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杜甫在生前並沒有名氣,不知道是誰吹了一下就慢慢成詩聖了,是這樣的嗎?

特斯拉2019


不是這樣的。不過杜甫在唐朝並沒被尊為詩聖,但與李白齊名。韓愈,張籍,元稹,白居易對杜甫是十分推崇的。

《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後》

白居易

翰林江左日,員外劍南時。

不得高官職,仍逢苦亂離。

暮年逋客恨,浮世謫仙悲。

吟詠流千古,聲名動四夷。

文場供秀句,樂府待新詞。

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

《調張籍》

韓愈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後,舉頸遙相望。

夜夢多見之,晝思反微茫。

徒觀斧鑿痕,不矚治水航。

想當施手時,巨刃磨天揚。

垠崖劃崩豁,乾坤擺雷硠。

惟此兩夫子,家居率荒涼。

帝欲長吟哦,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籠中,使看百鳥翔。

平生千萬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電下取將。

流落人間者,太山一毫芒。

我願生兩翅,捕逐出八荒。

精誠忽交通,百怪入我腸。

剌手拔鯨牙,舉瓢酌天漿。

騰身跨汗漫,不著織女襄。

顧語地上友:經營無太忙!

乞君飛霞佩,與我高頡頏。

元稹接受杜甫孫子杜嗣業的邀請免費為杜甫寫墓誌銘,因為元稹學詩是從杜甫詩歌作品入手的,因而他格外尊崇杜甫。這不是吹捧杜甫。

白馬有近作五律一首,也贊李杜。

《讀〈春日憶李白〉後聊作》

仙聖藝無倫,千載仰兩人。

雅風高二謝,聲韻響三秦

楊柳長安道,江湖酒肆春。

飛蓬當晚照,浩蕩似征塵。


白馬侃詩文


事實上,杜甫在生前就非常有名望了,可以說是粉絲遍佈天下。

最近幾年,網上一直有這種謠言:生前到死,杜甫只有三五十個粉絲,他是死後才成名的。

這不符合真實的歷史。事實上,杜甫的名氣一直很大,大概在安史之亂後就取得了與李白齊名的地位。

舉幾個例子。

在《舊唐書·杜甫傳》中就明確寫道:

天寶末詩人,甫與李白齊名,而白自負文格放達,譏甫齷齪,而有飯顆山之嘲誚。元和中,詞人元稹論李、杜優劣曰: 予讀詩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總萃焉。

由此可見,杜甫很早就與李白齊名了。

由於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所以杜詩的那種沉鬱頓挫之風,更得文人圈子的喜愛。

同期,唐代文學家任華曾分別寫有《雜言寄杜拾遺》、《雜言寄李白》,謳歌這兩位頂級詩人,並形容杜甫之詩,“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個,諸人見所作無不心膽破”。

杜甫:名氣太大,我很苦惱。

由於名氣太大,杜甫有時候是非常苦惱的。

杜甫的詩歌在當時廣泛流傳,同代人郭受《杜員外兄垂示詩因作此寄上》詩稱杜甫“新詩海內流傳遍”。

對於這種情況,杜甫《公安送韋二少府匡贊》叮囑:念我能書數字至,將詩不必萬人傳。

杜甫的想法是,不希望那麼多人傳播他的詩歌呢。

總而言之,杜甫還活著的時候粉絲就遍佈天下了。





HuiNanHistory


大家好,我是小阿蠻。近幾年專注於研讀古詩詞,希望能和大家多交流分享。



一、杜甫活著的時候,不僅生活困難,而且真的名氣不大


如樓主所說,杜甫生前真的沒有什麼名氣。我們現在經常說“李杜李杜”,彷彿杜甫和李白是平起平坐的樣子。其實並不是。他們兩人,李白始終是一個優越者的身份存在的——不僅生活條件優越,李白的名氣在當時也非常大,上到皇帝、王公大臣,下到平民百姓,都是李白的粉絲。


