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滅蜀後,劉禪投降放棄抵抗,為何唯獨太子劉璿卻要被殺掉?

Three-C


後主劉禪,一共有七個兒子,七個孩子性格都很好,心地善良,可稱為好人,但是身在帝王家,這樣的性格卻不再適合稱霸天下了。

劉禪與劉備相比,本來就已經弱了幾等,到了劉禪兒子的層面更是相差極多。只靠姜維苦苦支撐的蜀漢,岌岌可危,面臨鄧艾的偷襲,劉禪與蜀漢的大臣們積極商議,一時之間,“天命所歸”“順勢而為”的聲音此起彼伏,幾乎是一邊倒的贊成投降。

後主生七子:長子劉璿,次子劉瑤,三子劉琮,四子劉瓚,五子即北地王劉諶,六子劉恂,七子劉璩。七子中惟諶自幼聰明,英敏過人,餘皆儒善。

蜀漢主降

蜀漢面對鄧艾的偷襲部隊,以成都之兵,完全可以抵禦,等待姜維回援,其實沒啥大事兒。至少再撐一陣子沒啥問題,但是為啥劉禪這麼快選擇投降了呢?

對於劉禪投降這個絕對,有兩個截然相反的聲音,一個是說劉禪有眼光,高瞻遠矚,看清了未來魏國一統天下的形勢,為了避免百姓受戰爭之苦,最終決定順勢而為,投降曹魏。

還有一種說法與之相反,說劉禪是無能之輩,虎父犬子,守不住父親打下來的基業,也不敢選擇與社稷共存亡,苟且偷生,貪戀權貴,全然不顧世人的眼光,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

姜維主戰

姜維的立場很堅定,因為姜維深受諸葛亮的厚恩,所以,即便姜維在蜀漢中經常被孤立,沒人支持他,他還是堅持走諸葛亮生前的路線,立志完成諸葛亮的遺願。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為了報答劉備的恩情;姜維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則是為了報答諸葛亮的恩情。

當姜維聽到劉禪投降的時候,相信他當時一定是撕心裂肺,在他手裡斷送了蜀漢,他無顏面對諸葛亮,於是他哪怕知道機會渺小,還是進行了最後的復國之舉,求仁得仁,死而後已。

自保富貴的文官們

劉禪身邊的那些文官,與姜維則有很大不同,他們其中一部分人來自荊州集團,一部分人來自益州集團,屬於本地人。

他們對劉禪也好,劉備也罷,無非就是求富貴,根本不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們也不想匡扶什麼漢室,而且此時蜀漢滅亡之際,也沒有漢什麼事情了。此情此景和當年赤壁之戰一樣,文官主降,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可降,他們身為當地的門閥士族,投降誰都會重用他們,他們其實跟誰混都無所謂。所以他們在覺得打仗無利可圖的時候,就開始主張投降,保全自己的家族勢力。

最終,蜀國投降,劉禪全身而退,以幾近“厚顏無恥”的方式苟活多年,不失富貴。但是劉禪的大兒子劉璿卻沒這麼好的運氣了,被魏國殺死了。

太子之死

不殺劉禪,是為了留著劉禪這個名義上的老大舉國投降,避免將蜀漢的勢力分裂,導致局勢複雜。但是姜維和太子劉璿就慘了,還有關羽的滿門。

“殺漢太子璿及姜維妻子,軍眾鈔略,死喪狼藉。衛瓘部分諸將,數日乃定。”《資治通鑑·卷七十八》

司馬昭殺劉璿有他的理由,因為當時的劉璿與父親劉禪不一樣,他與姜維都有不投降的舉動,且都與姜維有復國之舉。這一點決定了劉璿必死的下場,因為司馬昭不能留著一顆定時炸彈,此人若在,則蜀國不可安定。

劉禪懦弱無能的性格,讓他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可以說,他的富貴是用忍受屈辱和蜀漢百姓的鮮血換來的,他的兒子死於司馬昭之手,他卻能不生氣,這樣的人也算是一腳踹不出一個屁來了。

成都投降之日,魏軍屠城數日,成都鮮血橫流,這就是劉禪所謂的避免生靈塗炭,令人覺得可笑。

劉璿雖然不是什麼人才,但是勇氣可嘉,相信在面對底下的列祖列宗時,劉璿至少是有臉一見,而劉禪,不知道要被其父劉備,如何訓斥!


