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與親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後是人心向背、審時度勢的博弈

公元618年,多事之秋。三月某夜,一夜譁變,天剛亮,隋煬帝楊廣在江都(今揚州)兵變中,被自己的禁衛軍和心腹絞弒。此時,他的姨表兄,即後來的唐高祖李淵,作為隋朝大丞相,進封唐王,已經在五個月前完全控制了長安,手下李建成、李世民等兵強馬壯。

隋煬帝與親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後是人心向背、審時度勢的博弈

江都兵變隋煬帝被弒劇照

如果李淵能早早迎隋煬帝回京,就不會有後來的江都兵變。但歷史沒有假設,問題變成了既然隋煬帝江都被弒前,李淵穩坐長安,為何按兵不動,不來勤王救駕,迎隋煬帝回京?按理說,作為隋朝外戚、手握重兵的地方勢力及臣子李淵,有責任、有義務、有能力救隋煬帝於水深火熱之中。

所以,隋煬帝落難繼而被弒,李淵似乎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況且,兩年多前,隋煬帝遭遇雁門之圍,李淵之子李世民曾急援救駕,並獻計解圍。那麼,這次情形為何大相徑庭?

對此及“隋煬帝姨表兄李淵,當表弟有難,為何不救”的問題,一個疑問是:隋煬帝怎麼一步步走到兵變被弒的結局?唐高祖李淵在公元618前後又經歷了什麼?搞清這些,對揭示答案至關重要。

隋煬帝與親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後是人心向背、審時度勢的博弈

李淵劇照

01 隋煬帝和唐高祖的關係

二人的關係,如前所述,是君臣,是姨表兄弟。但實際上,他們之間並不這麼簡單。

首先,唐高祖李淵是隋煬帝楊廣的親表兄。這要提到西魏(535年-556年)位高權重的八柱國之一獨孤信。獨孤信小女兒獨孤伽羅嫁給隋文帝楊堅,生下隋煬帝楊廣;四女兒嫁給李昞,生下唐高祖李淵。所以,獨孤信是隋煬帝和唐高祖的外公,隋煬帝母親獨孤伽羅正是李淵小姨。

隋煬帝與親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後是人心向背、審時度勢的博弈

獨孤伽羅與楊堅劇照

史書記載,李淵七歲時父親去世,隋朝皇后、小姨獨孤伽羅十分寵愛外甥李淵,隋文帝楊堅也特別親近器重年青的李淵,任命他作皇宮禁衛。跟隨做皇帝的姨夫多年,年齡再大些,李淵出任地方官,先後擔任譙、岐、隴三州刺史。

楊廣與李淵有過朝夕相處的一段時間,二人頗為了解。據資料記載,有一次隋煬帝朝會,當眾嘲弄李淵是“阿婆面”,李淵因而十分鬱悶。可以想見,因為熟悉,也因地位懸殊,發生在他們之間的類似嘲弄和鬱悶,應該不止一次。

其次,李淵親妹妹同安公主,有一個女兒做了隋煬帝后宮妃子,唐高祖李淵是隋煬帝楊廣的舅舅。

第三,在李淵617年攻取長安前後,隋煬帝的一個女兒,實際是李世民的表妹,嫁入秦王府做了李世民的楊妃。所以,隋煬帝是李世民的岳父,與李淵還有一層親家關係。

隋煬帝與親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後是人心向背、審時度勢的博弈

表面看,兩人關係有點亂,體現的正是隋唐門閥政治的盤根錯節。當時,世家大族往往通過建立姻親,所謂“親上加親”,結成政治同盟,從而鞏固家族地位和權力。李淵的爺爺李虎、外公獨孤信(也是楊廣外公)為西魏八柱國,楊廣爺爺楊忠則是十二大將軍之一。

西魏北周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相互之間,基本結成了政治聯盟,恰是他們及後代如隋煬帝、唐高祖,基於家族先輩功業積澱,形成新門閥,漸次奠定西魏、北周、隋、唐的輝煌,繼秦漢開創第二次統一盛世。

