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都說蜀中富庶,秦國得蜀中奠定滅六國的基礎,而三國時諸葛亮卻說益州疲弊,這是為什麼?

隋治鑫


諸葛亮在出師表裡說益州疲敝,於是很多人就分析益州如何疲敝,這就不免不知所謂。攻克漢中和夷陵之戰固然消耗不少,但何以證明諸葛亮寫出師表的時候蜀漢經濟和兵力都跟不上去?順著疲敝二字往下分析,會產生偏差。

我只提出一個問題:既然益州如此疲敝,魏國也沒有進攻,諸葛亮為何不趁機休養生息,而要選擇北伐呢?

聽我分析。

當時的蜀漢並非疲弊不堪,這從《三國志》可以證明。

《諸葛亮傳》: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史書說平定中南後國家以此富饒,我們還說蜀漢非常疲敝就是妄自猜測。三年春開始平定南中,五年寫出師表,六年春才開始作戰,中間還有三年的休養,國家更富饒才對。

第一次北伐失敗,《三國志》註釋這麼記載:或勸亮更發兵者,亮曰:“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第一次北伐的時候祁山、箕谷兩路都多於魏軍,兵力不少,談得上疲敝嗎?

諸葛亮平定南中,國家因此富饒,三年後進行北伐,兵力財政是許可的,夷陵之戰後蜀漢失去荊州,從此聯合孫吳,不再向東用兵,南部也安定下來,只從漢中一處用兵,相比其它兩國,實在談不上疲敝。

《出師表》中的“益州疲弊”,益州指代蜀漢,就像外國也用北京來指代中國一樣,疲敝只是形容蜀漢的困境,因為三國當中蜀漢實力最弱,必然是魏國最先考慮的突破對象,後來司馬氏派兵先滅蜀漢就是證明。蜀漢國力最弱,人口最少,因此政治上的困境最大,於是諸葛亮用了疲敝這個詞,然後接著說“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天下三分,而蜀漢面臨存亡危機,僅此而已。

這也能解釋諸葛亮為何不斷北伐。吳蜀聯盟,吳國在魏國的東邊騷擾,諸葛亮就要堅持騷擾魏國的西邊,讓魏國保持消耗和緊張狀態,這樣魏國也就沒有時間聚集力量來消滅蜀漢,蜀漢得以暫時保全。

更有答案這麼寫:劉備佔據益州時,是公元215年,當時益州人口是百萬,而到公元263年劉禪投降時,蜀漢人口居然只有94萬了,經過了半個世紀的發展,蜀漢人口不僅沒有增長,反而出現了減少。

這個說法欠於分析。

劉璋的治下只有益州,而蜀漢後來還有漢中和南中,地方更大,人口更多。劉備入蜀時,蜀漢有戶二十萬,口九十萬。歷史記載,蜀漢滅國時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但這個戶數和人口並不真實。

裡面有統計不全的問題。蜀漢投降,官方獻上的戶數和人口只是納稅的戶數和人口,此外的隱匿人口不少,這從280年晉朝太康元年的人口統計中就能發現問題,過了十七年,數字就變成了九十一萬戶和四百三十四萬口。

僅僅十七年時間,人口就能增長快五倍?難道蜀漢時期人們不生孩子,到了晉朝才生?

其實當時有很多人是不計算在內的,比如兵戶和吏戶,只要有人當兵或者為官,那麼全家無需納稅,也就不在戶口之內,而投降時甲士十萬二千,官吏四萬,這裡面就有十幾萬戶,人口約有五十萬。此外世家豪族蔭庇的部曲和佃客(數量巨大)、國家的屯戶(屯田客戶)、隱戶和大部分少數民族都沒有計算在內。

太康元年人口暴增,只是多統計了一些隱匿人口,但這也不是全部。

現在一般認為投降時蜀漢的人口不會少於四百萬,更有學者統計說在五百二十萬。三國時期諸葛亮聯吳抗曹,劉備死後兩家再沒打過,南中安穩,蜀漢只從漢中出兵,蜀中一直太平,半個世紀能出生兩代人,說人口反而變少根本不合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