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人也要了解的北方農曆新年風俗(莒縣篇)

農村的新年才新年。雖然農村的家庭也不再在臘月裡備好煎餅、發團、饅頭、菜饃、豆饅等食物直至堆滿滿滿一甕,然而仍恪守著傳統節日的程序。

農曆新年之接灶。

比如大年三十一早就要起來接灶。接灶,顧名思議,就是迎接灶君歸來。在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父老鄉親們會舉行辭灶儀式,為灶君上天奏稟這戶人家的一年大事小情辭行,這也就“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當年三十凌晨,灶君的年終總彙報工作完畢後便下界繼續在新的一年裡守護著這個家庭。這時候,家家戶戶會用豆秸在大門兩側各點一個小火堆,然後放一掛鞭炮,這就是接灶儀式。

農曆新年之忙碌的除夕。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這句老話果真不假。比如沂南離我老家不遠,但風俗差異很大,從過年風俗來說,沂南地區的風俗是年三十清晨上墳,而我們這個地區通常是下午去上墳,貌似上午陽氣太重的緣故。年三十這天是很繁忙的一天。女士們通常會做年夜飯的準備事宜,男士們一般吃過早飯開始張羅貼對聯,貼完對聯後便是打紙準備上墳,上墳回來梢適休息便要去有長者去世的同族本家參與請家堂。貼春聯慢慢開始用膠帶了,因為各家各戶開始用鐵門,再用漿糊顯得不美觀。總體上講,春聯用漿糊貼在黑色木門上更有年的味道。弄漿糊的手藝也會隨時間失傳。貼好春聯便要忙活上墳。其實上墳就是一次長輩對小輩的宗族知識灌輸,比如會告訴哪個墳是哪位祖輩,跟村裡哪幾家是本家,本宗族上墳禁忌等等。我們家之前上墳是不在林地放鞭炮的,貌似有位祖輩去世與鞭炮驚嚇有關。如果想摸清村裡誰家與誰家是本家,年三十這天絕對是好時機。

農曆新年之請家堂。

我們老家這裡有種風俗是請家堂,家堂分兩種,一種是老家堂,一種是新家堂。以我三十幾年的經驗值,還沒有經歷過前一種老家堂,我經歷的都是後一種。從很小的時候,我就被父親要求去參加請家堂儀式。

新家堂,顧名思義,是為緬懷新逝者,就我們當地風俗來說,是子女把逝去三年內的逝者靈魂請回家過年的一種儀式。一般五服以內且輩份小於逝者的家族男丁會參加請家堂儀式,對於流浪在外的我們,參加這種儀式意味著五服以內熟悉的長輩又走了一個。

請家堂式一般開始於除夕的黃昏,道具為帶有先人名字的牌位一個(一般用青色頭巾包住),酒盅,傳盤,筷子,一把香和紙,盛有米和湯的桶,桌子,凳子,火把。暮色初上,一群本家會浩浩蕩蕩前往迎接地點,路上少不會交流過去一年。到達地點後,點燃香和紙,把米湯圍繞桌子澆一圍,吆喝兩聲,然後嗑頭行禮。之後有人會舉著點燃的火把在前面引路,逝者子女用盤子端著牌位向家返回,舉火把是個技術活,不能走太快也不能太慢,不能讓火把滅了也不能讓燒到手。一路上除了照應火把,沒什麼事情。到了家門口,要在門口兩側燒紙,請求門神放行,這個是萬萬不能馬虎的。進屋後,會燒紙焚香把牌位放在桌子中央,貢上雞鴨魚肉水果,桌子房邊放張椅子。桌上的蠟燭和香一直不間斷燃燒直至初一下午送回。各家各戶會在吃水飯時先行去奠飯,這一般也是孩子的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