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下館子喝酒, 吃完留下一塊銀子就走, 為什麼小二不數數錢,不害怕銀子不夠?

用戶111460487979


這是現代影視劇中為達到某種效果刻意而為之。

首先,在歷史上金、銀和銅錢一直是作為古代官方的貨幣,但是在銀子真正在民間開始流通那是在明朝以後。

明朝由於海外貿易的發展,很多海外的白銀流入中國,據不完全統計,在明朝兩百多年的國祚中共有六萬噸白銀流入,佔據了世界白銀的1/3。

但是即便是在白銀開始普及的明朝,白銀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依舊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依舊是有錢人才能擁有,普通人依舊是使用大量的銅錢作為交易貨幣的。

對於一般的店家來說,能夠掏出一塊銀子的人雖然大部分都是有錢人,但這對於一般人來說也是一筆鉅額,所以一定不會說撂下一塊銀子就走。

在明朝初期,一兩銀子換算成銅錢是十六錢,大概就是一千文左右的樣子,但是隨著海外白銀的流入,白銀有些通貨膨脹,在明朝末期大概可以換算成銅錢1500文,一兩銀子可以買到二石大米,一石=50公斤,就是200斤,這什麼概念呢?夠一個成年人吃上兩個月。

所以說無論如何都不會發生這種撂下銀子就走的情況。

在古代一般結賬後都會有一個稱量銀子的小工具——戥子,然後找出相印的碎銀子還給顧客。

事實上在古代很少會有直接給銀子的習慣,一般都是直接銅錢結算,這樣更加方便,容易計算,而且一般當地的鄉紳都會有記賬的習慣,到了多少銀子以後就一次性結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