02 隋煬帝楊廣的不歸路

從隋煬帝楊廣謀取太子位,繼而公元604年正式登基始,就走上一條不歸路,短短十三年,大隋基業毀於一旦,自己也一命嗚呼。

隋煬帝與親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後是人心向背、審時度勢的博弈

隋煬帝與宇文化及劇照

公元618年的江都兵變,致使隋煬帝被弒。這可追溯到公元614年,隋朝盛極而衰的轉折之年。是年,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兩敗俱傷,無功而返;平定隋朝貴族楊玄感叛亂,內部四分五裂、各懷異心,地方上又義軍蜂起,叛亂不斷。

公元615年,隋煬帝帶兒子孫子及後宮避暑汾陽宮,然後北上巡遊,不料被突厥大軍困於雁門。解圍後,隋煬帝並未回駕長安,而是由太原直接去東都洛陽。

史料記載,在東都洛陽,“煬帝氣沮,竄身江南”,他等來龍舟,然後帶百官及嬪妃巡遊江都。這一次下江都後,隋煬帝再也沒能回來。而北方形勢逐步惡化,打出討伐隋煬帝招牌的叛亂時有發生,皇帝的口碑和名聲壞透了,昏君暴君漸成共識。

隋煬帝在江都過得優哉遊哉,但隨駕南下、遠離故土的驍果軍尤其關中子弟,思鄉心切,卻不能歸鄉,一旦逃跑即被抓回殺頭。這激起了兵將的不滿,因為他們中間有不少中原人。

隋煬帝與親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後是人心向背、審時度勢的博弈

隋煬帝劇照

對於江都的中原兵將來說,被愈演愈熾的動盪局勢煎灼同時,還有對故鄉親眷的思念,以及伴君之榻不知所以的焦慮和恐慌。兵變前,有人散佈虛假消息,稱隋煬帝準備毒酒,要在宴會上毒死打算叛逃的驍果軍。既然橫豎都是不歸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兵變就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

當時,隋煬帝眾叛親離,大勢已去,身邊幾乎沒有幫手,文臣迫於武力,要麼噤口,要麼站隊發起兵變的宇文化及。夜間發生的兵變,讓隋煬帝大驚失色,既沒了解雁門之圍時群策眾力、發詔勤王的機會,連逃跑都來不及。

03 隋臣李淵的亨通仕途

隋煬帝走向末路,李淵卻在其蔭庇之下不斷被提拔,這是一種崛起的跡象。李淵與隋煬帝楊廣雖有嫌隙,但整體看,隋臣李淵的仕途相當順利,尤其隋末重要時期的關鍵位置,他依然被隋煬帝委以重任。

隋煬帝與親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後是人心向背、審時度勢的博弈

李淵畫像

有隋一代,從隋煬帝繼位,李淵頗有發跡之像,先由刺史升太守,又從滎陽、樓煩郡守任上,回到隋煬帝身邊做殿內少監、衛尉少卿。

公元613年,隋煬帝征伐高句麗,李淵負責督運糧草到涿郡。後來,同在督運糧草的隋朝大員楊玄感叛亂,李淵便奉鎮弘化郡,升級負責關右十三州諸軍事。

由此履歷,他開啟了軍政一把手的征途。而此前調內廷負責皇室安全,管理武庫,繼而都督後勤及糧草,戍守關右要地,於他而言,無論是隋煬帝有心栽培,還是時勢所迫,實為不可多得之歷練。

更關鍵的,隋煬帝避暑山西汾陽宮、北巡邊地前,李淵又被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山西河東,北據邊塞,為抵禦北方遊牧之前沿,西銜都城大興,南接東都洛陽,整片區屬戰略要地,乃隋疆重中之重。委以此任,足見隋煬帝對李淵的重視。

隋煬帝與親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後是人心向背、審時度勢的博弈

李淵劇照

李淵救駕正為解隋煬帝避暑北巡時突發的“雁門之圍”。在自己地盤上,在眼皮子底下,皇帝發生不測,該當何罪,尤其李淵負責地區軍事,罪豈可恕。

幸運的是,雁門之圍成功解除,隋煬帝毫髮未損,安全返回。事後公元616年初,李淵因救駕御敵平寇有功,擢升右驍衛將軍,任命為太原道安撫大使,擁有黜陟選補郡文武官、徵發河東兵馬特權;公元616年七月,隋煬帝南下江都,李淵正式任太原留守,617年又任晉陽宮監,成為地區最高軍政長官。

