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集體回國”第一人:廣州是最先認識到“人才是第一資源”的地方

在20世紀90年代,留學美國的顏光美曾做了一個“創舉”——發起“12博士集體回國”行動,12名留學世界各地的醫學人才“集體”回國,併到當時的中山醫科大學工作。回國後他又與另外四名留學歸國人員一起,倡議發起廣州“留交會”(現“海交會”)。在回國後的20多年時間裡,他一直是留學歸國人員與廣州的“紅娘”,讓更多人才落戶廣州。

“我最深的體會是,廣州是最先認識到‘人才是第一資源’的地方。”作為上世紀90年代的“海歸”,已在行政職務上退下來的顏光美目前仍致力於醫學研究,主攻“腦保護藥”、降血脂新藥及“溶瘤病毒”M1研究。他認為,廣州率先創辦“留交會”是很有遠見的決定,很多留學歸國人員通過這個平臺找到了機遇,為近年來國家科技創新蓬勃發展作出貢獻。

发起“集体回国”第一人:广州是最先认识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地方

歸國:“我儘量找一批人回來”

湖南人顏光美1989年獲得中山醫科大學博士學位,1991年在福格地國際獎學金資助下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進行博士後工作,其後又在當時世界排名第七的藥廠美國禮來公司工作。在美國時,妻子和小孩都適應了美國的生活,兩夫妻收入還都不錯。

但是,顏光美一直沒有申請美國綠卡。“去留學的時候我已經決定,一定要回來的。”顏光美說,打從留學開始他就想著回國,小孩跟著自己留學時候,他還特意帶上整套中國小學教材,讓小孩不要忘記中文。“現在回想當時的決定是對的,如今很多拿了美國綠卡的留學人員,都放棄綠卡回國了。”

儘管一直有著回國的心,但促使顏光美回國的,是當時國內大學教學科研人員流失嚴重。顏光美說,上世紀90年代初,國內高校的教學科研人員待遇一般,造成人才流失。1995年他回國探親,當時中山醫科大學的校領導希望他回國。沒做太多猶豫,他就決定了回國。當時妻子很支持他的決定,但已在美國讀初中的兒子一開始十分抗拒,“他一上來就抓了我一把。”顏光美說,做了很多工作才讓兒子同意。

“我跟當時的黃潔夫校長說,我儘量找一批人回來。”顏光美說,他回國是因為了解到中山醫科大學很缺師資、學術帶頭人,因此他想,只有他一個人回來,對學科建設的作用是不足夠的,因此他希望“拉一批人”回國。

他的倡議很快得到響應,顧軍、曾益新、王一鳴、高新……在歐美留學的學者們紛紛聯繫顏光美,最終促成了“12博士集體回國”。

一個12人的博士團隊,集體回到一所學校工作,這在當時引起了很大反響,甚至有政府官員評價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創舉”。當時集體回國的學者們,把國外先進的理念、技術帶回國,推動了國內的科研發展。比如當時回來的曾益新,後來成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內惡性腫瘤領域的翹楚,現任國家衛健委副主任。其他人也在自身研究領域發光發熱,成為領軍人物。

发起“集体回国”第一人:广州是最先认识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地方

寫了5頁紙建議 倡議舉辦首屆“留交會”

當時很多媒體都對“集體回國”進行了報道,這在留學生群體也引起了廣泛討論。“很多留學生一起討論,能不能讓更多人回來。”顏光美回憶說,回國後一直與留學歸國人員進行聯繫互動,最先與他商量“留交會”設想的是留學英國回來、時任廣州經濟開發區經濟發展局局長的劉悅倫,後來盧智俊、彭說龍、顧軍也參與到倡議行列。顏光美起草了5頁紙的建議,在建議中提出要舉辦“智力廣交會”。建議得到時任廣州市市長林樹森的支持,馬上拍板由市政府主辦、開發區承辦,並給予了經費支持。1998年12月,首屆中國(廣州)留學人員科技交流會在廣州召開,300多名留學人員參加了會議,“留交會”從此誕生。

“首屆‘留交會’很順利就辦起來了。我最深的體會是,廣州是最先認識到人才是第一資源的地方。”顏光美對記者說,廣州能在20多年前,就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並舉辦了吸引留學人才的大會,比國內任何城市都要早,“現在回想,不是我們倡議者有多遠的眼光,是當時廣州市委市政府領導的眼光高遠。”

顏光美說,廣州的格局很大,他在舉辦“留交會”的建議中提出了要“立足廣州、服務全國”,而廣州也做到了,很多留學人才通過“留交會”的平臺,在廣州和其他城市找到了機遇。顏光美認為,正因為廣州市有這個胸懷,“留交會”才很快得到了教育部、科技部等國家部委的支持,成為中國規模最大、層次最高、影響力最強的海外人才創新創業交流平臺。

