亡無疑給了遼軍和蕭太后巨大的打擊。

這極大的促成了"澶淵之盟"的形成。此次蕭太后親自領兵的目的不是為了消滅宋,而是解決宋遼的邊界問題,她的心中也有和談的想法,但是礙於形勢,她不能首先提出,蕭太后就命宋朝的降將王繼忠給宋真宗寫了一封信,信中非常隱晦的表達了遼想要和談的意圖。宋真宗當然是非常開心的,因為他本來就不想打的,於是雙方開始和談。

澶淵之盟與清朝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有什麼區別?

宋真宗對和談使臣要求:第一:領土問題不能退步;第二:遼方要求貨財的話,"如不得以,雖百萬亦可。"然後和談進行也非常順利,結果就是:

一: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

二: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三: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四: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有一個小細節,寇準問談判代表曹利用,皇上給了的談判的標準是多少,曹利用說是百萬,寇準說最多三十萬,再多了你就提頭來見。曹利用談判回來,宋真宗正在用膳,不便立即召見,但是皇帝又很著急的想要知道結果,就讓太監去問,曹利用打了一個三的手勢,小太監回來稟告皇帝,就把三的手勢給打了出來,宋真宗以為是三百萬,於是想了說,算了,三百萬能換取和平,就三百萬吧。後來用膳完畢召見曹利用,才知道是三十萬,宋真宗真的是大喜過望。

"澶淵之盟"至"靖康之變",宋朝獲得了百年的和平時間,正是這一百年的時間裡,宋朝的經濟文化達到了封建時代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也正是因為"承平日久",等到金軍的鐵騎長驅直入到達開封,宋朝毫無還手之力,"二聖被俘","靖康之恥",帝國不管是貴族,還是平民,都受到了巨大的摧殘和羞辱。對於"澶淵之盟",如果我是生活在宋朝的老百姓,絕對是舉手雙手雙腳贊成的,和平本就不易,回望歷史,一百年的和平時光,有幾個朝代有過呢,戰爭的機器一旦開啟,多少家庭將失去父親和兒子,多少人將流離失所。就像漢武帝攻打匈奴,解除了漢族的生存危機,使得中華文化得以存續,但是對於漢武帝時代的老百姓而言,戰爭就意味著痛苦,《漢書》中寫漢武帝:"師旅之後, 海內虛耗, 戶口減半;師出三十餘年, 天下戶口減半",所以"澶淵之盟"是利在當代、弊在後世。對於後世而言,重文抑武,使得中原王朝的政權又落入草原民族的手中,當然也是可悲的。

那麼,"澶淵之盟"和清政府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有什麼區別呢?

第一:宋朝有打敗遼國的可能性比較大,當時宋軍90萬,遼軍可以動員的軍隊只有30萬,儘管可以戰鬥的素質可能不如遼軍,但是這種絕對的數量壓制,戰勝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因此區別一:就在於是戰是和對於宋朝是選擇題,清沒有。

第二:宋和遼約為兄弟之國,長期以來,中原漢文化都處理絕對的壓制地位,宋遼以前至少是上下級,現在變為平級,雖然如此,已經被人所不齒了。

但是清政府一系列條約中,雙方的政治地位是不平等的,"租界"、"開埠","關稅"等權利劃給了西方列強,中國成為了"列強"的"半殖民地",地位上已經低人一等了。

因此區別二,國家最重要的標誌"主權",宋朝是沒有犯禁的,而清則是"喪權辱國"。

第三:宋遼的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農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一致,導致了落後的"草原文明"必須靠搶劫"農耕文明"的生產資料才能得以生存。不管是春秋戰國開始、到秦漢、魏晉南北朝,兩個文明之間一直在進行著角力,使用和平的談判方式解決該問題屬於宋朝的首創。

清朝和西方列強屬於"封建舊制度"和西方海洋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的新問題。

宋遼的"澶淵之盟"的存在偶然性,與宋朝統治者個人的性格存在較大的關係,也就是換個人當皇帝,可能就直接和遼國"剛"到底了,這個事情到不了談判桌;而清朝和西方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存在必然性,這不是清朝與英國等國的問題,是落後的封建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矛盾,換個皇帝,"照樣也得捱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