例證可以找出很多。試舉一例:唐代的時候,有編選當代詩人作品的風氣,類似於我們現在的“當代著名短篇小說選”、“百佳抒情詩選”這樣的圖書。現在流傳下來的唐代人選唐代人詩歌的作品集,叫“唐人選唐詩”,中華書局曾結集出版過,有十種。但是在這些選集裡面,杜甫的詩一共選了多少首呢?不多,只有7首!而且,還是隻在韋莊編選的《又玄集》中才出現,其他的選本,壓根就沒有選錄杜甫的詩歌。


這種情況的出現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寫作風格、題材、甚至是圈子等方面的因素,但也很能說明一點:杜甫在當時是名氣不大的。咱們可以現在的著名作家為例,哪怕是一本詩歌選集,都可能選用某位著名小說家的詩歌作品。為什麼呢?因為他太出名啦,不能沒有他呀!



二、元稹的吹捧


一直到元稹的出現,杜甫其人其詩,才開始在我們的文學史上發生了改觀。但是說實話,這件事真的有偶然性。


元稹對杜甫的評價(吹捧),出現在他給杜甫寫的墓誌銘上,叫《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其中重要的幾句,引文如下:


至於子美,……兼人人之所獨專矣。……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元稹對杜甫的評價非常高,說杜甫集合了前代諸多大詩人的所有優點,是集大成的人,沒有人能像杜甫這樣的。


然而真實的情況是:第一,元稹寫的這篇文章,是墓誌銘。墓誌銘的最大特點是什麼?是說好話!恨不得把世間所有的好話用搬過來用上;第二,元稹為什麼會給杜甫寫墓誌銘?事情就是這麼湊巧。杜甫的孫子杜嗣業要將先人(包括杜甫及杜甫兒子杜宗武)歸葬祖墳,路過江陵的時候,就去找當時被貶在江陵做官的元稹。元稹就是這時候寫的這篇墓誌銘;第三、當時的元稹還正年輕,銳氣正盛,所以有意發表高調的、反常人的言論,在情理之中。


此後,元稹和白居易還發表了關於杜甫的評價,總之都是吹捧杜甫的。當時的文壇大佬韓愈有點看不慣,就說了幾句話來反駁。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李杜優劣論”。篇幅關係,不便在此討論。日後有機會可以再說。



三、詩史和詩聖


我們現在評價杜甫的詩,說是“詩史”;評價杜甫這個人,是他是“詩聖”,那都是杜甫去世很長時間之後才出現的事情。但和元稹沒有關係,這個需要說明一下。


最早評價杜甫的詩為“詩史”的,是晚唐的孟棨,他在《本事詩》中說:


杜逢祿山之亂,流寓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號為詩史。


而稱呼杜甫為“詩聖”,則是宋代以後的事情了。宋代的蘇軾、秦觀等人,對杜甫和杜詩推崇備至,甚至有人將杜詩和周公制禮相提並論;明確使用“詩聖”來稱呼杜甫的,應該是清朝的王嗣爽,他在《夢杜少陵作》這首詩中說:


