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思考者》4:大國崛起靠什麼


《模型思考者》4:大國崛起靠什麼

我們繼續講斯科特·佩奇的《模型思考者》這本書。這一講咱們說個特別大的話題,看看模型思維的威力:一個國家的經濟,是如何增長的。

古人的治國思路,要麼靠一個什麼經典學說,一種理念,或者什麼以德治國,本質上都是用直覺治國。直覺能告訴你什麼因素好、什麼因素壞。直覺告訴你增加投資能讓經濟增長,這個沒錯,這個效應存在。但是直覺只能告訴你效應的方向,而模型能告訴你效應曲線的形狀。


你只知道一個東西有沒有效還不行,你得知道這個東西有多麼有效才行。模型不一定非得特別精確,只要它能告訴你效應曲線的形狀,就已經能大大增強你的判斷力,就比直覺強得多。

1.兩種非線性

我們專欄前面講期權思維 [1] 說過兩種非線性曲線。一種是“微笑”曲線,是上凹下凸的圖形,英文叫 convex,代表邊際效應遞增 ——

《模型思考者》4:大國崛起靠什麼

一種是“撇嘴”曲線,上凸下凹,叫 concave,代表邊際效應遞減 ——

《模型思考者》4:大國崛起靠什麼

現在我們想象這兩種曲線描寫的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產出。圖中的經濟都在增長,而且是非線性的增長:一個速度越來越快,一個是越來越慢。

我們平時說的所謂指數增長,都是邊際效應遞增的曲線。咱們中國經濟曾經以每年超過 10% 的速度增長,現在下降到了 6.5%,仍然很厲害。如果中國經濟能保持哪怕每年6%的增長速度,那也是每12年就能翻一番。上凹下凸的曲線是非常厲害的,我們喜歡這樣的增長。

而我要說的是,我們希望國家經濟一直都是這麼一個上凹下凸的微笑形狀。你希望保持一個不太低的增長率。如果經濟雖然也在增長,但是增速正在變得越來越慢,你就應該採取一些行動了。因為哪怕都是增長,人們在微笑曲線和撇嘴曲線中的經濟行為是不一樣的。

比如你要在某個三線城市開家電影院,面臨兩個選擇。一個選擇是保守一點,開一家符合市民當前消費能力的中小型電影院;一個是比消費者領先一步,開一家豪華的大型電影院。第二個選項是有風險的,現在這個城市的消費能力還不足以把這個大電影院立即填滿。但如果你預期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能看得起電影的人會越來越多,那麼你的投資也許就是值得的。

我們設想,如果開大電影院,你有50%的可能性一年就倒閉,也有50%的可能性電影院能堅持下來,幾年後盈利,那你會怎麼選呢?答案取決於城市消費水平的增長是微笑曲線還是撇嘴曲線。


你可以用下面這張圖來參悟一點數學 ——

《模型思考者》4:大國崛起靠什麼

圖片來自 www.emathhelp.net

簡單來說,在微笑曲線中,函數的平均值(圖中 D 點),要比平均值的函數(圖中 C 點)高。這意味著你擁抱不確定性,選擇開大電影院,對一半一半的運氣認命,會得到一個很好的數學期望。反過來說,如果你預期未來經濟增速會越來越慢是個撇嘴曲線,這種冒險就是不值得的,你就應該開一個規模比較小、裝修沒那麼豪華的電影院。

如果人們對國家經濟增長的預期是越來越快,投資者就會充滿信心,敢於冒險上一些比較刺激的項目。如果沒有這樣的預期,人們就會變保守,搞不好對本來想投的項目也不投了。

而數學告訴我們,這些都是理性的選擇。我們不但要求經濟增長,而且希望增長是加速運動,保證一個不太低的增長率,是個微笑曲線。


可是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我們來看兩個經濟學模型。

2.投資拉動的增長

咱們先看一個最簡單的模型。經濟產出的兩個最重要要素,一個是勞動力,一個是固定資本 —— 而遺憾的是,這兩個要素的效應都是邊際效應遞減的,是撇嘴曲線。

比如你開了一家工廠,有100個工人、一間廠房和一定數量的機器。現在如果工人人數不變,你把機器數量擴大一倍,你的產量會增加一倍嗎?並不會。工人操作機器的能力是有限的,你再給我發五臺電腦也無法增加我寫文章的產量。同樣道理,在機器數量不變的情況下,把工人的數量增加一倍,產出也不會翻倍。你必須把工人和機器同時增加一倍,你的產出才可能增加一倍。


根據這個思考,有個最簡單的、也是常用的經濟學模型叫“柯布-道格拉斯模型(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說,產量(O)跟勞動力(L)和固定資產投資(K)的關係是下面這樣的 ——