野史日記


蜀漢後主劉禪投降鄧艾之後,身處劍閣前線的姜維就和滅蜀總司令鍾會玩到了一起,並鼓動他造反,割據蜀地稱王。

在大軍出發之前,司馬昭已經明確下令:不許殺害劉氏一族。可劉禪是沒事了,他的長子——也是蜀漢原太子的劉璿卻最終被殺了。


劉璿之死

《三國志》裡僅僅記載了:“時會作亂於成都,劉璿亦死於亂軍之中”幾個字,在鍾會作亂到被殺身亡的這段時間裡,劉璿到底扮演著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我認為劉璿之死是受到了鄧艾的拖累,被滅蜀監軍衛瓘害死了。鄧艾接受後主投降後,以曹魏天子的名義,私封劉禪為驃騎將軍,太子劉璿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其他蜀漢舊臣各自都有安排,並約束部隊,安撫百姓,於是“蜀人稱焉”。

鄧艾在成都建立了不小的威信,而面對這樣的大國將領,成都舊主人自然也需要和他打好關係了。那派誰去勞軍好呢?劉禪親自去是不合禮制的,派個官吏去又難免寒酸了一點,而姜維此時又在鍾會軍中。那麼唯一一個適合的人選,就是地位尊貴、舉止得體的原太子——劉璿了。

自延熙元年正月正式冊立,到景耀六年蜀漢滅亡,劉璿一共做了二十六年的皇太子,而且勤勤懇懇、十分稱職,沒犯過什麼大錯(劉禪可不止劉璿一個兒子)。兼地位尊貴(蜀漢第二號人物),由劉璿去接待鄧艾大軍是最合適不過了。

後面鄧艾上表司馬昭,希望把劉禪家族都留在蜀地,不要遷往洛陽,並授予官職、王位,以降服東吳孫休。鄧艾此舉是出於穩定局勢方面提出的,是一個很合理的建議,但同時也從側面可以看出:鄧艾對劉家確實有好感。而此好感從何而來?我認為大概就是在劉璿勞軍一行中的表現得來的。劉璿和鄧艾,兩人朝著穩定益州局勢的方向而共同攜手努力著。

直到鍾會入成都,以鄧艾“私立官員,違旨行事”等做法,與監軍衛瓘一起上書誣陷鄧艾謀反,解除了他的兵權,把鄧艾和其子鄧忠押往洛陽。鍾會自己則和“親信”姜維,共同往割據益州、自立為王的方面前進著。


之後監軍衛瓘策反了鍾會的部下丘建等人,於鍾會、姜維不備之時,率軍殺死了兩人,而原太子劉璿也在這次亂戰中被殺。但奇怪的是,鍾會謀反,立自己為益州牧,打的是曹魏郭太后的旗號,又怎麼會把蜀漢太子劉璿抬出來呢?

而姜維謀反本意是要借鍾會之手,再行復國之舉,所以他也沒必要勸鍾會把劉璿搬出來。因為時機還不到,這樣做的話不止會害到劉家,更會讓鍾會起疑心。再說了,要論號召力的話,劉璿怎麼比得上劉禪呢?所以劉璿不是因為參與叛亂被殺的,而是因為當時平亂的主導者衛瓘,他害怕劉璿會替鄧艾申冤,害怕自己會擔上“知情不報”的罪名。

鄧艾本就沒有謀反之心,可鍾會卻為了自己的野心而陷害鄧艾,這其中的內情曲折,衛瓘是清清楚楚的。對於鄧艾被誣陷下罪,鍾會密謀造反一事,衛瓘不止知情不報,還助紂為虐(鄧艾被捉就是衛瓘親手辦理的)。這事要是捅上去,那衛瓘就會從平亂功臣,變成陷害忠良、協助內亂的逆臣。這是他最不想得到的結果,所以即使已證明鄧艾無罪,衛瓘依舊派了和鄧艾有過節的田續去解決掉他,殺人滅口。

