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自導自演“黃袍加身”:演技雖好,細節卻暴露真相。

959年,周世宗柴榮駕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範質等未辨真偽,急遣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錡、張光翰、趙彥徽皆得授節度使位號。

“陳橋兵變”是歷史上著名的一次兵變奪權事件。這次兵變不但造就了一位留名青史的開國皇帝,也為結束戰亂不斷的五代十國,讓大宋王朝走上歷史舞臺奠定了基礎。這次兵變事件的主角就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而他也是這次兵變事件的幕後總導演。

趙匡胤自導自演“黃袍加身”:演技雖好,細節卻暴露真相。

兵不血刃!趙匡胤四天內奪取後周政權。

一、正月初一,“軍情”傳來。

後周周世宗柴榮駕崩後,年幼的小皇帝繼位。等到第二年春節,後周文武百官都來到皇宮向新皇朝賀。畢竟是新皇登基後的第一個春節,整個後周洋溢著喜慶之氣。然而就在這正月初一的好日子,一則關於契丹南下、北漢東下合擊後周的消息傳來,震驚了整個後周朝堂。輔政宰相範質、王溥“當機立斷”,決定讓當時時任後周禁軍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整軍出發,北上抵抗來犯之敵。接著以小皇帝的名義,對趙匡胤下了出征詔書。國難當前,皇恩浩蕩,作為領兵統帥的趙匡胤自然義不容辭,慷慨領命,整備軍隊出發迎敵。

趙匡胤自導自演“黃袍加身”:演技雖好,細節卻暴露真相。

二、正月初二,京城流言四起。

第二天,趙匡胤的部隊便整合出發了。只不過與此同時,一則流言在京城(今開封)鬧得沸沸揚揚。

《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

將以出軍之日,策點檢為天子。

意思是說部隊出兵那一天,要立點檢為天子,而點檢就是指都點檢。這則流言的意思和指向性已經非常明確了。京城百姓與官員聽說以後紛紛露出驚慌不安的情緒。因為當時乃是五代十國時期,這個時期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政權更迭十分頻繁。而一旦政權更迭必然是屍橫遍野、流血百里。這對於生活在京城的百姓而言無疑是一場巨大的浩劫和災難。

三、正月初三,軍中流言再起。

那邊京城裡流言四起,這邊趙匡胤的部隊已經出發來到了距離京城二十公里的陳橋驛。因為天氣原因,部隊沒有繼續行軍,便駐紮在了陳橋驛。此時,部隊中一個擅長觀天象的人看到天上有東西。

《宋史-太祖本紀》記載:

日下復有一日,黑光摩蕩者久之。

意思是,太陽下面又有一個太陽,就是說天上出現兩個太陽,且處於互相搏殺的狀態。所謂“天無二日”,這種“不吉”的徵兆讓軍中一些首領軍官開始有了想法。再回想起之前在京城的那則流言,他們集合在一起確定了要立都點檢趙匡胤為天子的決定。於是,他們將這個想法告訴了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以及趙匡胤手下第一文臣趙普。最後在眾人的商議和努力下,“黃袍加身”的趙匡胤最終被“說服”成為新君。

趙匡胤自導自演“黃袍加身”:演技雖好,細節卻暴露真相。

四、正月初四,回京逼迫小皇帝禪位。

已經確定被擁立為新皇的趙匡胤停下了“北上禦敵”,派人回到京城“通報”了他已成天子的消息。朝中大臣都驚呆了,尤其是前幾天決定讓趙匡胤領兵出征的宰相範質和王溥更是心中震驚萬分。但面對趙匡胤的“大軍逼近”,大勢所趨,兩位宰相最終妥協承認了趙匡胤為新天子的事實。隨即經過禪位大典,趙匡胤成功登基上位,建立大宋。

趙匡胤自導自演“黃袍加身”:演技雖好,細節卻暴露真相。

短短四天時間,趙匡胤從後周的禁軍統帥,搖身一變,成為了宋朝的開國皇帝。這樣兵不血刃的改朝換代可以說是歷史罕見的,也成就了後世對趙匡胤極高的評價。根據宋朝官方記載,都說趙匡胤是“被迫”當上的皇帝,並非其本意。他能夠當上皇帝乃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之下的歷史必然,上天的安排。

然而這一切真的有這麼美好嗎?事實上,這所謂的“天意”只不過是“人為”創造出來的假象罷了。這一切全都被人安排的明明白白,而這位幕後總導演就是趙匡胤自己。

趙匡胤“黃袍加身”可謂疑點重重。

一、“軍情”傳聞是假。

話說趙匡胤領兵出征,都是拜所謂的契丹聯合北漢攻打後周的“軍情”。然而,事實上大軍在陳橋驛待了一晚上後就回來了。一直到趙匡胤成功登基,契丹和北漢都沒有打過來的跡象,而是所謂的“自行遁去”。顯然,這則“軍情”有著極大的水分。總不會因為趙匡胤當了皇帝,契丹和北漢就改變攻打計劃了吧?因此,基本可以斷定這個消息是假的,它的唯一作用就是讓趙匡胤有“藉口”領兵出征。

