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墳崗挖出一件純金奇寶,價值4個億,專家稱:不該出現

  1954年初,江蘇省文管會接到通知,政府要在吳縣五峰山(現屬蘇州市吳中區)下的一塊當地人稱為博士塢的谷地修建軍事練習場。由於這裡明清墓葬密集,石牌坊和墓碑林立,特通知文管會派考古人員進行考古發掘。考古人員一連挖了三十多座墳墓,發現裡頭埋著的都是一些非常普通甚至是貧寒的人,墓室狹小至極,裡面僅有三兩件幾乎沒什麼文物價值的普通瓷器。就在考古隊對本次考古能夠取得一些發現不抱期待時,編號為43的古墓給了他們極大的驚喜。


當考古人員進入到43號墓時,明顯發現此墓的墓室遠比之前的墓要大幾倍,整個地下墓坑約有20多平方米,裡頭擺放著四具墓棺。 很顯然這是一座合葬墓,考古隊隨後逐一地揭開了棺蓋,在其中一副棺木內躺著的女屍骸頭骨上,找到了一件驚豔不已的“金蟬”髮簪。

  

這座墓葬,是明代弘治年間進士張安晚的家族墓,為磚槨木棺墓。張安晚當年共娶了四房妻妾,唯獨寵愛年紀比自己小20多歲的第四房小妾魏氏,金蟬髮簪就是取自她的頭骨上。 金蟬玉葉的全稱是銀託金蟬玉葉髮簪。

金蟬躲在玉葉上面,銀花上面託著金蟬玉葉。銀花托乃是銀簪頭,花托連著髮簪。這三件扣成一個整體的金蟬玉葉銀髮簪,形成了一件十分罕見的明代手工藝金銀首飾,它直接插在女主人髮結的前面。遺憾的是,銀花托後來不幸遺失,金蟬玉葉從此和簪子本體分離。

整個蟬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蟬腹下有一銀柄透玉葉,可知其為飾件。經鑑定,金蟬含金量很高,成色達到95%。它有主脈一根,兩邊各有支脈四根,葉片正面的葉脈琢成弧曲的凹槽,背面的葉脈相應磋成凸稜,使葉片極具真實感,整片葉子的邊緣磋磨得圓潤光滑。銀托子的花是五瓣梅花,整個髮簪以純銀製成,襯托著金蟬玉葉渾然一體,令人歎為觀止。

  

金蟬玉葉的製作技術十分複雜。金蟬採用了壓模鑄範、薄葉延展、鏨刻、焊接等工藝。玉葉汲取傳統的陽線、陰線、平凸等多種琢玉工藝,拋光細膩,薄胎圓潤,琢工精緻,達到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整個畫面構思奇巧,動靜結合,妙趣橫生,具有極高的鑑賞價值。

  

這件文物,現靜靜躺在南京博物館中,可謂是明代中期(15世紀下半葉)的傑作,同時也是目前國內出土的孤品。曾被國外鑑寶專家估出過4個億的天價!很多參觀者在看完後,都會不禁嘖嘖稱讚:就算是現代製造,如果能夠達到同等水平也會價格不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