同樣的,劉璿之死也是如此,以劉璿和鄧艾的關係,極有可能為鄧艾上書喊冤,老劉家裡不怕死的人還是不少的(北地王劉諶一聽說父親投降後,就殺妻殺子,自殺了)。而就算劉璿不主動說,但難保司馬昭會問,到時引起他的疑心那就更可怕了(這傢伙狠起來可連皇帝都敢殺的)。

為了一勞永逸,衛瓘決定借平亂一事,把當時所有有可能透露內情的人統統殺光。鍾會、姜維、劉璿已經死在亂軍之中了,而鄧艾正在押往洛陽的路上,則派遣田續去殺掉鄧艾鄧忠父子,一切陰謀也就此死無對證。


一貳一橙


劉璿是何人?他是後主劉禪和皇后侍女生下的的兒子。他在七個兒子中不僅是長子,而且還是被後主劉禪立為了蜀國的太子。但這個看似前途一片光明的四十歲中年男人,卻非常倒黴。在後來跟從自己父親劉禪投降過程中,因為姜維等人謀反牽連而被司馬昭殺掉。其實關於這點我們就比較好奇了,明明啥事都沒有做的劉璿,為什麼就這麼倒黴的被司馬昭盯上,做了政權更迭的犧牲品?

要知道劉禪當時的兒子除了死去的五子北地王劉諶,他還有次子劉瑤,三子劉琮,四子劉瓚,六子劉恂,以及七子劉璩啊!而且司馬昭為什麼要殺一個已經亡國的太子,這對司馬昭有什麼用嗎?

畢竟司馬昭這種老謀深算的人,幾乎每做的任何一個舉動,決定都會達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那他有何必借姜維造反的藉口,堂而皇之的把曾經蜀國的儲君殺死?在這其中司馬昭究竟是賣的什麼藥?以下便是個人觀點。

第一,資治通鑑裡面曾記載郤正對劉璿的評價“奉親虔恭,夙夜匪解,有古世子之風;接待群僚,舉動出於仁恕。”意思差不多就是說他日日夜夜,無時無刻都記得要對父母雙親恭謹有孝道。對待臣下幕僚的舉止上也也賞罰分明仁義寬恕有加,有上古賢明世子的遺風。那麼風評這麼好的一個人自然會籠絡人心,讓屬下為他賣命。

萬一哪天他又來一個一呼百應的造反那可就不妙了,所以本著斬草要除根的處事原則來講,司馬昭不對他這個聰明的潛在風險下手對誰下手?畢竟留著一個聰明的,且隨時可能成為敵人的人,可不是明智的選擇。

第二,劉璿是以前的太子,對蜀國的那些臣下,自然會在有形無形之中有一種中心向導感。雖然劉禪已經廢了,可那些大臣心中或多或少還是有一些僥倖的心理。畢竟他們還有還有太子可以重整蜀國。對於混跡朝堂多年的司馬昭來說,這一點他不會不明白。

而正所謂誅人誅心 如果讓蜀國的人連蜀國接班人都失去了,那就是斷了他們背叛念頭的最好辦法,所以不殺他殺誰。而這一點也在三國志裡面明確寫到“太子劉璿被魏兵所殺,軍民大亂,互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由此可見司馬昭為什麼會選劉璿了,不然留下這樣的劉璿無疑是給自己留下一個心腹大患,定時炸彈。

第三,劉璿如果不死,他就是世子,那麼劉璿的幾個兄弟或許就會比較平和。畢竟有世子在,那就是在怎麼爭奪也輪不到自己來繼承。所以對於他們這些皇子來說,就沒有可以爭奪的必要了。可是如果劉璿一死,那麼那些被收起來的小心思或許就會再度活躍起來。在利益面前,誰不想分一杯羹呢?而對司馬昭而言,只有劉家幾兄弟內部真正的亂了起來,才能無暇顧及外患,蜀國的江山也才能平安的落到魏國手中。

第四,一個國家被滅亡了不可能沒有反抗之人。抵抗的頑固勢力歷朝歷代都有,尤其是東漢末年門閥勢力的囂張態度。以至於,魏國如果要想迅速攻克蜀國內部釘子,反抗就必須殺雞儆猴,樹立威信。而司馬昭挑來挑去就挑到了劉璿,其實這也怪不得老奸巨猾的司馬昭會盯上劉璿。因為他要殺人立威信,就就必須殺個重量級的人物才能起到震嚇的作用。