“留交會”後來升級為“海交會”(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參會人群更廣泛。如今,這個海外人才交流平臺已成功舉辦了20屆,即將迎來第21屆。在去年舉辦的海交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0名海外人才參會,其中有意向來華創業發展者近八成,帶來科技發展項目逾2000個,整體規模再創新高,實現人才、合作、招聘三者均旺。

发起“集体回国”第一人:广州是最先认识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地方

為留學歸國人員與廣州牽線搭橋

“留交會”辦起來後,顏光美還一直擔當著留學歸國人員與廣州的“紅娘”,不少人才在顏光美的牽線之下紮根廣州。歸國前已經擔任美國上市公司資深副總裁的錢長庚,是顏光美“拉”到廣州的。錢長庚本想到國內別的城市落戶,但顏光美對他說,真正支持留學人員發展的,還是在廣州。最終,錢長庚在2012年落戶廣州開發區,研究抗癌藥。現在錢長庚已經是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引進創新創業團隊項目帶頭人,公司還在籌備上市。

還有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張必良,在一次留交會上,顏光美把他帶到了當時主管科技的廣州市政府領導面前。在2004年,張必良在廣州開發區創辦了公司,公司“基因沉默技術與治療”科研團隊以第一名入選“廣東省引進創新科研團隊”,2017年公司又獲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引進創新創業團隊。出生在浙江的張必良,最終紮根廣州10多年,現在家庭也在廣州。

為何一直致力於讓留學人員歸國、紮根廣州?顏光美認為,要把留學人才留住,必須形成一個人才集聚的生態環境,人才之間相互支撐、共同發展。廣州有著開放的基因,通過“留交會”多年的沉澱,已逐步形成了一個人才聚集的生態環境。

新一代留學人員更國際化 留住他們需要更靈活的機制

“未來廣州對留學人才的吸引力,我很樂觀。”顏光美認為,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將有更多留學人才從世界各地投奔到大灣區,尋找自己的發展機會、創業平臺。

他對記者說,與20多年前相比,現在廣州的人才環境更好了,更能留住人才了。一方面廣州作為經濟發達地區,生活質量已不遜於國外;工作環境也與國外無異。“現在國內的實驗室,同樣可以做出與國外實驗室水平一致的研究成果。在某些領域,比如臨床醫學研究,研究環境甚至比國外領先。”

另一方面,現在歸國的競爭“更激烈”了。“20多年前,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或者進行博士後工作,歸國就能找到一個很好的科研職位,現在要有很好的科研記錄才能找到。”顏光美說道。

而新一代的留學人員也有著不同於以往的新特點。“他們的觀念更加國際化,上世紀90年代歸國的我們思想框架還是有很深中國烙印。新一代留學人員更加國際化,要帶領中國融入世界發展潮流,他們這一代比我們更有優勢。”顏光美認為,新一代留學人員在國外待的時間更長,與國外的聯繫更緊密,資源更多。

发起“集体回国”第一人:广州是最先认识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地方

新一代留學人員的流動性也更強,在中國任何一個地方,都願意去。所以,廣州需要提高對年輕“海歸”的支持力度,保持廣州吸引留學歸國人員橋頭堡的地位。

顏光美建議,廣州可以制定更加開放、更加靈活的人才政策,“有些‘千里馬’,是不能用常規的篩選標準去衡量的。政府要有伯樂的眼光、靈活的選才機制。在設定量化指標的同時,要有發現、吸引優秀人才的靈活機制。”顏光美舉例說,他擔任中山大學副校長時,推薦過兩位33-34歲的人才歸國,按照當時的政策,他們回來只能做副教授,但他極力向校長推薦,最終給了正教授待遇,留住了人才。這兩位人才現在都成了中國科學院院士。

最後,顏光美建議廣州還需要關注兩類人才的發展,一個是從事基礎理論研究的年輕人才,另一個是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人才。“美國波士頓地區,除了科技創新很厲害之外,文化底蘊也很深厚。在那裡可以看到最厲害的文化博物館,其中最珍貴的就是裡面的學者。”

政策鏈接:

根據《廣州市鼓勵留學人員來穗工作規定》等相關規定,留學人員來穗工作可以享受眾多優惠,包括:直接申報評審相應等級職稱,其中高層次留學人員可按規定直接聘任相應職稱的職務,不受任職年限、單位專業技術崗位結構比例等限制;每人10萬元安家補助費;租用廣州市人才公寓;子女入園、入托由當地教育部門和有關部門協助安排,子女參加高招的享受政策性照顧藉讀生待遇;購買1輛免稅國產小轎車;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優先給予市科技風險投資資金等支持。

據廣州市人社局統計,自廣州市公佈首個留學人員政策(《廣州市鼓勵留學人員來穗工作規定》)以來,截至2019年11月人社部門共服務留學歸國人員累計7.72萬人;2019年1月-11月安家費共審核288人,發放929萬元;共辦理優惠資格證258份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何穎思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邱偉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