青蓮號詩仙,我翁號詩聖。


青蓮就是青蓮居士李白,我翁就是指杜甫。


杜甫和杜詩在我國的文學史上的接受過程簡單來說就是上述這樣。當然中間還有很多的變化和演進過程,那就是更專業的學問啦。


我是小阿蠻,希望我這篇簡單的梳理能幫助到大家。

感謝大家的閱讀支持,記得多多點贊哦。謝謝啦。



小阿蠻


至遲在韓愈的時候,就是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了。

在這之前,元白是推舉老杜,對李白有批評。所以,在元白時候,起碼在元白嚴重,是唯一光焰萬丈長的大家。

再往前,避難成都,嚴武對他禮遇有加。不是因為他官大,是他詩寫得好,嚴武很佩服。在他在世時,他的詩不是沒名氣,應該還不小。

再往前,給皇帝投名狀《大禮賦》,待制集賢院,考慮當時政治背景,其實是受打壓的。應該是有實力、有名氣的。否則沒這資格,也享受不了這待遇。

再往前,年輕時候,陪李太白出去溜逛,沒有一定實力,太白也不會帶這麼個小弟弟出去玩。

再往前,他的爺爺杜審言,是一代詩宗,應該說自打娘肚裡出來,就是自帶光環的。所以才有後來給兒子說“詩是吾家事”的說法。


昆陽子


杜甫生前沒有名氣,不知是誰吹了一下才慢慢成了詩聖,我覺得不是這樣的。村甫雖仕途失意,半生貧困潦倒,沒有名氣,今人難已說的十分清楚,可詩史,詩聖之名,確非靠一人之吹,所能成就。

杜甫的詩聖之名,是有他諸多曠世詩作及高超藝術才思,一顆憂國憂民的情懷所決定的。與生前的名氣並無多大關係。

杜甫之詩,眾體兼備。長於古體,猶善律詩。五古,七古鋪陳展敘,抒懷議論,迴環往復,氣勢宏偉。

五律,七律,韻律嚴謹,對仗工整,語言蜻練,形象鮮明。可為唐代律詩之楷模。又開唐代樂府詩運動之先河。風格多樣,而以沈鬱頓挫為主。在中國文學史把現實主義的詩學創作推向了一個後人難以企及又一高峰。

讀讀杜甫詩集,三離,三吏,三別…………及諸多詩篇,我想才能知道,詩史詩聖,不是靠吹就能成就的!


淨心修道


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雖然兩個人,現在是兩座中國文學的詩歌高峰。但兩人生前,境遇卻完全不同。

簡單來說,就是李白一生,是真的不缺錢的,起碼,不缺少喝酒吃肉錢。而且,就算他有顛沛流離的時候,也是他自己個兒選的,人家故意選的生活。

但杜甫,卻是真正一生潦倒,經常是舉債度日,甚至,晚年生活在一條小破船上,連個屋子也沒有。

所以,李白的詩豪邁;而杜甫的詩更接近真實生活,更窮苦。

當然,這也跟兩人生活的主要時代相關,李白主要生活在盛唐;而杜甫生活在唐朝亂世之時,唐朝已經走向的衰落,國內到處是戰亂和亂民了。

李白生存的時候,大唐詩興啊,普通人,都讀詩;可杜甫生活的時候,普通人,就是為了保命,連貴族,都不讀詩了。

所以,杜甫生前無名,也正常了。時代不同。


董江波


生前他是一個無名小卒!隨便拿出一個詩人名氣都比他大。

不是因為他寫得不好,而是因為當時是盛唐,盛唐對詩歌的審美取向是李白風格的,大氣,雄渾,豪邁,是劍,是酒,是千萬人吾往矣的殺氣沖霄。

可是杜甫的詩呢?嚴謹,細密,質樸,精工。這不是大唐人眼裡美好的詩歌。

所以當時的唐人編寫唐詩集的時候,根本沒有杜甫的份!

直到杜甫死後,不過小可以前寫過一篇,實在懶得舊瓶裝新酒了,就無恥複製粘貼罷了。以下是原文:

公元813年的某一天,已經成為當時著名詩人的元稹正在家裡讀書,忽然下人來報,有一個衣衫襤褸的年青人求見。

元稹或許是想起了從前,或許是心生好奇。便接見這了陌生的年青人。

這個年青人說他姓杜,叫杜嗣業。他揹著祖父的遺骨從耒陽一路乞討,要回到河南故鄉,途經這裡,便請求相見。他的祖父叫杜甫,字子美,號少陵。他的來意極為簡單,就是請元稹為自己的祖父寫一篇墓誌銘。然後,把懷裡珍藏的杜甫詩稿取出來遞了上去。

我想元稹當時一定感到非常好笑,一個幾乎從來都沒有聽說過的人,一個身無分文的人,想讓自己為他的祖父寫墓誌銘?