可司馬昭總不能殺後主劉禪吧,如果真的殺了,那劉備留下來的老臣還不得拼死一搏,鬧翻天了?而且究竟是留聽話軟弱的後主,還是留深得臣心有主見的劉璿一比,那選擇讓劉璿去死就顯得是最好的結果。

畢竟誰叫他是無權無勢的太子呢!即分量足殺起來又不費事。而且老話說得好啊,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總不能太子是他當,而殺雞敬候的炮灰就不是他,天下的好事自然不會全讓他劉璿一個人佔了去。

第五,劉璿的母親王氏曾經是一個侍婢,後來也不過是一個王貴人。相對於他背後的勢力支持而言是不大的,就算司馬昭殺了他也不會有多大的權貴和門閥勢力為他出頭,抱不平。那這樣一顆在蜀國無足輕重,卻又有十足的震懾價值的棋子,司馬昭能不抓住機會利用嗎?

所以說司馬昭殺劉璿是在情理之中了,因為當時的環境需要,總要有一個當炮灰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劉璿就是那個被司馬昭萬里挑一挑出來的替死鬼。

你是如何看待劉睿的?


夜半品史


我們先來看一下劉璿這個人,他是後主劉禪和皇后侍女生下的的兒子。

是劉禪七個兒子中的長子,後來被劉禪立為了蜀國的太子

263年冬天,魏國攻打蜀漢,劉禪舉國向魏國大將鄧艾投降,蜀漢滅亡。

魏國掌權的司馬昭將後主劉禪遷徙至洛陽,好加以控制,而劉璿也隨著家族一起搬至洛陽。

當時東吳還與魏對峙,司馬昭為向天下表示,不會也沒必要殺了劉禪。

而劉禪在洛陽過的“樂不思蜀”,被封為安樂縣公,在洛陽安樂地度過餘生,作為亡國之君,結局也算不錯。

做為太子的劉璿,卻沒能善終,姜維聽聞劉禪舉國投降魏國後,假裝向鍾會投降,設計將鄧艾殺死。

此時鐘會已有自立之心,不久姜維和鍾會起事的事情洩漏,鍾會和姜維同時被殺,劉璿也被亂兵殺害。

為什麼啥事都沒有做的劉璿,被司馬昭盯上,做了政權更迭的犧牲品呢?

一、劉璿這個人“奉親虔恭,夙夜匪解,有古世子之風;接待群僚,舉動出於仁恕。”

就是說他日日夜夜,無時無刻都記得對父母雙親恭謹有孝道。對待臣下幕僚的舉止,賞罰分明仁義寬恕有加,有上古賢明世子的遺風。

風評這麼好的一個人自然會籠絡人心,讓屬下為他賣命。

而當時的司馬昭,在努力著控制著魏國的政權,生怕發生什麼內亂,使其家族努力付之東流。

哪天劉璿來一個一呼百應的造反那可就不妙了,所以本著斬草要除根的處事原則來講,司馬昭肯定會對這個潛在威脅下手。

二、劉璿是以前的太子,對蜀國的那些臣下,自然會在有形無形之中有一種中心向導感。

雖然劉禪已經廢了,可那些大臣心中或多或少還是有一些僥倖的心理,畢竟他們還有太子可以重整蜀國。

對於混跡朝堂多年的司馬昭來說,這一點他不會不明白。

而正所謂誅人誅心 如果讓蜀國的人連蜀國接班人都失去了,那就是斷了他們背叛念頭的最好辦法,所以不殺他殺誰。

而這一點也在三國志裡面明確寫到“太子劉璿被魏兵所殺,軍民大亂,互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

由此可見司馬昭為什麼會殺劉璿了,不然留下這樣的劉璿無疑是給自己留下一個心腹大患,定時炸彈。


遨遊者


不殺劉璿,他爹劉禪就活不了。


劉璿是後主劉禪長子,但不是嫡長子,他的母親王貴人本是敬哀皇后張氏(張飛女兒)侍女,被劉禪納入宮中後封為貴人。蜀漢建興二年(224年),王貴人生下劉璿。延熙元年(238年),14歲的劉璿被立為太子。


