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是何意?為什麼有人稱尚忠尚文尚質為一世三大統?

眾星a


這句話的出處是太史公的《史記•高祖本紀》

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周秦之閒,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

夏朝

這段意思是,夏朝是中國第一個王朝,民風淳樸,所謂忠就是誠信敦厚的意思,忠的弊端就是民眾粗野、缺乏禮節。所以商朝在教化上,推行的是敬,要求敬天敬地敬鬼神,敬的弊端是民眾迷信鬼神。所以周朝就推行問,即禮樂制度,但禮樂制度深化以後,又導致了形式的繁瑣,所以太史公說“救僿莫若以忠”,即拯救這種繁瑣應該用夏朝推行的“誠信敦厚”。夏商周三朝所崇尚的道週而復始是最合理的制度。

司馬遷

後人從這段話中總結出了“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意思就是夏朝崇尚誠信敦厚,商朝崇尚鬼神,周朝崇尚禮樂制度。所以司馬遷崇尚一世三大統,就是說的一個王朝推行忠、鬼、文這三統,是最合理的制度。


明之書苑


1、傳說與史詩

我們談起自己的歷史,總會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其實,啟(相傳禹之子)才算是第一個歷史人物,也是中華民族的第一位君王。

在啟之前,不論是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神農氏、黃帝、炎帝、蚩尤、共工、祝融、刑天、唐堯、虞舜、大禹都是傳說人物,很難說確有其人。

其實,神話傳說是人類史詩的前身,史詩是人類描述英雄業績的長篇敘事詩,是文字和書寫材料出現之前,人類口頭流傳的一種文體,是遠古人類精神的表達,十口為古,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思維去理解古人,因為他們處在前邏輯思維的時代,傳說就是上古先民的歷史,是他們記錄和表達的方式,是他們時代的真實。

而且,越往前的歷史,可能會越“真實”,因為那時候,歷史還沒有受到太多政治的約束

這就意味著,我們不能拿編年史的眼光來看待傳說,也不能把傳說當成具體發生的歷史事件,而是把它們當做遠古人類思維的表達。

文化人類學的發展,給我們理解上古先民提供了很大幫助,人類文明越往前,就越是一元的,體現的是上古先民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2、夏、商、周之比較

按照傳說,夏、商、週三代的祖先是在同一個時代,他們是同僚,都在舜的手下辦公,他們很有可能是舜的軍事民主制政府裡的長老議事會成員。

如果從時間上看(其實傳說不能以編年史的角度看),夏代十七君,經歷了十四世,商族從契到湯也是十四世。按理說,周人從棄到文王應該大於十四世,因為要加上商朝的時間,但是周人從棄到文王卻也是十四世。

我們只能說,夏商周的起源都很久遠。

夏處於中華民族從部落聯盟走向家天下的國家形態時,商和周是夏的方國,商滅夏後,周同時也是商的方國。

具體來說,夏人的祖先禹為司空,負責治水,周人的祖先棄為后稷,司稼穡,商人的祖先契為司徒,主教化。

所以我們在前文“中國的兩次大一統”說,商從東來滅夏,認同夏,周從西來滅商,也認同夏。其實夏和周很像,而都和商的區別很大,這可以從他們祖先的職業看出端倪。

具體說,禹和棄是實幹家,所以性格上刻苦、篤實、力行,而商人的祖先契是教育家,所以更有浪漫主義情懷,屬於文化優美耽於理想型。

所以後世學者說,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

周人的文,其實就是夏人的忠,加上禮樂的文飾,但是商人卻更偏重於巫術性質的宗教玄想。

尚忠尚文尚質大為一世三大統,這也是難得的高度,也是歷代所期望的。











十四阿哥郎春濤


我們依次解釋三個問題:①,什麼叫“文”、“質”;②,什麼是“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③,什麼是“夏尚忠,商尚質,周尚文”

第一,什麼叫文、質?