他是元稹,是當時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找他寫墓誌銘,且不說需要拿出相當於他數年薪水的銀兩來,就算是拿得出來,他也未必肯寫。

這個姓杜的年青人提出的要求,不是單純,而是幼稚!

更重要的是,這個杜甫是誰?

或許是出於禮貌,或許是被杜嗣業的真誠或孝心所打動,元稹打開了詩稿,讀了起來。

一讀潸然!

再讀斷腸!

三讀神傷!

他萬萬沒有想到,手裡這一卷發黃的詩稿,竟滿擁有這麼真誠無塵的情懷,詩裡萬般精彩的意象,結構,聲律,修辭。更有濃到化不開的情懷,親情,友情,愛情,人事,世事,感懷,羈旅,更有那個年代悲天憫人的胸懷。

這是一卷聖人的詩稿!

元稹一定像後世的許多讀杜詩的人一樣,讀著讀著就哭起來。他想起了古人,想起了自己,想起了理想,想起了這紛亂繁雜的人間。

他認為,能夠為杜甫寫墓誌銘是一種榮幸,天大的榮幸!

於是不久之後,《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出世了,元稹在這篇文章中如此評價杜甫“上薄風騷,下該沈宋,古傍蘇李,氣奪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考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苟以為能所不能,無可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這個杜甫是什麼人?竟然得到元稹如此之高,並且如此排它的評價?

由於元稹在文壇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隨著這篇文章,杜詩也流傳了開來。無數文人都不約而同地想看一下被元稹推到詩壇頂峰的那個人,詩到底寫得如何?

所有文人都被震撼了。

沒有一個人批評,沒有一個人質疑,沒有一個人否定,在中國文學史上,杜甫和杜詩第一次完整地站在世人面前。

韓愈讀著讀著哭了,

白居易讀著讀著哭了,

連唐文宗讀著讀也著哭了,

無數文人無數詩人讀著讀著都哭了。

那一年大唐的淚水只為杜甫而流。

那個一生顛沛流離連被子都沒有連飯都吃不上連官都不是的杜甫,一步成聖!

從那之後,中唐,晚唐,兩宋之交,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清末民初,每到亂世衰世,無數詩人都以杜甫為目標,為偶像,為寄託。

詩德雙絕,名垂萬古。


亦有所思



首先我也肯定,杜甫生前不管是這個人,還是他的詩,都沒有名氣!

為什麼這麼說?其實盛唐的時候,有名氣的只有兩種人:當官的人、和當官的人關係好的人。當官的人的代表就是:張九齡(當朝宰相,孟浩然、王維都爭著給張九齡寫詩)、王維(年少神童、監察御史等官)、王昌齡(結識張九齡、孟浩然、王維、李白,不火都難)、李白(雖然只是個翰林,但畢竟是給皇帝寫詩的);和當官人關係好的人:孟浩然(認識張九齡、王維、李白)。這裡面沒有杜甫啥事。


那麼為什麼杜甫這個人和他的詩都沒名氣?

唐朝不像現在啊,現在即使是個草根也可以通過網絡爆紅,俗稱網紅,比如“藍瘦、香菇”“鳳姐”“表情哥”等等。那時候唐朝可沒有網絡,要想火只能靠實力、靠當官。有才學才能當官,能當官別人才能認識你,認識你才能在文人圈火起來。所以其實古代,這些寫詩、寫小說的或多或少都當過官,老百姓一般大字不認識一個,根本沒有草根明星。


而杜甫呢?他這一輩子其實也單過官,但都是小官,影響力可忽略不計的那種。舉個例子,當時李白火的時候,杜甫還是一個窮酸書生,只是李白眾多粉絲裡面的一員而已。所以杜甫給李白寫過很多詩,李白就給杜甫寫過一兩首。


到了四十歲杜甫才得到一個河西尉這樣的小官,而且這個官沒當一年,安史之亂爆發,就什麼也不是了。開始了後半生窮困潦倒,風雨飄搖的後半生。真的是想出名都難啊。



那杜甫為何現在與李白齊名了呢?

