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的世界

宋代無疑是中國古代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經歷了北宋、南宋兩個階段,歷時共320年,無論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都高於唐代。 北宋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描畫了當時國都汴梁的極盛景象。

宋瓷的世界 | 五大名窯

也許是因為宋朝是文人治國的時代,也許是因為統治者偏居一隅,因此宋人的心思多是敏感細膩,追求精緻的。他們將更多的心力傾注到對文化思想的追求,對生活美學的堅持上,造就了那個時代含蓄靈性的美。

宋代的藝術重新回到表現自然的世界,在靜穆、枯寂中體驗自然內在的韻律,超越了以滿足感官愉悅而經營聲色的華麗漂亮,反對人為的雕琢藻繪之工,追求自然天成,以發纖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為最高境界。

宋瓷的世界 | 五大名窯

這種審美追求成就了宋瓷的經世之美,是兩宋文化的一朵絢麗的奇葩。宋代瓷器以其簡潔秀美的造型、引人遐思的釉色、變化萬千的結晶和片紋見稱於世。“五大名窯”——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正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宋瓷的世界 | 五大名窯

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

定窯在宋代主燒白瓷,兼燒綠釉、黑釉、褐釉,首創覆燒法。定窯以豐富多彩的裝飾花紋取勝。

白瓷胎土細膩,胎質薄而有光,釉色純白滋潤,釉為白玻璃質釉,略帶粉質,因此稱為粉定,亦稱白定。其它瓷器胎質粗而釉色偏黃俗稱土定;紫色者為紫定;黑色如漆的為黑定,紅色者為紅定珍稀傳世極少。

定瓷早期多為素地,北宋晚期多裝飾有精美的花紋,裝飾方法有刻花、劃花、印花及浮雕等。紋飾佈局嚴謹,層次分明,線條清晰,繁密有致。常用的紋飾有水波、游魚、走獸、飛禽、花卉、幼童等,尤以牡丹、蓮花、菊花、石榴等花卉最為常見。

宋瓷的世界 | 五大名窯

定窯的器型有碗、盤、罐、杯、盒、燈、瓶、壺等日常用具,碗盤之類因器體很薄口又較大,為避免變形,多系覆燒,故口部為不施釉的澀邊,講究的常用銅或金銀鑲口。

比較罕見的還有柳鬥盂、孩兒枕等,造型逼真可愛。 但與哥窯、官窯、汝窯和鈞窯相比,定窯白瓷人工雕琢的痕跡太過明顯,與宋代崇尚淡泊虛靜、自然無為的審美要求相背離,尤其不符合當時的文人趣味。

宋瓷的世界 | 五大名窯

汝窯:雨輕風色暴,梅子青時節

“青瓷之首,汝窯為魁”。

汝窯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講究,不以紋飾為重。傳說宋徽宗曾經做過一個夢,夢到了雨過天晴後天空的顏色。他非常喜歡,於是傳旨“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命汝窯工匠燒製類似顏色瓷器,成為汝窯的代名詞。作為一個藝術家,宋徽宗對汝瓷材質、色彩、紋飾肌理等方面都有極為苛刻的審美要求。

宋瓷的世界 | 五大名窯

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

汝窯青瓷釉色呈一種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一些、有的稍淡一些,釉質瑩潤,光澤內斂,上有細密的開片,隱隱約約呈透明的冰裂狀態,俗稱“蟹爪紋”。

汝窯器皿普遍較小,瓷器的胎體都較薄,呈香灰色,凡屬盤碗等圓器均施滿釉,器裡器外口緣及足部均不露胎,採用支釘工具支燒,器物底部均留有幾個支燒痕,即所謂滿釉支燒,支痕最少的為三個,多的為五個,支痕點很小,曾被古人記載為“底有芝麻細小掙針”。

宋瓷的世界 | 五大名窯

官窯美人

宋代官窯燒的是青瓷,顏色比汝窯透亮一些,顯得更青綠一些。

官窯為供御之用,生產不計成本,分工細緻,製作工藝嫻熟精湛,其瓷器的造型與工藝特徵及美學追求和民窯迥然有別。 宋官窯分為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兩處。

