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給呂不韋寫了一封信,為何後來呂不韋就死了?

用戶64077400


13歲嬴政被立為秦王,呂不韋繼續以相國身份輔佐嬴政,由於嬴政年幼,呂不韋獨攬朝政大權,而且他還居功自傲,甚至還與嬴政母親關係不明不白,嬴政看在眼裡,敢怒不敢言,一直隱忍著。

嬴政21親子管理朝政,嬴政藉助假太監嫪毐一事,將推薦人呂不韋一併處罰了,除去了呂不韋相國一職,讓他回了河南封邑。

回到封邑後,呂不韋門客絡繹不絕,這更是讓嬴政厭惡,他擔心呂不韋會聯合這幫人謀反。於是嬴政給呂不韋寫了一封信: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呂不韋看了嬴政書信後,內心惶恐,害怕嬴政以後終會殺了他,現在只不過是一點點羞辱他,呂不韋覺得士可殺不可辱 ,便喝了毒酒,自殺身亡


塊播影院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是第1位建立大一統王朝的人,秦始皇還被後人尊為“千古一帝”,是 誰成就了秦始皇嬴政呢?誰是嬴政能當上秦王的最大功臣呢?這個功臣就是成語奇貨可居的主角之一的 呂不韋。秦孝文王的兒子子楚早年曾在趙國邯鄲作質子,後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秦國國君,是為秦莊 襄王。莊襄王繼位後馬上封呂不韋為相國,封為信侯,食邑河南洛陽10萬戶。呂不韋也從一個商人華麗 轉變為一個政治家,他也成為歷史上最早的風險投資專家。三年後請莊襄王突然駕崩,13歲的嬴政被立 為秦王,呂不韋繼續以相國身份輔佐嬴政,由於嬴政年幼,所以朝中大權都被呂不韋獨攬了,而且呂不 韋還居功自傲,甚至還和嬴政母親趙姬勾勾搭搭,嬴政看在眼裡、氣在心裡、敢怒而不敢言。公元前239 年,21歲的嬴政親政。公元前238年,嬴政借除掉假太監嫪毒一事,將其推薦人呂不韋一併處罰,解除呂 不韋的相國職位,讓其回河南封邑。回到封邑後,呂不韋的門客絡繹不絕,此舉招致了秦王嬴政的怨恨 ,他擔心呂不韋會聯合他人謀反。於是嬴政給呂不韋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 ,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沒徒處蜀。”沒想到,就是這短短三十字書信就要了呂 不韋的性命,呂不韋看完嬴政的書信後,心中惶恐不安。生怕日後秦王終要殺死他,現在只是一步步羞 辱自己罷了。士可殺不可辱,於是呂不韋毅然決然的喝下了毒藥,自殺身亡。秦王嬴政見呂不韋已經死 了,也就不為難其家人了。客觀來說,呂不韋對於嬴政當上秦王和日後一統天下確實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但是它終究避免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

秦始皇是一位勇於開拓、大有作為且比較開明的皇 帝,他在奠定封建國家體制方面建立了豐功偉績,表現出他的雄才大略,特別是在“惟我獨尊”、“普 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的君主制的封建社會,皇帝就是國家的代稱,皇帝的詔命就是 法令。



情感職場說


老呂有自知之明認為自己該死了,呂不韋對秦始皇的感情是相當深的,始皇幼年不韋常去看望他,帶些始皇喜愛的小玩意,還經常在閒暇之時帶他踏青郊遊,視始皇為己出。始皇也視他為父親一般,始皇繼承王位後尊他為仲父。始皇自幼與母親相依為命,對母親的情感自不必說。秦始皇九年(前238年)有人向秦始皇告發嫪毐實際上並不是宦官,經常和太后私通淫亂,生下了兩個兒子,還把兩個孩子藏起來,嫪毐還跟太后商量說“大王如果死了,就讓我們的兒子繼承王位,