杜甫出名都是杜甫去世很久的事情了,他的出名有一位功臣,那就是元稹。

杜甫在離世前曾經告訴自己的兒子,想要魂歸故土、落葉歸根,希望能夠葬在河南老家。結果她兒子也是窮光蛋,無法完成父親遺願。在杜甫離世43年,杜甫的孫子杜嗣業雖然經濟實力也不是很好,但是他看到祖父的詩歌想到祖父的遺願,還是二話不說就做了。

杜嗣業在回河南老家的路上,聽說了元稹到了這裡。杜嗣業心裡明白自己祖父的詩歌造詣有多高,他不忍心一個文采斐然的大文豪就這麼被掩蓋在歷史中。於是杜嗣業想盡一切辦法,最終他見到了元稹。在元稹看到杜甫生前所寫的詩之後,肅然起敬的他二話不說就給杜甫提了墓誌銘,並給杜甫一生所做的詩歌寫了一個序。

元稹當時已經在文壇和朝堂內有了一定的地位,他評價好的東西一定會有追風者跟著學。元稹看完杜甫的詩歌之後,對杜甫進行了極高的評價,甚至說李白可能都不如杜甫!正是因為這些極高的評價,杜甫的名字瞬間讓人們所熟知。而當時的皇帝唐文宗也聽說了杜甫這一號人物,於是找來了杜甫的詩歌來品鑑。在看到杜甫詩歌的字裡行間都會濃濃的愛國情懷,滿滿的都是大愛精神,唐文宗也成了杜甫的粉絲,在宴會上也經常誦讀。


就這樣杜甫火了起來,一直火到現在,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每天讀詩詞


杜甫生前名氣大不如李白,後來詩名大盛,一度超越李白,但不是那個人想吹就能吹起來的。

唐詩之盛,盛在盛唐,安史之亂前以李白代表的浪漫主義和亂後杜甫代表的現實主義雙峰對峙,杜甫以積極入神精神,勇敢忠實地反映現實生活,以高妙藝術手段表達國家安危.人民哀樂的思想感情,杜詩的認識作用.借鑑作用.教育作用都是別人難以企及的,後人稱他為"詩聖",將其作品稱為"史詩"是有道理的。但在當時,李白聲名遠揚,杜甫名不如他確是事實。安史之亂後,詩人想浪漫也浪漫不起來了,現實主義風格成主流,詩人們重新審視杜甫,對他評價逐漸高起來。杜甫之後,詩壇呈兩派,白居易為代表一派包括元稹.張藉等,韓愈為代表一派包括賈島.孟郊.李賀等,兩派都源於杜甫,前者對杜甫的繼承重在敢於正視現實,抨擊黑暗一面,併力求語言通俗流暢生動,易為讀者接受,後者則繼承杜甫的刻意求新.富於創造性,開拓新境界,他們的詩往往幽闢,苦澀,冷豔。

杜甫去逝四十年後,杜甫孫子找元稹為其爺爺寫一墓誌銘,此時元稹與白居易為當時詩壇領袖,元稹在墓誌銘中寫道:″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講李白"誠亦差於子美矣″。元稹認為,杜詩在思想性,題材內容的豐富性上顯然超過李白。兩年後,韓愈在一首詩中寫道:"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第一次把李.杜相提並論,韓愈身份很高,其言影響很大。到了北宋,王安石.蘇軾.歐陽修等文壇名流無不對杜詩交口稱讚,出現抑李揚杜的情況,到元朝,詩人方向提出一祖三宗說,將杜甫奉為詩壇鼻祖,杜甫被戴上詩聖光環,影響超過李白,從清代到民國,眾多詩學研究者又把杜甫推高一級,出了不少研究杜詩專著,影響極大,截止上世紀七十年代,研究李白詩的學術專著500餘本,而研究杜詩專者達2000多本,杜甫在詩學領域全面超李。但李白的性情氣質歷來被人喜歡稱頌,當今學者多是將二人並稱,不喜歡分高下。
李白像,


