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外企招人年齡不限而內資企業招人卻有年齡限制?

負不起責


每一種企業在人們的腦子裡都會有不同的印象。一提到事業單位、國企,就想到“靠山”、背景和關係;一提到中國的民營企業,人們就會想到工資低、加班、捱罵、粗魯、甚至“剝削”;一提到外資企業,在人們的腦子裡自然會聯想到福利好、工資高、環境好、不加班。這些企業,出現這樣的情況並非偶然。外資企業招人確實很少看到招聘啟事裡有年齡限制,而民營企業幾乎清一色的、全部有年齡的要求。出現這樣明顯對比,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效率和成本的觀念。

1. 外資企業在招聘一個崗位時,會對這個崗位有明確的要求,崗位職責清晰,所招聘的崗位也常常有薪資的範圍(為了吸引到能力強的人才,外資企業崗位的工資相對要高)。大家都知道,外資企業薪資高,但能力要求也高。之所以對年齡沒有要求,是因為他們看重一個人在這個崗位上提供的價值和工作的效率,所謂一分價錢一分貨,但他們的面試流程也比較苛刻。至於人員你的工資成本,已經是提前確定的,他們並不在意。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時間積澱的,所以年齡對於外資企業來說不是問題。

2. 而民營企業在招聘一個崗位時,最看重的首先是人工成本的高低,而且想盡辦法盡最大可能招聘工資低、能力高的人才。而年齡稍大的人,工資往往已經超出了他們的崗位成本預算,也就是說工資要求比較高。於是,民營企業寧願退而求其次,找個年齡相對小的,因為年齡不大的,工資要求相對也低。至於工作效率,只要有個能在崗位上基本撐得住的就OK,因為人力成本是他們首先考慮的要素。

二、對於法律法規和人性的敬畏。

1. 外資企業的領導者和決策者們,多是從本國外派到中國的人員,他們在骨子裡已經習慣了其本國的法律法規,即不許有膚色、年齡等限制和歧視,否則就有重罰甚至牢獄之災。來到中國,骨子裡對於法律法規、人性的敬畏讓他們想都不會想到“年齡限制”這個詞。而對於外資企業的執行招聘的人員來講,年齡越沒有限制,他們招聘成功的幾率、招聘的效率也會越高,所以即便是外資企業本地化的中國員工,也不會自己提議年齡上的限制。

2. 民營企業的領導者們、決策者們,都是善於繞過法律法規做事的人。尤其是中國的法律法規中,對於年齡並沒有明確的條款,即便是一些政府單位,也在招聘的時候有明確的年齡限制,造成民營企業更加“有恃無恐”,對年齡加以限制,以便在招聘的人力成本上能夠有所控制。另外,在民營企業的腦子裡,年齡少長的,反應慢,做事沒有效率,思想落後,不如年輕人敢打敢拼。

三、管理機制的效用。

1. 外資企業儘管對於年齡沒有限制,但對於工作效率、崗位價值有著明確的要求。無論年齡大小,在工作上大家一律平等,在做事的時候,也不會考慮和照顧年齡少長之人。甚至年長者被照顧都會有“被侮辱”的感覺。在這樣的管理機制下,年齡大和年紀輕的人唯有竭盡全力,才能生存下來,否則無論年長年幼,幹不來的就給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給你補償走人。在外資企業,只有效益和價值,沒有人情、情面、面子。

2. 中國改革開放這麼多年,民營企業的管理機制相對也比較完善,但就是在執行上漏洞太多。安排個工作還要考慮年紀大,能不能吃得消,長者為尊。礙於情分、情面、情感,長者一般都會得到照顧。這是個麻煩事,因為原來四個人乾的或,為了照顧年長者,成了兩個人幹。真要辭退他們,還要考慮補償的問題,這都是成本。所以,招聘年紀大的,有很多的麻煩。所以,民營企業的機制某種程度上無法支撐“不限年齡”的觀念。

四、自身的體驗。

我本人曾經在三家歐美外資企業做過,在三家民營企業做過。兩種企業的工作體驗完全不同。

1. 外資企業:年齡結構的幅度很寬,從二十幾歲到五十、甚至六十的員工鱗次櫛比;工作氛圍相對輕鬆;工作環境優異;培訓機會甚多;員工關係相對輕鬆;工資當然沒得說;工作靈活度大,但工作壓力也大;沒有加班,也不允許加班,除非通過正常的流程申請批准;對於法律法規有著“天然”的敬畏。

2. 民營企業:年齡結構的幅度相對比較窄,二十幾到四十幾歲(現在竟然都要求三十五歲以下了)的員工都有;心理壓力很大,每次彙報工作都會擔心挨批,甚至捱罵;加班時間超長,十二小時很正常;週末幾乎都在開會,即便能休息週日,也會冷不丁來電話臨時要求去公司參加會議;流程又長又慢;工作比較龐雜,除了本職工作之外,常常會做一些和自己的工作職責毫不相關的工作。但是,奇怪的是,成長最快的也是在民營企業,或許是因為“什麼都做”的原因。

第四條有點偏題了。

小結:其實年齡的限制,確實會給企業帶來很多麻煩,招聘變得更加困難,年齡大的人成為了企業的一塊心病。事實上,年齡長有年齡長的優勢,如果管理機制得當,年齡都不是問題,付出的人力成本也不會白白流失,重要的是,招聘的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