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化思維:把問題弄清楚,按照流程去實行,實現高效工作


“很抱歉,你的建議我們不採納”

“不好意思,我們聽不懂你講了些什麼”

不知道你們有沒被領導或者同事這樣講過,我就曾經這樣被帶教的師傅講過很多次。她老是跟我講,你能不能認真去思考?把話講清楚?

實習的這一年,我一直都在認真思考,可我的認真並沒有能讓我把話講清楚,我的師傅還是說我講話沒有邏輯。

現在回憶起那時候,我的思考是這樣的:

是不是帶教師傅對我有意見?所以才會經常叫我去發言,然後批評我講話講得不清楚?


是不是我講話的語氣、情緒不好,所以才會讓人聽不明白?


是不是我講的內容太少了,別人聽不懂?

為止我還專門買了很多書來看,書名現在記不起了,那些書的內容大概是與如何做好實習生?如何面對工作有關的?不過效果不怎麼樣?

最近讀了一本書《極簡思考》,才把我多年來的疑惑解開了。

原來是講話講得不清楚,並不是別人針對我,更不是我講話的語氣、情緒有問題,而是我講的內容沒有經過邏輯思考,所以我表達的東西要麼是不清楚的,要麼是對別人沒有用的。

結構化思維:把問題弄清楚,按照流程去實行,實現高效工作

《極簡思考》這本書給思考一個簡單的邏輯方法:結構化思維。整本書圍繞這個結構化思維出發去思考,如何找到真正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它們。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作家邁克.費廖洛。美國西點軍校優秀畢業生,曾就職於世界頂級諮詢公司肯麥錫。代表作有:《盒子裡的領導力》《一頁紙工作法》


結構化思維:把問題弄清楚,按照流程去實行,實現高效工作


1,結構化思維是什麼

結構化思維,在百度詞條的解釋是這樣的:是指一個人在面對工作任務或者難題時能從多個側面進行思考,深刻分析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系統制定行動方案,並採取恰當的手段使工作得以高效率開展,取得高績效。

簡單點講是這樣的:我為什麼要這麼做?哪些問題、信息、建議對我來說是重要的?要怎麼做才能達到目的?

舉個例子:我要換工作。

結構化思維的過程是這樣思考的:

為什麼要換工作?原因是現在工作的工資低?自己發展沒前途?自己不喜歡?換工作是為了離家近?為了提高收入?為了挑戰自己?

把這些點一一進行思考,找到自己想要換工作的真正目的,在接下來找工作的時候才有更針對性。

把自己的信息、問題都收集好,思考哪些是對自己有用的?有幫助的?比如,有些人換工作是為了離家近照顧孩子,這個是最重要的,其它次之。那麼在找工作的時候就圍繞這個中心出發,篩選招聘的信息。

再接下來就是思考如何去做?哪裡獲取招聘信息、怎麼製作簡歷、如何面試等等

結構化的過程,是把目的弄清楚後去,去收集信息,分析並且行動的過程,它的全程都在圍繞著目的,直到完成目標。


結構化思維:把問題弄清楚,按照流程去實行,實現高效工作


2,結構化思維怎麼做

結構化思維,作者在書本里介紹了有九個步驟:定義問題、提出核心建議、搭建框架、創建故事、打磨故事、選擇重要事例、證明或推翻假設、整合信息、分享想法。

我把它整理成主要的三個部分:

①明確目標、正確定義問題

正確定義問題,指的是能夠看到問題的實質,透過現象看本質。

而這個問題的最終結果是為自己的目標負責的,不然這個問題就不值得大動干戈地去找辦法解決。

比如,作為一個電器銷售人員,你早上和下午都遇到了客人跟你講賣的東西太貴了,他們不想買。

這個表面的問題看起來都是賣的東西太貴了,所以他們不想買。

結構化思維的第一步,明確目標、正確定義問題。這時候我們首先定義自己的目標是把東西賣出去。那麼問題來了,怎麼找到本質問題?

這時候就得去思考為什麼他們認為我家賣的東西貴?這個貴是與其他商品比價錢相差太大?還是他們想能夠便宜一點買到東西?還是根本不想買這一樣東西?

明白東西太貴背後的原因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只有把這些問題解決了,才能夠達成自己的目標。

正確定義問題,是圍繞目標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瞭解是什麼的背後為什麼會這樣,然後得出有建設性的假設。


結構化思維:把問題弄清楚,按照流程去實行,實現高效工作


②收集、分析信息,提出核心建議(假設+觸動點)

有了假設,就得去驗證自己講的東西是否正確,而這時候就需要數據去支撐。

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在信息中找到最重要的線索,提出核心的建議,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根據自己的目標和定義出來的問題,去收集信息和進行分析,得到核心建議和方案。

前面講了我師傅說我講話讓人聽不懂,我需要去解決這個問題。

而結構化思維的第二步是要去收集信息。我就得去問問同事、同學朋友:我講的普通話很爛所以聽不懂?內容太難理解所以聽不懂?還是因為覺得我講的東西很亂,他們無法理解?

收集好信息後,通過分析去對比,發現大家對我的講的內容是覺得太難了,所以不懂。

這時候我的解決方案核心建議提就是圍繞如何把這個內容簡單化。

比如,現在講結構思維,其實簡單點講,就是按照一個思維流程或步驟去思考,最終完成目標,就好似我們要開動一輛車,要發動車子,放手剎,踩油門等等的流程,把這些流程做好了,車子才能開得動。

核心建議和方案,這裡要注意的是它的觸動點。觸動點是與自己利益相關的,是自己去做的信心和動力。思考去做後的結果是怎麼樣,要怎麼安排優先次序,為什麼非做不可,不然的話,到最後會變成一個空想,自己也會懷疑這樣做的目的。


結構化思維:把問題弄清楚,按照流程去實行,實現高效工作


③搭建架構,利用故事思維影響別人

框架類似於一張地圖,把我要帶你去的地方路線圖都一一呈現出來的讓你一目瞭然。

就像去爬山一樣列出結構就是為了讓你明白,山入口在哪裡,上山的路線有哪些,下山的線路會怎麼樣?

故事思維是為了通過一個小故事把目的講清楚。

比如,某一天,你聽說別人講了某一家公司的待遇、領導和同事都很好,於是你就準備辭了現在的工作去那家公司面試。

後來你又聽到一個在那裡公司上班的人講,待遇、領導不怎麼樣?

每天你都焦慮不安,不知道該去還是不去?

這時候你的朋友給你講了《小馬過河》的故事。你一下子恍然,立刻去行動做調研。最後通過自己的調研和實地考察,發現這家公司是符合自己的職業發展需求的,於是問題解決了,焦慮不見了。

有些人跟你講,讓你去了解你可能未必聽得進去。但是通過小馬過河的故事,能夠讓你明白其中的道理,這就是故事思維。

在《故事思維》這本書裡,作者講到事實無法形成信任,而故事是維繫信任的重要方式。

其實,故事思維還可以是老闆跟你講願景的故事,比如有些新去一家公司,老闆跟你講這家公司未來發展的規劃是怎麼樣的,能讓你得到些什麼。

利用故事去影響別人家,讓別人產生行動。

結構化思維的實質,是讓我們能夠通過這樣一個思維模式去思考事情,並且讓問題得到高效的解決。


結構化思維:把問題弄清楚,按照流程去實行,實現高效工作


有人講過:有些人能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而那些有能力的人往往能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其實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就是一個思維模式運用的過程。

《極簡思考》提供的這個結構思維模式就類似給你一張設計好圖紙,讓你在能夠認清自己的目標,加快實施的進度,完成最終的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