後主劉禪共有七個兒子,而且個個品行端正,聰慧好學。魏徵西將軍鄧艾偷渡陰平兵進成都,後主在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下執意投降,其第五子北地王劉湛泣血進諫,請求背城一戰,遭後主拒絕,劉湛跑到昭烈帝廟痛哭,殺死妻子後自刎殉國。

太子劉璿仁孝好學,性格溫和寬容,大臣郤正評價他“奉親虔恭,夙夜匪解,有古世子之風;接待群僚,舉動出於仁恕。”(據《資治通鑑》)意思是說:太子劉璿侍奉雙親虔誠恭敬,日夜不敢怠懈,有古代世子的風範;接待百官群臣時,其舉止行為顯示出仁義寬恕之心。這樣一個近乎於完美的皇太子,將來若能繼承帝王,復興漢室或許還有希望。可是,蜀漢現在亡了,劉璿連命也丟了。


後主劉禪投降曹魏的時候,司馬昭準備將劉禪和他的六個兒子(五子北地王劉湛自盡殉國)遷徙至洛陽居住,但還沒等劉璿隨父皇出發,發生在成都的一起變亂,導致了劉璿死於亂兵刀下。

劉禪投降後,當時大將軍姜維與張翼等人還在劍閣堅守抵擋鍾會,劉禪派人敕命姜維就地投降。姜維假意投降鍾會,並借鍾會之手誅殺攻陷成都的徵西將軍鄧艾父子,慫恿鍾會擁兵自立割據兩川,然後再率舊部殺死鍾會,收其兵,則可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據《華陽國志》姜維寫給後主的密信)。


結果還沒等鍾會起兵造反,事情洩露,鍾會被部將胡烈殺死,姜維也死於亂軍之中。原蜀漢太子劉璿、左車騎將軍張翼、大尚書衛繼等人也被亂軍所殺。關羽全家更是被龐德之子龐會滅門。

“殺漢太子璿及姜維妻子,軍眾鈔略,死喪狼藉。衛瓘部分諸將,數日乃定。”據《資治通鑑·卷七十八》

劉璿被殺,是在保全劉禪的性命。

在成都兵變中,姜維及張翼等蜀漢舊臣,難逃一死。司馬昭敢三路大軍伐蜀,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姜維當時正遭到猜忌不得已屯田沓中以避禍。司馬昭忌憚姜維,所以姜維必不能保全其身,在成都兵變中,司馬昭也是很清醒的意識到蜀地還有很多人懷念劉氏的統治,所以為了防止節外生枝,不使滅蜀大業功歸一簣,藉著鍾會謀逆之事,大開殺戒,把來不及離開成都的蜀漢太子劉璿也殺了。

司馬昭也意識到人心的重要性,姜維敢於在蜀漢新滅的情況下慫恿鍾會自立,割據兩川做西川之主。也是因為太子劉璿在成都讓他充滿了復國的希望。國之其存,嗣君為重,太子在成都更可以號召蜀地人民團結起來趕走魏軍恢復故國。司馬昭為了穩定大局 ,不使兩川得而復失,就必須要這麼做。

而遷徙洛陽的劉禪和他的五個兒子,在太子劉璿遇害後,算是基本安全下來了。漢末三國以來,沒有殺他國皇帝的先例。漢獻帝劉協禪位於魏之後,還被封為山陽公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司馬昭不想揹負殺亡國之君的罵名,更何況蜀太子劉璿、大將軍姜維已死,劉禪及諸子留居洛陽,時刻都在他的監視之中,蜀地局勢漸趨穩定,劉禪已不具備威脅,在洛陽給劉禪供吃供喝供住,還可以收買人心,博得美名。


大國布衣



公元263年,曹魏大將鄧艾率兵突然殺到成都城下,後主劉禪仿效了當年的劉璋,打開城門接受投降,立國40餘年的蜀漢政權轟然倒塌。但是作為蜀漢政權的太子劉璿,在歷史上本就沒有什麼存在感,在後來卻被殺害了,而且史書上說的很簡單。這是為何呢?