於是始皇派官員詳細調查這件事,弄清了事情全部的真相,事情牽連到相國呂不韋。這件事本來在呂不韋看來不是什麼大事,無非就是自己老了身體不行了,始皇又已經長大了,為了避嫌還是跟太后保持距離好,可太后此時正是如狼似虎的年紀,腫麼辦呢不韋就找個年輕體壯的替自己伺候太后。不韋對太后還是有感情的,畢竟那麼多年的老情人了。為了讓太后爽不韋精挑細選還是找不到一個滿意的備胎,某日不韋在逛街,聽市人說有個叫嫪毐的小夥子,他的那個東東很有名,附近鄉里的淫婦都爭先恐後的排隊體驗。


嫪毐此時因犯罪關在牢裡,不韋赦免了他,留為府中舍人,秦朝的時候對男女之事比較開放,秦國的風俗,農事完了,國中縱樂三日,只要有一技之長的,都可在假日期間表演圈粉,呂布韋以桐木為車輪,使嫪毐用他那東東穿於桐輪之中,輪轉而那玩意不傷。市人皆點贊評論叫好。太后聽說了就問呂不韋真的假的這麼牛逼,不韋說太后想見這人,我把他帶來送給你,於是嫪毐成了大秦的頭牌鴨王,太后非常喜歡他,後來懷了孕,怕人知道就遷居到雍地居住。本來太后養個男寵就不是什麼事,始皇的高祖母宣太后還讓他的男寵魏醜夫陪葬,

愛的那叫一個深沉,可始皇的母親生出兩兒子,這事就大了,後來嫪毐造反,始皇殺嫪毐三族,又殺死了太后跟嫪毐所生的兩個兒子,按商君連坐制官員犯法舉薦者同罪,呂不韋應和嫪毐一樣滅三族,秦王也想殺了他,可他想起幼時的情景,也因呂不韋侍奉先王立下很大功勞,加上賓客,說客為呂不韋說情的人有很多,始皇不忍心用法律制裁他,於是罷免呂不韋相國的職務,讓他前往黃河以南的封地。過了一年多,各個諸侯國的賓客和使者絡繹不絕的去請呂不韋到各自的國家去做官。秦王害怕呂不韋會發動叛亂,
於是就寫了一封信給他,說您對秦國有什麼功勞?秦國把你封在黃河以南,食邑十萬戶,您和秦王有什麼親情?被尊為仲父,您還是跟家人遷徒到蜀地去吧,呂不韋看完信就喝毒酒自殺了。這封信的意思每個人看有不同的理解,我個人認為,這封信的意思是,您的一生都在為秦國建功,秦國也對您不錯,您和我的關係有點流言蜚語,被稱為仲父,這樣是不利於秦國的發展,也不利於您,您最好還是到蜀地去隱居起來。呂不韋是明白人,心想政兒大了,可以放開手腳大幹了,我何必讓他擔心呢,因此含笑安樂死。


365小強讀歷史


秦始皇(前259~前210年),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稱皇帝的君王。他自稱始皇,他的兒子稱秦二世,他打算孫子稱三世,然後世世代代傳下去。然而大秦帝國卻“二世而亡”,後面的子孫也就免談了。

公元前247年,秦始皇的老爸,秦莊襄王駕崩。講真莊襄王是個苦命的人,好不容易做了秦國的君王,僅過了三年的君王癮就掛了。13歲的秦始皇繼位,丞相呂不韋輔政,皇太后趙姬臨朝聽政。

秦朝這樣的佈局是不是似曾相識?沒錯,歷史上小皇帝當政都是這種格局。比如明朝的張居正和李太后輔佐7歲的小皇帝萬曆;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為6歲的侄子順治皇帝保駕護航,當初8歲繼位的康熙皇帝,也是由三朝元老鰲拜輔政的。



歷史的格局有時很雷同,結局往往也很相似。明朝第一相張居正死後,小皇上萬歷進行了瘋狂的報復,把死後的張居正掘墓鞭屍;清朝的順治皇帝在懾政王皇叔父多爾袞死後,也對他進行了清算——掘墓鞭屍;康熙皇帝做得更絕,16歲親政後直接殺了鰲拜。

