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美軍武器精良,兩個人真的就能壓制日軍一個班嗎?

顏煥原


這是一種單純火力上的說法,基本上都傳自日軍自己的吐槽,並不代表美軍兩個步兵真能在2V10的戰鬥中長時間壓制住日軍。畢竟人是具有主觀行動力的生物,如果日軍10個人從四面八方包圍,試問2名美軍能如何應對?

不過,在太平洋戰爭的環境中,日軍的確是為此憋了一肚子火,因為他們賴以自豪的“精準射擊”成了擺設,熱帶島嶼的雨林地貌讓雙方接戰距離被無限壓近,有時候就是鼻子碰鼻子的程度。

缺乏自動化武器的日軍在這種情況下吃盡了火力的硬虧,他們主要裝備的是三八式步槍、99式步槍、大正十一式輕機槍、96式輕機槍、99式輕機槍、92式重機槍、89擲彈筒,此外還有極少數量的百式衝鋒槍和四式半自動步槍。

日軍訓練中特別強調“精準射殺”,所以步槍射擊能力極為突出,在拉開距離的對射中,他們是相當恐怖的對手。中國戰場上日軍的遠距離射擊佔盡了上風,在日軍“特射手”面前,上至一軍主將,下到基層官兵,都付出過血的代價,甚至瀏陽戰場上有部隊被日軍的精準射擊直接打崩。

畢竟日本是個資源貧乏的島國,每一分戰爭資源都需要精打細算,所以日軍一方面鍛煉出了優秀的射擊能力,一方面也將這種理念上升到思想政治高度,直接導致了某些將領極為反感速射武器,認為“十槍不中不如一槍殺一人”,可以說完全拒絕了“火力壓制”的先進概念。

而他們的敵人美國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火力至上主義者。不過這也要分時期,早期USMC這些四等馬潤們拿的是栓動式的春田M1903步槍,有湯普森等自動武器輔助,另外還有相當多的各型霰彈槍在手,再加上性能不差,持續射擊能力優秀的勃朗寧水冷式重機槍,總體上火力比日軍要強上不少。

這個時期的美軍是肯定做不到2V10的,春田1903並不比三八式等日本步槍優秀,僅靠湯普森的火力也做不到對班壓制。

隨著美國的工業機器全速運轉,後來的的馬潤們的武裝也得到了翻新,加蘭德M1、M1卡賓槍、M1A1衝鋒槍、BRA自動步槍、勃朗寧M1919重機槍都得到了下發。當時一個美軍班組為13人編制,每班8支M1步槍,3挺BAR自動步槍;軍士、機槍手會攜帶衝鋒槍或者卡賓槍,視情況可以將BAR換成M1919A4重機槍或者單獨攜帶一具火焰噴射器。到排級編制則有2挺M1919A4和1挺M2大口徑機槍,以及3門巴祖卡和迫擊炮。

日軍的末路就這樣到來了,密林中最有效的打法就是朝著可疑的地方盡情的摟幾梭子(同樣的經驗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也嚐到了,直接引發了56式半自動步槍的換裝),雙方一旦碰面,看的就是誰的火力更有持續性,更能壓制對方。也就是這時候,日軍喊出了“一個班頂不住美軍兩個人火力”的憤懣。

沒法子,如果戰鬥發生在十幾米內,兩杆M1加蘭德的火力的確可以短暫的壓制住日軍。一隻加蘭德的實際射速為每分鐘40發,日軍的栓動步槍...一分鐘5發瞄射就不錯了。栓動射速之王,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熟練的射手速度是一分鐘15發。

如此,日本人面對的是兩杆M1步槍一分鐘80發的火力,自己10個人卻只有50發的火力,當然會被美軍火力壓制。

而且這還只是最基礎的步槍射擊,如果讓馬潤的2挺BAR加入:M1918A1的最高射速為450發/分鐘,M1918A2則為650發/分鐘,這兩挺自動步槍或者說輕機槍足以逼得日軍班組抬不起頭。