杜甫像。


瀚墨尋夢


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這是後世的評價。但是在他活著以及死後的許多年裡,卻沒有引起人重視,理由如下

  1. 晚年生活悽慘,交友是有幾個,但是救濟他的朋友,只有嚴武一個,僅嚴武重視
  2. 他的理想是致君堯舜,但他實際的最大官職,只是左拾遺,就這樣低了還經常被貶,國家也不重視他
  3. 在世時關於他的資料幾乎沒有,只有6名詩人共11首詩。而且都沒有提及他是詩歌和倫理觀點的模範。

正面評價

白居易,他推廣了杜甫部分作品倫理觀點,儘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這些觀點。

韓愈,他撰文以此批駁反對李杜的聲音,捍衛了他們的美學地位。同時,這兩位詩人的詩文中都有杜詩的影子。

現實主義開創者

公元十世紀初,五代前蜀詩人韋莊找到了草堂遺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這一個時期,中國颳起了“新樂府運動”的狂潮,杜甫作為這一次現實主義詩歌運動的啟發者備受推崇。杜甫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自白居易後,影響了皮日休、曹鄴、聶夷中、杜荀鶴等人的創作,從而形成一個現實主義詩派,在晚唐的詩壇上獨領風騷

詩聖

到了宋朝,杜甫的聲名達到了頂峰,黃庭堅、陳師道等,專門探究杜詩奇峭的一面,形成了“

江西詩派

此後王安石、陸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響,文天祥在獄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詩,自序裡說:

“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

而杜甫更廣泛的影響是,杜甫的作品將律詩從文字上的遊戲變成了抒發政治抱負的載體,對後來的詩人政治題材的寫作奠定了基礎。

宋朝理學的發展確保了杜甫作為詩的典範和他的至高無上的地位,蘇軾闡釋了理由:

“古今詩人眾吳,而子美獨為首者,豈非以其流落飢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

他思考的能力鑄就了他的影響力,出於他對建立良好社會秩序的嚮往,他深受政治家的推崇,改革家也學習他對窮人的悲憫,文學家學習他在藝術手法上的創新。

清初文學評論家金聖嘆,把杜甫所作之詩,與屈原的《離騷》、莊周的《莊子》、司馬遷的 《史記》、施耐庵的《水滸傳》、王實甫的《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

在當代,杜甫對國家的忠心和對人民的關切被重新詮釋為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含義,而他本人因為使用“人民的語言”而受到現代研究者的讚賞。

海外影響

杜甫對後人的影響還有道德方面的。

二十世紀,美國現代詩人雷克斯羅斯認為杜甫所關心的是人跟人之間的愛,人跟人之間的寬容和同情:

“我的詩歌毫無疑問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響。我認為他是有史以來在史詩和戲劇以外的領域裡最偉大的詩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過了莎士比亞和荷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親切”。

1481年韓國將杜詩翻譯成韓文,叫《杜詩諺解》。

他對日本文學影響相對較晚,直到十七世紀他在日本擁有和在中國一樣的名聲

名人打卡

唐代韓愈:①獨有工部稱全美,當日詩人無擬論。(《題杜工部墳》) ②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

唐代白居易:(杜詩)貫穿今古,縷格律,盡工盡善。(《與元九書》)

唐代元稹:①杜詩浩蕩津涯,處處臻到。(《敘詩寄樂天書》) ②杜甫天才頗絕倫,每尋詩卷似情親。憐渠直道當時語,不著心源傍古人。(《酬李甫見贈》)

北宋司馬光:古人為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也。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續詩話》)

北宋蘇軾: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飢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王定國詩集敘》)

南宋陸游:文章垂世自一事,忠義凜凜令人思。(《遊錦屏山謁少陵祠堂》)

近代魯迅:①我總覺得陶潛站得稍稍遠一點,李白站得稍稍高一點,這也是時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裡似的。(劉大傑《魯迅談古典文學》) ②杜甫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名人·杜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