這就要從姜維和鍾會聯合說起。


姜維在劍閣打敗了曹魏軍隊,想回師成都救援劉後主,卻得知劉禪已經開城投降,心裡是又氣又恨。但姜維沒有放棄,而是想到藉助與鍾會聯合,打敗鄧艾。



就在姜維的遊說下,鍾會入夥。其實鍾會在入蜀後也萌生了野心,想借助蜀地的優越性,進可以與司馬家爭奪天下,退可以割據四川。畢竟蜀地在歷史上實在特殊,不是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嘛: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定蜀未定。


姜維企圖讓鍾會和鄧艾火拼內耗後,好實現自己的復國大計。但是既然是復國大計,就必須要有國君在,而這個國君劉禪顯然已經不合適了,於是太子劉璿就進入了姜維的視線。


而劉璿其人與劉禪一樣,是一個軟骨頭。在劉禪投降前後,除了劉諶堅決不同意投降外,其他皇室成員根本沒有表現出反對,包括太子劉璿。但是看到姜維決心復國,不免被姜維“洗腦”成功。後來軍隊失去控制,曹魏大軍在混亂中無意殺死了劉璿。



其實即便劉璿沒有在亂軍中被殺,被押到司馬昭面前,也是難逃一死。畢竟參與造反在任何時期都是不被允許的,況且劉璿還有蜀漢政權太子的頭銜。但如果當初劉璿跟著劉禪一起來到洛陽,或許就能留住一條命,安享晚年。


可惜,劉璿聽信姜維的話,使得自己兵敗身死。當然,姜維也是為蜀漢政權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算是盡忠到底了。只是沒有看清形勢,使得蜀地大亂,自己也落得被殺的下場。


對此,你怎麼看劉璿被殺呢?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劉璿是劉禪的太子,他的死與姜維的復國行動有關,姜維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鼓動鍾會謀反,又暗寫密信給後主,要他忍耐幾天,管教日月重光,復國有望。在正月十六這天,鍾會召集牙門騎督以上的將士以及蜀國的舊官,假借曹睿的皇后郭太后臨終遺詔命討伐司馬昭,舉起反旗,眾將不聽都被囚禁,魏將胡烈的兒子及部下偷偷放出眾人,鍾會姜維措手不及,奮力反抗被殺,蜀漢太子劉璿、左車騎將軍張翼、漢城護軍蔣斌、太子僕蔣顯等也死於亂兵中。


劉禪有七個兒子,最有氣節的屬第五子北地王劉諶,在鄧艾兵圍成都時,斥責勸後主投降的譙周,並對其父劉禪說,國運會有終了時,這個時候正是君臣奮力一戰的時刻,死後也好有面目地下見昭烈皇帝,怎麼可以不戰而降呢?劉禪不聽,劉諶便哭著走到劉備的昭烈廟中痛訴,殺妻殺子然後自殺。劉璿是劉禪長子,是王貴人所生,王氏是張飛大女兒的婢女,張大小姐進宮當皇后時隨侍入宮,不知何時與劉禪勾搭上,隨後有了身孕,生下劉璿。在張飛大女兒去世那一年,劉禪又迎入張飛的小女兒立為皇后,同一月,封庶長子劉璿為皇太子。(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238年劉璿當太子,剛十五歲,立太子這件事有點奇怪,大張皇后的婢女生下皇子,而皇后無所出,估計主婢關係從此不大好,生有阻隔,才有劉禪多年不立太子的情況,而太子之立,又在大張皇后死後不久,卻又同時迎立小張皇后,以妹繼姐。(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要是後主夫婦感情甚篤才如此行事,卻又為何同時立了劉璿為太子,堵了小張皇后的後路,如果小張皇后生下兒子,又該如何處理?