作為秦始皇的輔政大臣,仲父呂不韋最終也沒逃出歷史的規律。

公元237年,當年13歲的小孩子已經長成了23歲的小夥子了。秦始皇要親政。這就意味著要向呂不韋討回權力。

這一年,呂不韋被罷相。

當時呂不韋心中明白,這是皇帝要向他開刀。秦始皇要站起來,意味著呂不韋要倒下,這是歷史規律使然,誰也逃脫不了。



說實話,呂不韋對秦始皇來說猶如再造父母,當初不是呂不韋,他老爸秦莊襄王根本就不可能繼承王位,是老呂經過一系列運作和重金賄賂華陽夫人,極力勸說華陽夫人認莊襄王當乾兒(華陽夫人是莊襄王老爸的寵妃),如此這般,莊襄王最終繼承了王位。

換言之,沒有呂不韋當初的運作,就沒有莊襄王的王位,假如莊襄王沒有王位,秦始皇也就根本無法稱始皇帝了。

這正應了那句歌詞:“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你?沒有你,哪有我?

不可否認,秦始皇稱帝后從心裡是十分感激呂不韋的。這也是稱之為“仲父”的原因。但是這種感激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淡薄。主要原因是呂不韋權高位重,驕橫跋扈對王權力的侵蝕。



當秦始皇的羽翼越來越豐滿時,當有實力抗衡呂不韋時,他的的憤怒,就會被點燃,就會像火山爆發一樣噴湧而出。

秦始皇的怒火足以把呂不韋燒的一乾二淨,這一點老呂心中最清楚。

接下來的日子秦始皇連連出招、步步緊逼,老呂只有招架之功,並無還手之力。秦始皇首先把老呂趕出了京城——咸陽,遷往了河南洛陽封地。

過了一年後,秦始皇給在河南洛陽封地的呂不韋寫了一封信。信中有這樣幾句話:“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翻譯過來就是:老呂,你對秦朝有什麼功勞?竟封在富庶的河南,十萬老百姓供養你一個人。老呂,你和我秦始皇是什麼親戚,竟稱仲父,你一家人趕緊滾到四川不毛之地去。

呂不韋接到信後哭了,他終於明白秦始皇不會放過他。



其實也不能全怪秦始皇心狠手辣,原來老呂當初做了一件蠢事,把他所有的功勞都抹殺了。

原來呂不韋曾經和秦始皇的母親趙姬私通。後來,隨著秦始皇的長大,呂不韋就想和趙太后一刀兩斷。為了不得罪太后,她為太后找了一個性功能奇高的嫪毐。

呂不韋終於脫身而去,接下來幾年中,嫪毐和趙太后生下了兩個私生子。為了將來的幸福生活,嫪毐和趙太后合謀奪取秦始皇的權力,讓自己的兒子做君王。

幸虧秦始皇及時發現了他們的陰謀,果斷誅殺了嫪毐,把太后關進了深宮,亂棍打死了二人的兩個私生子。所有這一切都是呂不韋一手造成的。你說秦始皇能不恨他?

呂不韋接到這封信後,左思右想,終究想不出逃生的辦法,於是飲鴆自盡。


秉燭讀春秋


一個取得顯赫成績的人、一個對於我國曆史具有非凡意義的人、一位震爍古今的始皇帝!早期王位本與他無緣且早期在趙國當質子(秦國的強大、面對秦國的怨恨使得趙國國君發洩在嬴政身上且險些喪命)加之其戰國紛爭塑造了“嬴政的性格”在其以後大一統的所作所為有一定的映射。“王心”對於一個國君,對於歸國的嬴政面對形勢複雜的秦國所找尋政治庇護及政治手腕的建立尤為重要! 行冠禮、殺嫪毐,經過艱苦的權術博弈牢握皇權,罷處呂不韋的丞相之位。呂不韋遷居封邑洛陽,在洛陽居住期間,關東六國君主頻繁地派人到洛陽向他請安。為防止呂氏呂不韋與關東六國的勢力變亂,降低其與秦國的政治影響力,身居皇位已久的嬴政決心除掉呂不韋!帝王心,皇權位誰不想處於絕對的安全!

“君對秦國有何功勞、卻封土洛陽,食邑十萬,君與秦國有何血親卻號稱“仲父”妄自尊大。快帶家屬滾到西蜀去住!”呂不韋面對此時的嬴政、面對“王心”快速成長的帝王,其難逃一死!