趙匡胤自導自演“黃袍加身”:演技雖好,細節卻暴露真相。

二、流言太過“蹊蹺”。

第一個京城裡的流言,雖然鬧得滿城風雨,幾乎人盡皆知。然而奇怪的是,這則流言卻與整個後周皇宮完全“隔離”了。也就是說,皇宮內的人根本聽不到所謂“策點檢為天子”的流言。這很好理解,如果皇宮內有人聽到這樣的消息,那麼都點檢趙匡胤必然不會再被派出去。顯然是釋放這則流言的人故意為之,而要做到“屏蔽”皇宮必然需要大量的軍隊。就當時的情況來看,趙匡胤是有這個能力的。

第二個流言是散播在軍隊中,針對的目標也很明確,直接點說就是用來煽動人心的,為後面的“黃袍加身”做重要推動。就流言本身來說,可信度並不高,只不過經歷了第一個流言以及古話“天無二日”的加成,引導、激發了眾軍官的思想。

就兩個流言本身來看,並沒有太蠱惑人心。偏偏

特殊的時代背景以及有心人有意的引導,讓原本並不“高明”的兩則流言成了兵變的“催化劑”。而這有心人顯然就是這次兵變最大的受益者。

三、細節暴露真相。

1、黃袍來源。

古時候,黃袍代表著帝王,是皇權和尊貴的象徵。因此黃色的衣袍是非常少見的。別說普通老百姓,即便是一些達官貴人家裡,幾乎也很難擁有。而趙匡胤是直接被一件“黃袍”給加身了。這黃袍哪裡來的?當天夜裡決定的擁立趙匡胤為新天子,然後直接一件黃袍就出來了。一點準備時間都沒有,然而一件黃袍就這麼神奇的出現在了趙匡胤身上。如果說這不是提前準備的,打死我都不信。

趙匡胤自導自演“黃袍加身”:演技雖好,細節卻暴露真相。

2、趙匡胤醉酒。

據說趙匡胤的手下軍官們商議推舉趙匡胤為新太子的那晚上,趙匡胤因為喝了太多酒醉了,大睡了一晚上。直到軍官們商議好了,準備好了一切才把趙匡胤叫醒,最終在“被逼無奈”接受了成為新皇的事實。問題來了,趙匡胤怎麼可能醉酒呢?要知道,趙匡胤是領兵出征抵禦契丹和北漢聯軍的。大敵當前,作為軍中主帥,一個人喝的大醉,這完全不符合邏輯。所謂醉酒,只不過是趙匡胤假裝罷了,目的就是把自己“摘離”出去,營造一個“不知情”的假象。

3、早已準備好的禪位詔書。

趙匡胤回到京城,成功“說服”兩位宰相以及文武百官後,禪位大典也在同一天舉行。既然是禪位自然是需要禪位詔書的,表明趙匡胤是通過正當手段當上的皇帝,憑藉的是自身的能力和威望,乃是正統。但是起草一份禪位詔書也需要時間寫啊。這個時候

一份寫好的禪位詔書“及時”出現在了趙匡胤面前,而寫這份禪位詔書的是一位翰林學士。奇怪了,這位翰林學士難道能“未卜先知”?顯然,這禪位詔書是提前寫好的。

這些細節的矛頭全部指向了趙匡胤。即便不是趙匡胤親自操作,但絕對是他授意的。

趙匡胤自導自演“黃袍加身”:演技雖好,細節卻暴露真相。

如果說這出篡位大戲,趙匡胤是總導演加男一號的話,那趙光義、趙普等就是主演,而其他群演的表現也都盡在趙匡胤的掌控之中。加上黃袍、禪位詔書等道具的輔助,“陳橋事變”堪稱一部經典大戲。至於劇本,早在多年前後周開國皇帝郭威就幫趙匡胤寫好了。郭威才是第一個開創“黃袍加身”劇本並將它演繹出來之人。而趙匡胤作為當時“參演”的男N號,早就將劇本熟記於心。趙匡胤成功複製了這個劇本,並完美演繹出了“陳橋兵變”。

劇本、導演、男一號、主演、群演、道具全部自備且一應俱全,趙匡胤這部戲還真是“零成本”,卻收穫了一個大宋王朝,實在是高啊!

我是月關略萌,以上是我的原創文章。不足之處懇請大家批評指正。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關注我一下,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