孔子《論語·雍也》子曰:“質①勝文②則野③,文勝質則史④,文質彬彬⑤,然後君子。”

【註譯】①質:樸實、自然,無修飾的。②文:文采,經過修飾的。③野:此處指粗魯、鄙俗,缺乏文采。④史:言辭華麗,這裡有虛偽、浮誇的意思。⑤彬彬:指文與質的配合很恰當。

【譯文】孔子說:“質樸多於文采,就像個鄉下人,流於粗俗;文采多於質樸,就流於虛偽,浮誇。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 …… ……

第二,關於“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

出自《史記》:

夏尚忠 商尚鬼 周尚文

大概意思是說:夏朝崇尚“忠”,殷商時代崇尚鬼神,周代崇尚禮樂制度。

給你一些相關資料,以便得到較完整的理解:

《史記·高祖本紀》有:“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

解釋為:夏代的政治主要在一個忠字。所謂忠,就是誠信敦厚。它的弊端在於常常會使小人粗鄙、缺乏禮節。等到殷人承續夏代掌握政權的時候,卻又特別講求一個敬字。敬,就是敬天、敬神、敬祖先的意思。它的弊端在於常常會使人迷信鬼神。等到周人承續殷代掌握政權的時候,卻又特別講求一個文 字。文指的就是禮樂制度。世人過分講求禮樂制度,不免就會產生若干只重繁瑣形式的弊端。如果人們內心澆薄,也就一無誠心可言。要糾正這項缺失,實在沒有比忠字更具有效益了。

…… …… ……

第三,關於“夏尚忠,商尚質,周尚文”

(此段摘自《中國通史》)

相傳夏尚忠,商尚質,周尚文,這就是說夏文化不及商,商文化不及周。周文化高於商文化的原因,在於周經濟制度不同於商,周統治階級對民的看法改變了,因其政治與文化都比商朝有進步性。商時民完全為國王所有,是國王直接所有的一種財產。所以民的生命為國王所給予,國王有權任意殄滅民命。西周卻有顯著的不同。《尚書》裡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誥,每篇都說到如何治民。其中《無逸篇》說治民要“先知稼穡之艱難”,“懷保小民,惠鮮鰥寡”;《立政篇》說“繼自今文子文孫,其勿誤於庶獄庶慎”。重農與慎獄尤為封建政治的重要綱領。西周時期的詩篇,也有很多篇說到民事。照《書》《詩》所說,烝民是天生下來的,皇天上帝是烝民的宗主。天選擇敬天有德的國君做天的元子,付給他人民和疆土,代天保民。元子如果不能稱職,皇天上帝就會改選別人。文王受天命稱王,因為他實行裕民政治,所以得到了上天的眷顧。周初統治階級鑑於夏商二朝的滅亡,知道“惟命不於常”(《尚書.康誥》),要永命必須保民。武王在《泰誓》裡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把民心看作天心所自出,所以民心是政治好壞的鏡子,也是天子墜厥命或受厥命的權衡。這種天子代天保民的思想,反映出封建主對農奴不完全的所有制,與商朝比較,西周顯然是封建制度正起著進步作用的時期。

武王死後,周公攝行王政七年,他是一個大政治家,依據周國原有制度,參酌殷禮,有所損益,定出一些陝西長安出土的西周銅編鐘鞏固封建統治的制度來,這就是後世儒家所稱頌的周公制禮作樂。周本小國,重農節儉,行施裕民政治,變成強盛的大國。克商以後,周國舊制多被保存,例如商朝大祭祀用牲多至數百頭,甚至殺人充祭品,西周大祭祀用牲不過一牛一羊一豕或二牛,奢儉相差極遠。又如商朝殺人殉葬,周國世代重農,需要人力,貴族或國君死後,不用人殉而用草人、土車殉葬,後來也就成為周朝的殉葬制度。祭禮葬禮是大禮,商周有顯著不同,足見周初禮制主要出於周國舊制,經周公沿用,因而稱為周禮或“周公之典”。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軍事)”(《左傳》成公十三年),商周在戎事上也有顯著的不同。商時戰爭頻繁,周禁止諸侯間爭奪。成王臨終,囑咐康王,要他和遠又能和近,勸大小眾諸侯相安,不要爭奪(《尚書.顧命篇》“柔遠能邇,安勸小大庶邦”)。據經史所記,成康時候戰爭確是少見。

從西周傳下來的文篇裡看來,封建領主階級在開始時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存在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表現它的剝削欲的專利思想也逐步增強了。不過在西周,它到底還是進步的階級。它所創立的制度和文化,是中國封建制度和文化的最初基石。西周在中國社會發展史上,應是一個意義重大的朝代。


