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縣:走上跨越發展康莊大道

西盟縣:走上跨越發展康莊大道


民族時報全媒體首席記者 楊清旺

50多年前,一首誕生在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的《阿佤人民唱新歌》傳唱大江南北,成為幾代人的記憶。

西盟縣是全國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與緬甸山水相連,全縣總人口9.4萬人。以佤族、拉祜族、傣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4.6%,其中佤族佔71.5%。由於特殊的歷史和地理原因,西盟的縣情可概括為“國家重點扶持縣、革命老區縣、少數民族自治縣、典型的民族直過縣、地處邊境一線的邊疆縣、民族跨境而居的特殊縣”。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雲南省委、省政府的關心指導下,西盟縣各族人民以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創建為契機,凝心聚力、立足實際、主動作為,闖出了一條以穩增長、惠民生、促改革為主線的跨越發展道路,生活水平與往昔相比有了顯著提高,為示範創建工作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


西盟縣:走上跨越發展康莊大道


9月7日,“中央及省級主流媒體採訪雲南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暨改革開放40週年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媒體採訪團,來到西盟縣採訪,從“拉勐精神”到民族團結塔,再由西盟縣人民法院的“江三木洛”工作法到村村寨寨,切實感受到了“山笑水笑人歡樂”,邊疆各族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正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氣概,在同步小康、跨越發展的康莊大道上昂首前行。

傳承“拉勐精神” 助力扶貧攻堅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西盟致力於講好民族團結故事,教育、引導全縣各族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爭做愛國愛黨、維護穩定的模範,塑造團結進步、和諧奮進的西盟新形象。”拉勐後人、西盟縣委常委、縣委統戰部部長巖克姆說。

拉勐是西盟民族團結的楷模,他所折射出的“拉勐精神”,不僅是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團結進步的象徵,更是新時代西盟各族群眾聽黨話、跟黨走,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創建民族團結示範縣的具體體現。

巖克姆介紹,2014年,西盟縣委從鞏固提升民族團結精神出發,在拉勐出生地中課鎮班箐村修建拉勐紀念園,旨在以紀念佤山解放事業和維護民族團結中作出卓越貢獻的佤族頭人“拉勐”為載體,通過“一個精神 四個提升”打造民族團結教育活動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充分展示忠誠、團結、奮進、和諧的新時代“拉勐精神”,為實現穩邊、固民、富民的革命事業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撐。


西盟縣:走上跨越發展康莊大道


西盟縣把“拉勐精神”納入學生愛國主義教材,加強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通過邀請熟悉拉勐歷史的當地人到全鎮各村小學為學生們講述拉勐歷史、解讀“拉勐精神”,使學生從小樹立民族團結和愛國主義理念,立志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才,並堅持“拉勐精神”進課堂,每學期開展一次傳承“拉勐精神”專題講座。同時,把傳承和發揚“拉勐精神”與培養使用好“幹部”結合起來,加大優秀幹部儲備力度,引導應屆畢業生、創業致富能手等優秀人才入黨。

“西盟縣實行扶貧與扶志相結合,扶貧扶志扶精神,脫貧脫困脫俗氣,鼓勵群眾通過辛勤勞動、發展產業、靠自己的努力脫貧致富。”巖克姆告訴記者,通過引導群眾樹立自力更生、脫貧光榮的理念和志向,從根源上改變貧困群眾的落後觀念和思想。

近年來,新時代的“拉勐精神”在全縣得到發揚,“等著送小康”“靠人來救濟” “要錢還要物”的懶漢心態、依賴觀念、功利想法少了,實現“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


西盟縣:走上跨越發展康莊大道


“江三木洛”工作法助力民族團結

在過去,西盟縣各村寨主要是由德高望重的頭人主持村內事務,如遇重大慶典、祭祀活動或者村民發生糾紛時,都由頭人主持處理這些事務。另一方面,因一些邊遠地區信息閉塞,受到傳統意識等方面的影響,群眾對法律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法律的內容瞭解甚少。面對這些現狀,西盟縣人民法院以“維護民族團結”為引領,以立案登記制改革為契機,積極探索多元化解矛盾機制。