換個角度,事後看他們之間的這一方隕落,一方興起,冥冥中似有默契,相互配合得天衣無縫,果似註定天下將為李唐所得。而李淵大有器局,自有睥睨天下而稱雄的本領,難怪能夠創下雄唐三百年基業。

04 晉陽起兵,長安稱帝

公元618年前後,歷史發生了重大轉折,而中心無非圍繞改朝換代:隋煬帝被弒,隋亡;李淵稱帝,建唐。

隋煬帝與親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後是人心向背、審時度勢的博弈

李淵晉陽起兵,攻取長安路線及日程

但此前一年,即公元617年,李淵為起兵可謂歷盡艱險。內剿匪患、勤王救駕等,讓李淵頗得隋煬帝賞識,升為地區軍政一把手。可隨後拒戰突厥失利,導致“不時捕虜,縱為邊患”,隋煬帝震怒,要抓李淵到江都治罪。

追隨李淵的記室參軍(掌管軍隊文書起草等)溫大雅在《大唐創業起居注》中,記錄了此時李淵對隨侍身邊李世民說的話:

隋歷將盡,吾家繼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顧爾兄弟未集耳。今遭羑里之厄,爾昆季須會盟津之師,不得同受孥戮,家破身亡,為英雄所笑。

這段話清楚透露兩個信號,一是隋朝氣數將盡,當此亂世,李氏被逼無奈,為免屠戮,只有先下手為強,起兵舉事了。另一是李淵的確早有取隋而代之心。

“羑里之厄”指李淵受隋煬帝猜忌,被囚治罪一事。這件事讓李淵產生了急迫感,亂世畢竟朝不保夕,略有差池,即或“受孥戮”而“家破身亡”,終“為英雄所笑”

這種急迫感,確切說是李淵感到來自隋煬帝或其他方面的不確定威脅,不僅針對他本人,更事關李氏家族盛衰。此外,太原地處四戰之地,周遭虎視,素有警覺者,無不如履薄冰,戰戰兢兢,況李淵早有起兵之志,他在等待時機成熟。

隋煬帝與親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後是人心向背、審時度勢的博弈

李淵劇照

李淵身邊兩位副留守,本應為左膀右臂,但他們與李淵同榻異夢,貌合心離,當察覺李淵招兵買馬“有異志”,也磨刀霍霍欲除李淵。

命運的天平再次偏向李氏,不久隋煬帝飛詔赦免李淵,仍復原職檢校所部。公元617年五月,李淵計除副留守,為起兵掃清道路;六月設立起義堂,交好突厥以及圍堵東都洛陽的瓦崗軍等;七月,李淵率軍三萬誓師起兵。

公元617年十一月,李淵攻破長安,擁立隋煬帝之孫為隋恭帝,遙尊遠在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自己以大丞相身份都督內外。

世事發展出乎預料,李淵意圖稱帝,卻沒想到會這麼快。公元618年三月,隋煬帝兵變遭弒;五月,隋恭帝禪位李淵,李淵於是長安稱帝,是為唐高祖,唐朝建立。

隋煬帝與親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後是人心向背、審時度勢的博弈

唐高祖劇照

晉陽起兵,李淵歷陳隋煬帝之失,交好各方,睿智遠見,否則即便坐大一方,難免與諸雄如瓦崗軍慘遭吞滅。後攻取長安,擁立隋恭帝,稱隋煬帝為太上皇,李淵再次變被動為主動,也將南下救駕的權義徹底剔除。

05 三方面決定李淵不救隋煬帝

所以,李淵不救隋煬帝,隋唐迭代,大致出於三方面。

其一,巡幸江都,點燃隋亡導火索。當時天下又亂,隋煬帝年屆五十,越發昏聵,天下群雄皆起而攻之,義軍莫不歷陳其罪,遂成人人喊打之勢。而隋煬帝不思北歸,沉浸於江南溫柔鄉,意氣消沉,兵變事發不但他毫無所料,李淵等恐怕也沒想到。所以,不是不救,實屬無救。