國學小師


對於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國家,由於制度大同小異,為了剝削老百姓,表示和原來朝代有區別,於是總是換湯不換藥,其實是迷糊老百姓而已,那些朝代的皇帝無論崇尚什麼,都是本質不變。

只有崇尚平等、民主、誠信、法制、自由,才是智者,但夏、商、周的皇帝做不到,因為他們假仁義,太虛偽。



楊哥之翩翩舞


本人對古籍知之甚少,習慣於望文生義,每每被問及,是眾網友的錯愛。

我仍然以“望文生義”的猜測來回答這個問題。

“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大概意思是夏代古人崇尚忠義,商代古人崇尚鬼神,周代古人崇尚禮儀”的意思吧?但崇尚忠義不僅僅只是夏代人,其後的歷朝歷代都崇尚忠義的吧?商代如果不崇尚忠義,何以有殷紂王對周文王以不忠為由拘之羑里?當然“夏尚忠”可能是說“夏代沒有人不忠”,“忠”是民風固有如此。果真如是可能跟剛剛脫離蠻荒狀態的古人出於本能對權威的崇拜。但夏朝究竟是不是形成了統一的社會制度,尚在考古研究之中。或許“夏尚忠”的說法,是古人的一種設想和猜想,寄託古人的願望,以抵制說此話時代的不忠之舉。

“商尚鬼”好理解,商代對鬼神之精神崇拜行為開始盛行,這也可能是對夏代的“對部落首領崇拜而忠”的一種否定,畢竟,有些自然現象和災害,首領君王也無能為力,由此開始轉向鬼神在控制大自然的理念,祈求鬼神的施恩與保佑。因此不惜以犧牲人的活生生的生命,對鬼神進行祭祀。

“周尚文”,周代古人又進化了一步,文字也成熟完善起來,文字可以完整地記述歷史事件了。認識到崇拜鬼神無濟於事了,畢竟,對鬼神祭祀以活生生的人也不能如願以償。因此轉向對人治理的重視,以禮儀和制度來約束爭奪和戰爭。因此建立了繁縟的禮制,以禮制規定了君王的統治系統。

我猜想,大概如此吧。


淡淡一掬水


禮記·表記》: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先祿而後威,先賞而後罰,親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喬而野,樸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先罰而後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蕩而不靜,勝而無恥。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蔽。”

《史記·高祖本紀》:

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周秦之閒,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

《白虎通德論·三教》:

王者設三教何?承衰救弊,欲民反正道也。三王之有失,故立三教,以相指受。夏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殷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周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繼周尚黑,制與夏同。三者如順連環,週而復始,窮則反本。

《漢書·董仲舒傳》:

臣聞夫樂而不亂復而不厭者謂之道;道者萬世之弊,弊者道之失也。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處,故政有眊而不行,舉其偏者以補其弊而已矣。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將以救溢扶衰,所遭之變然也。故孔子曰:“亡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順天命而已;其餘盡循堯道,何更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變道之實。然夏上忠,殷上敬,週上文者,所繼之救,當用此也。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

《四書章句集註》:

馬氏曰:“所因,謂三綱五常。所損益,謂文質三統。”愚按:三綱,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謂:仁、義、禮、智、信。文質,謂:夏尚忠,商尚質,周尚文。三統,謂:夏正建寅為人統,商正建醜為地統,周正建子為天統。三綱五常,禮之大體,三代相繼,皆因之而不能變。


天下熱文


不敢說是作答,因為對這個問題心裡實在沒丁點底氣,這裡就說一下個人粗淺的理解吧:

這個說法在《禮記》、《史記》、《白虎通》、《四書集解》等等,都有過闡述。

′夏尚忠而失於野,救野宜補以敬;殷尚敬而失於鬼,救鬼宜補以文;周尚文而失於僿,救僿宜補以忠……三代週而復始可以一統。″

大意是說,夏朝時君王崇尚以誠信敦厚為政,但是容易使小人(普通百姓)流於粗野沒禮節,而宜於用″敬"去教化;到了商朝,因過於崇尚“敬”而容易失之於迷信,人民流於迷信則宜用禮樂文化去教化;再到了周朝,由於過於講求禮制,所以就不免太過於繁文縟節,陷於繁瑣的形式化,以致使人變得不誠懇起來,而不誠懇則又宜用夏朝的″忠厚"去補救……像夏商周三代這樣因循相襲,週而復始下去,則足可以統萬世而不衰了。