從史書看,小張皇后入宮後可能真有生下兒子,因為張飛的老婆是他在徐州打獵時搶來的,沒想到搶的是夏侯淵的侄女,木已成舟,後來各為其主,戰場爭戰不留情面,而到249年曹魏高平陵之變,司馬懿誅殺曹魏宗室,夏侯淵的第二子夏侯霸正在對蜀前線,懼禍投奔蜀漢,劉禪親自迎接他,並指著自己的兒子說,這也是夏侯氏的外甥,藉此撫慰拉近距離“指其兒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可見小張皇后已有兒子,其中迷雲重重。(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史載劉璿頑劣,喜愛騎馬射箭,出入沒有節制,在霍峻子霍弋的苦諫下才有所收斂,在劉禪和各屬官的嚴厲教導下,情況有所好轉,郤正說劉璿侍奉雙親虔誠恭敬毫不怠懈,接待群臣時,舉止言行顯示出仁義寬恕之心,有點劉備的味道。


南方鵬


史書上說劉璿是被亂軍殺死的,並沒有明確記載司馬昭為何要殺掉劉璿,但是,結合史書記載,我們可以總結一下其中的原因。

1.劉璿是蜀漢太子,參與了姜維和鍾會的起事。

公元264年,劉禪打開城門投降了魏國,並隨魏軍遷移至洛陽。姜維知道後,寫迷信安慰劉禪“你先在洛陽待幾天,我們還會回來的”。事後,姜維策反了鍾會,並和鍾會起兵攻曹。這裡沒有交代蜀漢太子劉璿的事情,只是說他死於亂軍之下。此時,劉璿應該是在姜維軍中的,而且他還參與了攻打魏國的起事,起事失敗後,司馬昭肯定要殺死劉璿,以絕後患。

2.司馬昭殺掉劉璿,還能震懾劉禪。

劉禪投降魏國後,司馬昭一直將劉禪樹立成投降的典型,用他來招降孫皓,所以,沒有殺掉劉禪,還給他封了安樂公。但是,一山不容二虎,司馬昭心裡也想殺掉劉禪,除掉後患,雖然劉禪說過“此間樂,不思蜀”,但是,多疑的司馬昭怎能會輕易的相信這句話?不能殺劉禪,那就殺掉他的兒子劉璿吧,以此來旁擊側敲式地告訴劉禪:你若敢叛逃,就會有你兒子的下場。

3.殺掉劉璿,也是告訴蜀漢舊臣不要再做無謂的掙扎了。

劉禪投降了曹魏,當時,姜維和將士們都氣得不得了,紛紛拔出戰刀砍碎了石頭。這說明蜀漢的將士是不願意輕易投降曹魏的,而且,劉備父子在蜀漢經營了42年,一直推行仁政,贏得了蜀漢人民的愛戴。劉禪投降後,被軟禁在洛陽,但是,外面還有太子劉璿,這就會給蜀漢舊臣和遺老們埋下復國的希望,所以,司馬昭殺了劉璿,也算是告訴蜀漢舊臣和遺老:不要做無謂的犧牲,你們的希望已被我破滅。

這裡我們不妨做一個假設,假如劉璿跟著劉禪遷移至洛陽,老老實實地活在司馬昭的監視之下,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

以上是讀史三悟的個人觀點,歡迎讀者朋友們,在評論區補充、吐槽!


讀史三悟


  

  司馬昭派遣大軍征討蜀國,大將軍鄧艾出奇策,由小道進軍突襲成都。蜀漢國主劉禪放棄抵抗,已經向鄧艾投降。為何蜀漢太子劉璿還是會被殺死呢?

  那是因為蜀漢太子劉璿圖謀復國,不想投機失敗,方才被魏軍殺死!

  雖然說,《三國志》中只是簡單記載劉璿死於亂軍之中,但是,當時蜀漢國主劉禪已經投降,其安全還是有著最基本的保證。為何劉禪的其他子嗣都無恙,偏偏皇太子劉璿死於非命呢?

  最大的可能就是皇太子劉璿參與了鍾會、姜維兵變。

  鄧艾破蜀之後,鍾會接管了魏軍。他一面將鄧艾送走,一面與姜維商議割據蜀地自立。要想割據蜀地,鍾會要得到兩方面的支持,一方面是魏軍的支持。這方面他是魏軍主帥,有兵符在手,在他看來並無問題。另一方面就是蜀漢的支持。在軍隊中有姜維支持,可是,若無蜀漢皇族的支持,蜀漢文武也未必肯歸順鄧艾。