類似的情況可以參考中國抗戰的捷克ZB-26輕機槍,同樣20發的彈匣,配合老手的短點,能形成非常有節奏的火力壓制,日軍甚至很恐懼聽到這種聲音。

如果換成M1919A4,這種1個人提著走,2個人即可構成火力組的重機槍,完全可以封鎖住日軍1個班,正面開闊地壓根不要鬧。

不過呢,這都是理想狀態下的數據推測而已,真正的戰場形勢是千變萬化的,日軍也不是傻呆呆往槍口撞的木頭人。他們在發現直接的火力碰撞無法取得優勢後,即開始搞一些“側擊”來對付美軍。例如埋伏在樹冠的“特射手”、埋伏並尋找戰機“近身”的刺刀戰、利用夜晚發動的偷襲等等,都是企圖避開美軍優勢,想辦法發揮自身長處的做法。

可以這麼說,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對美軍的火力極為忌憚,而自身孱弱的火力很難在美軍面前討到好,以至於往往會出現令人咋舌的交換比。

然而兩個美軍壓制一個班的日軍還是有些困難的,只能存在於短時間的壓制中。畢竟真實的戰鬥中日軍可以做出各種戰術活動,可以用擲彈筒,可以包抄,可以分階段火力壓制,斷不會讓兩個美軍長時間的猖狂。否則硫磺島是怎麼打的?貝里琉島是怎麼打的?


王司徒軍武百科


雖說二戰時期美軍的單兵裝備精良,但是也火力還沒達到能壓制日軍一個步兵班的火力的情況。都說窮則戰術開花,富則炸炸炸,所以在太平洋上除了我們熟悉的萬歲衝鋒外也有許多戰術,而戰術往往能彌補火力上的不足,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地面部隊打得很吃力的原因。更何況日軍的班用武器配置在全球範圍內並不算落後,而是屬於正常的火力配置。也就是一挺班用機槍加栓動式步槍,而且還有一具近距火力支援用的擲彈筒。



而美國陸軍的班用武器中也只有半自動的加蘭德步槍和一把只有20發彈容的勃朗寧自動步槍,頂多也就班長多把衝鋒槍而已。而海軍陸戰隊陸戰隊更慘,配置和日軍一樣,除了一把勃朗寧自動步槍和班長用的衝鋒槍外,其他的也是拉大栓的M-1903。就算你拿一把勃朗寧自動步槍一把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在單位時間傾瀉的火力根本不足以壓制日軍一個13人的步兵班。


能在單位時間裡的火力能夠壓制日本一個步兵班的也就只有德國,不過德軍必須祭出MG-34/42通用機槍這等神器。而且副手還必須攜帶幾箱彈藥。所以美軍強就強在單兵裝備精良,而德國則是班組火力強大。不過,日本的作戰單位和中國班排連營團不一樣,他們的是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而班組的話日本是稱為分隊。
德軍一個步兵班,一挺通用機槍,剩下的人其實就是扛彈藥的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我認為,絕大部分情況下,美軍兩個人是壓制不住曰軍一個班的。

日軍一個班(分隊),其實叫分隊,二戰日軍沒有班的叫法,最小編制是分隊,相當於其它國家軍隊班的編制,人數一般為10-13人,並有一具擲彈筒配置,擲彈筒可有效殺傷機槍等定點目標。

美軍雖裝備先進,單兵武器,特別是自動武器火力遠超日軍所裝備的栓動步槍,但以兩個人壓制十多個人,是很難做到的,戰鬥講究團隊配合,單兵再厲害,也難敵四手,而且二戰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都是百戰老兵,實戰經驗豐富,槍法也準,美軍傷亡率很高也說明這點。

當然仍會有些特殊例子,可能壓制住日軍,例如美軍處於有利的地利,且守勢一方,同時美軍得到炮火及航空火力的支持,正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嶺南隨行記


大家都知道日軍在戰爭發動前都受過極強的軍國主義教育,故而在戰爭中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必死精神戰鬥,其單兵作戰能力要遠遠勝於他國。而美國軍人則相對而言要“惜命”些。美軍之所以能在二戰中打敗日軍,其班制武器精良只是一小部分原因。更多還是依靠其充足的部隊供給和各種空中海中重武器的火力支援。


箏芯家音緣妹


十個人瞄準你兩個人 還是兩個人瞄準十個人 這就是分別 ···


波波吻你


2杆M1壓不住一個班的日軍,畢竟人家也是活人,會機動換位,讓你防不勝防。但是2杆M1壓制住一挺日軍的班用機槍還是可以的。不光是美軍,咱們在62年對付三鍋的時候,也有過2枝56半壓制住對方的一挺地堡中的機槍,掩護戰友接近的案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