大概就這意思吧。還望厚學者不吝指正。


打雜的老魯


簡而答之,夏朝崇尚忠義,商朝崇尚鬼神,周朝崇尚禮義。這些從書籍封神演義及三朝出土文物窺見一斑。闡述了天地、人和物質基礎三大統的關係。



國民雞湯


這個問題,本人可試揣幾句:夏尚忠者。為夏朝以前均為部落時代,至夏則尊為朝,是為中國天下第一個興國之朝代。人類剛從遠古脫胎換骨,進入上古氏族部落,又剛剛從上古氏族部落形成了一統天下的政權制度,也就是形成了第一個初始文明集中政權統制的時代。其時,社會初興,人類剛剛脫離了原始愚昧,步入人分等級制的社會時期。有領導者和被領導者,有多勞多得和不勞不得者。有貴族和奴隸,有富貴和貧窮,有高貴和貧賤的人類不同的等級分劃現象出現了。但是,那時的人們,認識與思維尚呈初級階段,人們尚無貪念之思,人人心中只知有君,不知有己,君上若父。勢必全民皆無異心,都是盡心聽命於上者。無論朝庭與庶民等。只知效力於君上,聽命於蒼天,不敢有違,富貴貧賤均認為是上天的安排,都是命,所以天下無叛亂者,全為忠臣和良民,都是安分守己者。

商尚鬼,鬼者邪惡,奸詐,汙穢,妖怪也。到了殷商之時,人的大腦與思維已進化的相當成熟了。人類有了善惡之分,邪惡之辯。人間有了貪念和不知足。因此也就正式出現了利益爭奪之象。所以戰爭,搶奪,貪佔,奸詐,妖魔,鬼怪,邪惡等也就跟著出現了。天下上至朝臣,下至庶民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邪惡之人和邪惡手段開始上演了。其中也就真正出現了歷史上的祭祀鬼神之說了。夏以前的祭祀是敬畏,崇尚和懷念及祈禱為目的的。而夏後的商周之時,權貴們,貴族及君上等皆是以拿祭祀鬼神作幌子來欺騙和愚弄平民百姓的。他們會認為一切都是定數,都是天命,都是鬼神的力量和操作。奸相弄鬼,奸臣禍國,奸人害民,邪惡興起,小人作崇,拿鬼神作假象來禍國殃民。而民間之愚昧,尚不分真假,看不透世道。即是君上也把鬼神看作是救命稻草。所以天下妖魔鬼怪,烏姻瘴氣,邪惡遍佈天下。人民有了離亂之心,階級開始分劃,爭權奪利者開始上演。這一切不就是邪惡之鬼神也!

周尚文。社會進入周朝,正式有了文字興起,文明與發展正式開始。國家有了制度,有了衡量,實行了以法治人,以禮束人,以樂悅人的三禮規矩。上制朝臣,下束黎民。人人遵守禮制國規,人人享受著禮樂帶來的安寧和喜悅。同時,國家與民間在歷史上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發展和學校,有了私塾和學堂的教育機構,有了先生和學子。此文化興盛之現象影響了整個周,春秋列國及秦漢的文化及文明發展。所以說文是從周開始的,而後世的儒也就是古周文化的代名詞了。


福自福地來wjf


“夏尚忠”指夏人質樸無華,表裡如一,不辭勤勞,損私以為公,忠於社會,崇尚為社會謀福。夏禹之治水,可為其最高榜樣;“商尚鬼”指商人的宗教信仰,敬畏祖先,希望信仰雖在外,盡心盡力則在己。如商湯久旱禱雨,自登祭臺獻己身為犧牲,就是例子;“周尚文”則繼夏尚忠、商尚鬼之後,又加以演進,周公制禮作樂就是典範。

夏的文化偏重於忠誠、樸實,殷商的文化仍是重質樸,但是宗教觀念很強,周代文化呢?我們今天講孔孟思想中的中國文化,就是周代文化,重在人文文化。“周監於二代”,是說周朝所建立的文化是集上古之大成,故稱周朝是集尚忠、尚文、尚質為一世三大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