C計劃v430


先說我的結論:

呂不韋以奇貨可居之心,輔助異人成為秦王,從此開始了他的擅權謀私、淫亂宮廷等行為;等到秦始皇處理掉嫪毐之後,開始猜疑呂不韋;呂不韋自知無法抗衡嬴政,就自殺了。

這裡看看《資治通鑑》的原文(翻譯成白話了):

漢代揚雄評論呂不韋,他在其書《法言》中虛擬了一場對話:

有人問:“呂不韋他聰明嗎?拿人做貨物,進行交易。”回答說:“誰說呂不韋是聰明人啊!用封國換取了宗族的滅亡。呂不韋這個偷東西的人是穿牆行竊的奸雄啊!穿牆行竊,我見過能負擔鬥石之重量的,沒見過能竊取洛陽的。”

(完)


凌煙閣論史


秦始皇也好,呂不韋也罷,大家都是聰明人,有些事不用點破,彼此都明白,當呂不韋看到秦始皇的那封信時,就已經明白了秦始皇動了殺心,一國之君動了殺心,還是早點解脫的好,要不然把自已九族都搭起去,就不划算了。

秦始皇那封信的內容是這樣的:

你對秦國有何功勞?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對秦王有什麼血緣關係?而號稱仲父。你與家屬都一概遷到蜀地去居住!



首先,我們來解讀一下秦始皇這封信的真正含義。

信的開頭第一句話就是說呂不韋對秦國有何功勞?

要說到呂不韋對秦國有何功勞,恐怕秦始皇是一清二楚,呂不韋扶持秦始皇父親異人從一個普通的庶出公子做到太子的地位,並扶上國君的寶座,這可是天大的功勞,否則秦始皇也就不可能登上秦王的寶座,就連秦始皇他媽也是呂不韋獻給秦始皇他父親的,這功勞還不夠大?



然後秦始皇又說到,秦國已經封你在河南,並且食邑十萬戶,十萬戶是什麼概念?就是說十萬戶百姓交納的賦稅都不用上交國家,直接交給呂不韋,這可是富可敵國了,十萬戶的食邑,整個中國歷史上就沒有幾個,舉幾個例子,為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中,軍功最多的是曹參,他的食邑是一萬零六百三十戶,被劉邦視為功勞最大的蕭何,他的食邑是一萬戶,還有張良,劉邦給他三萬戶的食邑,他不敢接受,只選擇了一萬戶,呂不韋是十萬戶,這功勞得有多大。



秦始皇故意反問的言下之意是:秦國給了你呂不韋這麼大的封賞,你還不知足,還想要進一步的利益,秦始皇指的是政治權益,呂不韋位居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已經成為威脅秦國權利的存在,在因為嫪毐事件時,秦始皇已經動了殺心,想殺掉呂不韋,但是由於呂不韋在朝中執政多年,權力非常大,大到有很多人都為呂不韋求情。

當一國之君想要殺一個權臣時,卻受到極大的阻力,這對於到高無上的王權來說,是不能忍受的,尤其是秦始皇這樣的千古一帝,這對秦始皇來說,反而是更加顧忌呂不韋的存在,就算當時因為很多人反對而暫時沒有殺成,日後仍然逃脫不了君主的惦記而招來殺身之禍。



信中除了第一句話是反問話,還有一句反問話,就是你對秦王有什麼血緣關係?而號稱仲父?

仲父是誰叫出來的?秦始皇本人,正因為呂不韋對著秦始皇有如再生父母般的功勞,才讓秦始皇稱呼呂不韋為仲父,當時秦始皇還小,朝廷中的政事都是由呂不韋負責處理的,呂不韋同時也是個頗有才能的人,處理政事得心應手,讓秦國的國勢蒸蒸日上。



但是呂不韋幹了什麼?與太后私通,在秦始皇的角度來看,就是呂不韋和自已的母親私通,這是什麼概念?就算是普通百姓家中出了這種事,做兒子的恐怕也不會放過與自已母親私通的人,何況還是秦始皇,還是一國之君呢?