《模型思考者》4:大國崛起靠什麼

根據這個模型,增加勞動力也好、增加投資也好,對經濟增長的拉動都是有限的,越往後越慢,越往後越貴。

為啥中國經濟曾經有過那麼快速的增長?因為當時勞動力、特別是投資本身在快速增長。我們這個模型說的僅僅是經濟*相對於投資*是個撇嘴曲線 —— 但是如果投資本身相對於時間在指數增長,經濟也會跟著相對於時間高速增長。

但是這樣的增長不會一直持續下去。投資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如果沒有外來或者政府驅動的刺激性投資,投資最終只能由產出決定,會越來越貴。特別過了早期的階段之後,機器設備要折舊,而折舊和固定資產是正比關係。總有一天,你的投資正好等於折舊,經濟就不再增長了。


下面這張圖是考慮了折舊之後的經濟產出曲線 ——

《模型思考者》4:大國崛起靠什麼

這也就是說,如果只靠勞動力和投資,一切經濟增長都會有到頭之日。


那如何才能有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呢?這可是一個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問題。

3.索洛模型

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索洛就提出一個經濟增長模型,我們稱之為“索洛模型(Solow Growth Model)”。這個理論幫索洛拿到了198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也給了一個增長模型,《香帥的北大金融學課》對此有所介紹 [2]。在我看來那個新模型可以說是對索洛模型基礎之上的一個發揮,索洛模型已經把該告訴我們的大道理都告訴我們了。


拋開技術細節不講,簡單來說,索洛模型認為,長期看來,經濟的產出

《模型思考者》4:大國崛起靠什麼

其中A代表技術進步,L代表勞動力,s代表儲蓄率,d代表折舊率。

首先索洛考慮勞動力有兩個作用:他們不僅僅是去工廠上班工作,他們還要拿工資,拿了工資會存錢,存的這個錢可以用來投資。經濟產出跟勞動力工作是平方根關係,跟勞動力的投資也是平方根關係,所以跟勞動力本身就成了正比關係!

這可是一個好消息。這意味著如果你這個國家藏富於民,讓老百姓不但能工作還有錢投資,勞動力這一項就能幫你突破撇嘴曲線的限制。

更關鍵的是,索洛中有個“技術進步乘數”,A。經濟產出和和技術進步的平方成正比。這是絕對的微笑曲線!

什麼是技術進步呢?簡單地說就是使用同樣的勞動力人數和同樣大小的固定資產投資,你的產出是別人的一般水平的多少倍。因為你的技術更先進,你的產出就比別人的產出更值錢 —— A 代表了你的技術附加值。


為什麼經濟產出和 A² 成正比?因為 A 有兩個效應。一個是 A 能直接增加產出,一個是因為 A 增加了產出,會導致相對於同樣的折舊,投資也會增加。如果你能把技術附加值變成兩倍,你的總產出就會變成四倍。

使用索洛模型,我們可以分析一下中國經濟是如何增長的。

在經濟非常落後的階段,只要有一點固定資產投資,馬上就能拉動經濟增長。再考慮到中國有很多的勞動力,中國人還很喜歡儲蓄,中國的 L×s 這一項很大。勞動力和固定資產投資給中國帶來了一個長時間的高速增長時期。

但是這個增長是有限的。經濟相對於投資是個撇嘴曲線,會越往後越慢。中國的勞動力人數不會一直增加。想要克服經濟增長放緩的宿命,你就必須得在技術附加值,A,這一項上做文章才行。

我們中國人一直都熱衷於先進技術 —— 但是請注意,你的技術先進不先進不是跟昨天比,必須跟市場比。經濟學家眼中所謂的先進技術,是使用同樣的人力和物力,你做出來的東西能不能比別人賣更多的錢。


用低價去爭取訂單,本質上相當於還是用更多的勞動力和投資換增長,那樣的技術不叫先進技術。

總結來說,我們可以從經濟模型中得出這麼幾個結論 ——

第一,讓人樂觀的經濟必須保持一個最起碼的增長率,是微笑曲線。

第二,單純靠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是邊際效應遞減的過程,不可持續。

第三,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線性的,這是因為人同時有兩個作用:既是勞動力,又是投資者 —— 所以要真正發揮人多力量大的優勢,必須讓人民手裡有錢才行。

第四,長遠看來,只有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才是真正的增長之本。


所以必須實現產業升級,中國才有出路。如果沒有創新,你不但不能維持高速增長,而且想維持以前那樣的樂觀情緒都不行。

不用數學的話,我們在直覺上也知道投資、勞動力和創新都是能帶來經濟增長的好東西;可是隻有用了數學,你才知道它們好的“程度”是有區別的。模型揭示了經濟增長的秘密:長期看來,只有創新能帶來真正的增長。

這個規律對國家、對公司都適用。我們專欄以前講過公司成長的“S曲線” [3],只有創新能讓你達到一個平臺期之後再次增長。


因為過去幾十年都高速增長就以為未來也會高速增長,那叫“簡單外推謬誤” [4]。如果不用數學模型,你可能還以為創新是個錦上添花的事兒。殊不知創新是生死攸關的事。

《模型思考者》4:大國崛起靠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