宋瓷的世界 | 五大名窯

這種青色並非一覽無餘的青,是通過胎質的變化使釉色豐富多彩,這些胎色有黑灰、深灰、淺灰、土黃等,不同的胎色會使瓷器呈現出不同的青色。由於胎色一般較深,所以有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這恐怕也正是當時文人們所追求的美感。

宋瓷的世界 | 五大名窯

撲朔迷離的哥窯

它的美麗讓人驚歎,它的身世撲朔迷離,未見於宋人的記載,也未發現有窯址。

哥窯器物以紋片著名,紋片多為黑色,俗稱“金絲鐵線”。按顏色分有:鱔血、黑藍、淺黃魚子紋;按形狀分有;網形紋、梅花紋、細碎紋等。哥窯開片總的特點是:平整緊密,片紋裂開成上緊下寬狀;黑色紋片中有時閃藍色。

宋瓷的世界 | 五大名窯

哥窯式樣多仿古代青銅禮器,屬宮廷用瓷式樣。哥窯屬無光釉,有人形容它的光澤像“酥油”,有一種含蓄的光澤,又像絲綢一般柔和,釉色有米白、米黃、粉青、月白、油灰、青黃等,可謂五光十色。釉層很厚,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當。胎有薄厚之分,其胎質又有瓷胎與沙胎兩種,胎色有黑灰、深灰、淺灰、土黃多種色調。

哥窯釉最大的特徵就是“龜裂”,釉面有網狀開片,或重疊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俗稱“百圾碎”或“魚子紋”)。一般都有兩種紋路,即較粗疏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俗稱“金絲鐵線”或“鱔血紋”)。但有的則只有一種黑紫色裂紋,而細小片紋並無顏色。這主要是胎釉彼此間的膨脹係數不一致引起的,原本是一種缺陷,卻被聰明的工匠們巧妙地加以利用,為瓷器增添了審美情趣。

宋瓷的世界 | 五大名窯

鈞窯:窯變裡演繹火的藝術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是人意不可為的渾然天成,“月夜望星空,暉暈自然成”。

鈞窯屬北方青瓷系統,其獨特之處是使用窯變色釉,燒出的釉色青中帶紅,燦若晚霞。釉中有“蚯蚓走泥紋”的曲折線也是鈞釉的特徵之一,它和開片釉一樣,本來是在燒製過程中無意間出現的技術缺陷,卻成就了一種富有特色的裝飾語言。盆、託及尊等宮廷使用器物底部均刻一個由一到十的數字。

宋瓷的世界 | 五大名窯

青瓷和黑瓷都是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話,鈞瓷卻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並以其奇妙神秘而又豔麗迷濛的色澤,躋身於同代名窯行列。即使鈞瓷中的青色也不同於一般青瓷的青色,雖然色澤深淺不一,但多近於藍色,是一種藍色乳光釉。鈞瓷的燒製成功是宋代工匠們的一個偉大的創舉。

在中國的陶瓷界有一句話叫“鈞瓷無雙”,即使在一個窯裡所燒出來的鈞瓷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大多數的釉色都是人工難以控制而自然形成的,可謂至拙至美。

在宋代五大名窯中,除了定窯的白瓷有刻花和印花的裝飾外,其他幾個窯口的產品都是清一色沒有裝飾的素面瓷,追求自然天成的審美效果。

哥窯、官窯、汝窯均屬青瓷系統,都是利用自然的開片紋釉表現器物的美。這原本被認為是燒製時的技術性缺陷,卻被陶工們發展成一種渾然天成、難以複製和標準化的獨特的裝飾符號。

享譽中外的還有景德鎮的影青瓷、龍泉窯的青瓷、建窯的“兔毫”和油滴黑釉瓷等,這些名瓷無一不體現了當時上層社會提倡的美學原則。

宋瓷的世界 | 五大名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