當秦始皇知道這件事後,呂不韋必死。秦始皇非常清楚自已與呂不韋的關係,不是父子,秦始皇的親生父親是異人,不是呂不韋,現在呂不韋幹出這種事來,秦始皇能不殺他嗎?況且那個嫪毐同樣是呂不韋弄出來的禍害,這事無論怎麼算,都要算到呂不韋的頭上,真追究起來,恐怕就不僅僅只殺呂不韋一個人了。



呂不韋是個聰明人,看到秦始皇動了殺心,不自殺只會招來更嚴歷的報復,況且遷移蜀地去居住,不就是奪了他的食邑嗎?再下一步是什麼,呂不韋心知肚明,恐怕自殺才是最好的歸屬,要是不自殺,仍然這麼僵持下去,恐怕呂不韋全族都會被誅殺。

簡單的說,秦始皇逼死呂不韋,就兩個理由:一是呂不韋權利過大,威脅到秦王,而且不能讓敵人用他;二是呂不韋與秦始皇母親私通。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嬴政對呂不韋,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一、呂不韋之功:從昭襄王暮政時扶持嬴異人,到孝文王,莊襄王兩代急劇更迭時穩定朝局,嬴政即位前期協調軍政扶持親政,直至配合剷除嫪毐,呂不韋居功至偉。

二、呂不韋之過:私進嫪毐以致穢亂朝局。

以上這都是確定無疑的,不確定的是罷黜呂不韋是不是僅僅因為嫪毐事件,還是有其它原因。

呂不韋做《呂氏春秋》,倡導的是王道仁政,與秦自孝公之後六世遵循的商君霸道法制涇渭分明。《呂氏春秋》是在剷除嫪毐事件之前,隨著太后嫪毐勢力的崛起,呂不韋丞相勢力蟄伏而日漸式微,退而廣絡山東百家之士而著,目的是想修正霸道秦法。因此呂不韋著《呂氏春秋》是出於政治目的。

嬴政逐漸成長,聯合呂不韋剷除嫪毐。嫪毐已除,嬴政親政,則兩個問題突顯出來。一是要繼續商鞅秦法,還是要遵循呂不韋著《呂氏春秋》所倡導的王道仁政?這是重大的國政之爭。選商鞅秦法則繼續強兵平天下,選王道則仁政化天下。二是呂不韋繼續作丞相,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另選丞相。呂不韋在城門公開《呂氏春秋》,“改一字賞千金”,這是和嬴政打擂臺。

之前呂不韋功大於過,雖然深陷嫪毐事件,但配合剷除嫪毐。嬴政親政之後,呂不韋如果從仲父,丞相雙重身份,歸位於單純丞相身份,讓年輕的秦王自由施展抱負。呂不韋卻在重大國政上採取不配合的姿態,企圖以仲父,丞相身份,要秦國走自己選的王道仁政之路。秦王以深涉嫪毐事件為理由罷黜呂不韋,則必然!

但念其功,貶到洛陽養老。

呂不韋在洛陽,本該隱居山林,卻頻會山東各國使臣,大宴山東百家賓客,這就觸犯了忌諱。

忌諱一、交往山東各國和士人,對秦政造成巨大的干擾。

忌諱二、嫪毐事件是秦國之恥,嬴政之恥。頻道的交往放大了國恥,放大了秦王之恥。把國恥變成山東各國嘲笑的把柄。

嬴政的“何功於秦,何親於秦”,就有雙層含義。念其有功有親才免於一死,但不能因為有功而擾亂國政,不能有親而彰秦國秦王之恥。至此,有功有親,變成何功何親,前事一筆勾銷,遷居巴蜀。相當於又給了一次機會。

呂不韋選擇自殺,成全自己身後名,彰顯嬴政之殘暴


雨和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也可能是父親成全兒子。


西皮媽媽


原因很簡單的,秦王趙政(秦始皇)十三歲繼位,呂不韋就是他的“相幫”。秦國的相國一般有兩個人作,而相幫只有一個人。呂不韋輔佐秦王趙政十餘年,對這麼一個學生和君王已經太瞭解了,趙政的左勾拳過來了,右勾拳就不必接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