“我們融合佤族文化,成立‘江三木洛調解室’,設立了普洱市首家基層法院‘雙語法官’接待窗口。”西盟縣人民法院監察室主任李娟玉說,縣人民法院根據“良風良俗促審判”工作思路,持續在地方民族文化與法院文化建設有機結合上下功夫、出實招、尋突破,把西盟家喻戶曉、德高望重的佤族歷史早期民族精神領袖、思想教育啟蒙奠基人——江三木洛,智勇雙全、公平、公正、正義的精神內涵融入法院文化建設、隊伍作風建設審判全過程。

為進一步提升訴訟服務中心功能作用,縣人民法院在立案服務大廳設立少數民族“雙語法官”接待窗口,並選配3名法律知識豐富、通曉“雙語”(佤語、傣語、拉祜語)的少數民族法官,擔任訴訟服務大廳的接待和立案工作。為不通曉漢語的少數民族群眾提供法律諮詢、訴前調解、登記立案等服務,對每位進入訴訟程序的少數民族當事人,充分告之其有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併為當事人提供翻譯。

“截至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0日,西盟縣人民法院共受理各類案件937件,通過‘江三木洛調解室’的調解,調解率達72.7%以上。”李娟玉告訴記者,為了減輕少數民族群眾的負擔,人民法院對困難群眾進行了訴訟費的減免等,2017年至今,減免了訴訟費的案件共有352件,佔民事結案數的80%,減免金額達近30萬元。


西盟縣:走上跨越發展康莊大道


黨建扶貧雙推進 各族攜手唱新歌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黨中央戰略部署和省、市黨委、政府工作目標,西盟縣聚焦脫貧攻堅、聚力跨越發展,加快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民族團結之花在新時代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彩。

西盟縣勐梭鎮班母村十四組是一個典型的拉祜族“直過區”深度貧困村寨,全組農戶全部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西盟縣:走上跨越發展康莊大道


如何遇溝“搭橋”、遇壘“開路”?西盟縣通過多方論證和實踐,通過探討分析帶領群眾增收致富、抓經濟發展,在駐村工作隊員的幫助下,班母村成立了“村民小組脫貧工作委員會”,並通過村“兩委”和“村民小組”黨支部組織公開推薦選舉產生了宣傳、生產、生活、治安等委員。並在委員中選舉1名主任(一般由村民小組長或黨支部書記兼任),委員會主任及委員採取建檔立卡貧困戶與卡外戶交叉組合的方式,每人聯繫10至20戶農戶。

“回到家鄉後,在村黨總支和工作隊員的幫扶下,開始學習養蜂技術。”二妹是西盟縣勐梭鎮班母村的一名普通婦女,初中畢業後的她曾賣過包、端過菜、搬過磚。

“現在加入了‘村民小組脫貧工作委員會’,我既是養蜂工廠的技術員,又是村裡的宣傳委員。”二妹說,現在家裡的房子也建好了,生活一步步好轉,也開始嘗試著幫助村裡的父老鄉親,並將寨子裡的9個貧困戶介紹到養蜂廠務工,成為了“小領班”,承擔起了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責任。

同時,二妹還通過讓“村民小組脫貧工作委員會”與合作社“牽線搭橋”,讓貧困戶與班母村十四組養蜂場建立勞務合作關係,養蜂場則根據用工需要,為貧困戶安排工作崗位,解決了10戶貧困戶固定就業問題、30餘戶臨時務工問題。

像二妹家這樣的“茅屋變洋房,小道變通途”是現如今的西盟農村的真實寫照。

西盟縣通過實施“精準扶貧、精準安居”,一幢幢安居房點綴于山水之間,以前杈杈房、茅草房,變成了現在的一幢幢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新房子。西盟各族人民真正告別了茅草房,實現了“一步跨千年”的歷史飛躍,不僅圓了佤山各族人民千年夢想的安居生活,更令雲海茫茫的阿佤山增添了一道充滿生機的亮麗風景。老百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感謝共產黨!沒有共產黨,就住不上新房子、過不上好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