隋煬帝與親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後是人心向背、審時度勢的博弈

隋末群雄割據

其二,晉陽起兵,李淵籌劃已久,意志堅決,起兵時便發檄文,以“廢昏立明,擁立代王,匡復隋室”為名,斥隋煬帝聽信讒言,殺害忠良,窮兵黷武,致民怨沸騰,充分表明棄隋煬帝立新主的態度,此情此景,斷絕馳救江都、迎駕隋煬帝的念想。

其三略顯蹊蹺,但相當重要。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當天下歷魏晉南北朝三百年離析,再次出現一統曙光,新代舊必為歷史大勢,絕非血緣宗法所能阻隔。回顧仁壽宮變,隋煬帝登基,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上位,均不吝戮滅骨肉血緣鋪平皇權大道。為此前太子楊勇被親弟楊廣矯詔賜死,後嗣幾乎殺盡,李世民兵變截殺親兄李建成親弟李元吉,二人俱一朝頭斷,子女皆橫遭屠戮。

軍國大業當前,直系親兄弟尚且如此,遑論隋煬帝與唐高祖這樣的旁系表兄弟了。所以,某種程度上,在歷史大勢的無情下,在“樹倒猢猻散”的慣性中,殺伐王霸、成王敗寇驅逐骨肉姻親、兒女情長,成為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必然選擇。

隋煬帝與親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後是人心向背、審時度勢的博弈

李淵劇照

這不是過家家,李淵恐怕也不是不選,而的確是沒得選。即便當初因政治需要結成親緣,像隋煬帝與唐高祖這種盤根錯節的關係,但他們心裡明白,既然為謀求家族利益最大化而結盟,關鍵時刻共進退,性命攸關時自然也可反戈一擊。否則很可能自取其辱,“受孥戮,家破身亡,為英雄所笑”。

或許,凡此種種銘刻骨子裡的經驗,正是歷史得以前進的“真理”,李淵何許人也,怎會不諳此理。

06 圖王霸業:人心向背、審時度勢下的複雜博弈

有人認為,弒殺隋煬帝的宇文化及,其母為獨孤信五女兒,若此說屬實,那麼發動江都兵變的宇文化及與李淵一樣,也是隋煬帝的姨表兄弟了。

隋煬帝與親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後是人心向背、審時度勢的博弈

宇文化及劇照

但這已無關緊要,重要的是,隋唐更迭中每一次殺伐和攻城略地,表面看冷酷得毫不顧忌體恤血緣親情,其實正是一場事關身家性命的博弈。何為博弈?

博弈是個體行為被更優化策略決定,以達成有利結果的過程。其中的一方是最大化自方利益的理性主體,雙方在平等對局中各自利用對方策略變換自己的對抗策略,達到取勝目的。

公元617年初,李淵御邊無力,將要被隋煬帝押解江都問罪,一旦押赴,多半有去無回。此緊要關頭,李淵卻突被赦免,真是不幸中萬幸。經此提心吊膽一變,他下定決心要起兵,否則坐以待斃,不是牢獄之苦,便是刀兵之禍,後果不堪設想。

千百年前之隋唐,雖無博弈理論一說,但縱橫亂世的梟雄,多多少少都暗循博弈之道。即如宇文化及對隋煬帝的博弈,或為隋帝下獄治罪,或被群雄所滅,但他弒君之後,博弈關係瞬被打破,一定階段一定程度上反而取得主動。

隋煬帝與親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後是人心向背、審時度勢的博弈

對於隋唐更迭之際的亂世博弈,隋煬帝、李淵或宇文化及們相互間無非是通曉與一般、諳熟與膚淺的差別,再加人心把握、時勢判斷等等,換言或謂之“運氣”,最終左右著他們的運勢,或開創王霸大業,或就此銷聲匿跡。

遭逢世變,風雲突現,群雄競起,合縱連橫,信息捕捉稍縱即逝,難以等到研判清楚,坐等意味著引頸自戮,唯先下手為強,縱不能稱王,但佔得先機,總有斡旋機會,不至於早先就被吃掉。從結果看,位居隋末梟雄第一梯隊的李淵顯然棋高一著,他堅忍圖成,厚基致遠,是一位通曉人心向背、審時度勢的博弈高手。



參考文獻:《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唐會要》《資治通鑑》《大唐創業起居注》《李唐氏族之推測》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