  此時的劉禪已經明確降魏,他基本不可能再次叛魏,這樣風險太大。但是,鍾會謀反又必然要求裹挾蜀漢皇族。

  因此,或者是皇太子劉璿主動請纓,或者是蜀漢皇帝劉禪暗中下令,劉璿應該與姜維一起,與鍾會達成了某種協定。

  鍾會叛變本來有幾率成功,但因為他做事優柔寡斷,致使消息洩露,反被部下殺害。鍾會被殺之後,魏軍無人約束。各部人馬四處劫掠,不僅鍾會麾下數百心腹被殺,姜維妻子兒女一家人也被殺死。

  蜀漢太子劉璿、左車騎將軍張翼、漢城護軍蔣斌、太子僕蔣顯、大尚書衛繼等也被亂軍殺死。

  我們細看這個名錄可以發現,這些被殺的人基本都是蜀漢的實權派,也是真正忠於蜀漢皇族的一派。他們這幫人確實有可能與姜維聯手,在魏軍出現內訌時,圖謀再次振興蜀漢。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姜維不惜自汙投降鍾會,蜀漢皇太子劉璿、車騎將軍張翼等人協助,最終還是無力迴天。

  姜維投機失敗,皇太子劉璿、車騎將軍張翼等人被殺,也就意味著蜀漢最後的反抗力量慘敗。蜀漢皇帝劉禪後來在魏國當眾表演樂不思蜀,實在是已到絕境,無可奈何。


葉之秋


曹魏景元四年(西曆263年),曹魏將領鄧艾突襲蜀漢都城成都。蜀漢皇帝劉禪對於宛如從天而降的曹魏軍隊沒了主意。而蜀地本土的士族,也不願意支持蜀漢政權繼續和曹魏對抗,於是要求劉禪投降。無奈之餘,劉禪只好向曹魏投降,自此,立國四十餘年的蜀漢政權滅亡。

但是,讓很多人感到難以理解的是:不論是曹魏政權還是後來的西晉政權,都對劉禪採取善待態度,但劉禪的太子劉璿卻遭到了殺害。


這其中的原委,要從蜀地的特殊性說起。

巴山蜀水

對於中國歷史,古人有過這樣的總結: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定蜀未定。

在中國歷史上,楚漢相爭的第一把火,是在蜀地燒起來的;

東漢王朝立國多年後,蜀地依舊處於割據狀態;

東漢末年,最先實行割據的,也是蜀地;

永嘉之亂,最先獨立建國的,是成漢,其版圖也是蜀地。

甚至晚清的崩潰,也和四川保路運動爆發,導致武漢兵力空虛,為武昌起義的成功,提供了重要條件。

可以說,對於歷代統治者來說,巴蜀之地,是最不省心的地方。


之所以巴蜀之地總是會在動亂年代,成為最先割據之地,在於巴蜀地區的地勢複雜,易守難攻,非常有利於野心者的割據——五代時期,後蜀開國皇帝孟知祥本是後唐將領。後唐滅亡前蜀以後,孟知祥利用中原動亂,趁機脫離後唐,建立後蜀王朝。

因此,當曹魏將領鍾會大軍進入蜀地之後,鍾會在姜維的遊說之下,也產生了野心。

鍾會的野心

和後世的孟知祥一樣,天資聰穎、才幹過人且野心勃勃的鐘會,在率軍佔據蜀地之後,內心已經產生了不臣之心。而對於蜀漢的滅亡,蜀漢將領姜維則認為這是偶然現象,只要挑起鍾會和鄧艾的火拼,自己就可以趁機復辟蜀漢。

就這樣,各懷心思的鐘會和姜維結成了同盟,準備以蜀地為根據地,進和實際控制曹魏政權的司馬家族爭奪天下,退則可以效仿當年的劉備割據一方。


不料,對於鍾會的野心,很多跟隨鍾會入蜀的曹魏軍士陷入猶豫不決的態度,並且,曹魏軍隊中也產生了謠言:有說法稱鍾會準備把曹魏的將領都活埋、誅殺,然後反叛曹魏朝廷。

謠言很快激起了兵變。一時間,鍾會陷入眾叛親離的狀態,並和姜維相繼被亂兵所殺。

亂兵殺死鍾會之後,蜀地陷入動亂狀態,失去節制的曹魏軍士,在蜀地到處燒殺,在混亂中,蜀漢太子劉璿也遭到亂兵殺害。

從這點來說,劉璿之死算是一個意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