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衛氣”與免疫的關係

中醫理論認為免疫功能是“氣”的功能的一種具體體現

。在《黃帝內經》中記載,“正氣存內,邪不可幹”,說明氣具有抵禦外邪,護衛機體,溫養肌膚,調控機體功能活動的作用。根據來源和功能的不同,“氣”可分為“元氣”、“營氣”和“衛氣”等。其中“衛氣”在《黃帝內經》中記載,“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燻於肓膜,散於胸膛”,說明“衛氣”由水谷之氣所化生,“衛”有保衛之義,所以“衛氣”的作用為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因此可認為機體免疫功能主要體現為“衛氣”的功能,“免疫”就是免疫系統識別和清除“非己”物質的整個過程。

中醫“衛氣”與免疫的關係

1、“衛氣”與黏膜免疫

機體免疫系統的第一道屏障為皮膚黏膜免疫。皮膚黏膜免疫系統包括皮膚、呼吸道、胃腸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表層、固有層和一些器官的淋巴組織,如扁桃體、小腸集合淋巴結以及闌尾。“衛氣”與皮膚黏膜免疫系統的分佈有一定的相似。“衛氣”屬於“陽氣”的一種,“衛氣”生於水谷,源於脾胃,出於上焦,行於脈外,其性剛悍,運行迅速流利,具有護衛肌表,抗禦外邪,開闔汗孔等功能;“衛氣”屬“陽”,正常情況下分佈在屬陽的部位,如肌表及臟腑器官的表面等,其分佈和功能與現代醫學皮膚黏膜免疫系統功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在《黃帝內經》中記載“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與免疫學中疾病的發生,主要由於機體免疫系統不能抵禦病原體及其產物侵犯,病原體及其毒性產物侵襲機體而發病,與中醫對“衛氣”及外感疾病的認識十分相似。如麻黃湯主要用於風寒之邪外襲肌表,使衛陽被遏,所致腠理閉塞,營陰鬱滯,經脈不通的外感風寒表實證,其臨床表現為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痛等症狀,現代研究說明“衛氣”參與到黏膜免疫的免疫過程中,其中黏膜免疫sIgA、SDH、LDH、IL-6等的活動與“衛氣”的活動存在顯著的相關性。


中醫“衛氣”與免疫的關係


2、“衛氣”與固有免疫

固有免疫是機體在長期種系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防禦機制。皮膚黏膜屏障,是機體免疫功能的第一道屏障,隸屬於固有免疫。當皮膚黏膜屏障無法清除病原體時,則激活免疫系統的第二階段,參與固有免疫第二階段的細胞主要有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粒細胞等,“衛氣”參與固有免疫中的皮膚黏膜免疫過程,還參與適應性免疫。在《黃帝內經》中記載,“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出於上焦之衛氣,以及“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的衛氣,可以分別稱為“肺皮衛氣”和“腎骨衛氣”,通過“肺主氣,司呼吸”和“肺主皮毛”的功能,說明肺參與皮膚和黏膜對體表病原微生物的殺滅和清除,而免疫學認為當病原微生物侵入體內,處於適應性免疫階段時,由骨髓造血幹細胞分化而來的固有免疫細胞及其所分泌的固有免疫分子抗菌肽、溶菌酶、急性期蛋白、補體等參與發揮免疫效應,構成免疫的第二道防線。


中醫“衛氣”與免疫的關係


3、“衛氣”與適應性免疫

適應性免疫主要通過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接受抗原刺激後,通過自身活化、增值、分化為效應細胞,從而產生一系列生物學反應,清除抗原的過程

。人類白細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是機體主要組織相容複合體的產物,主要介導內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的提呈,如HLA1介導內源性抗原提呈,HLAⅡ介導外源性抗原提呈,在抗原提呈的過程中,HLA通過與已暴露的抗原信息的小分子結合,形成MHC-抗原肽複合物。在《黃帝內經》中記載,“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說明“衛氣”可以固護肌表,抗禦外邪,主要與“感知”和“監督”功能有關,當外邪侵入機體時,機體需要識別邪之所在,方能發揮“衛氣”正常的抗邪作用,當外邪進入機體後,機體內巨噬細胞對其表面抗原進行修飾,CD4+T細胞和CD8+T細胞分別對其進行提呈,這些與衛氣的“監督”功能相關。

中醫“衛氣”與免疫的關係

從以上三個方面簡單論述,中醫理論中“衛氣”的功能,與免疫學中免疫調節理論,在免疫系統的分佈、功能和應對疾病的反應存在諸多相似,這些相似的觀點值得深入研究,對中醫學與免疫學進一步的探索奠定了基礎。因此利用這些理論基礎,有可能做到量化中醫的陰、陽、氣等,為中醫的發展做出貢獻。我們在這方面正在做出臨床嘗試,希望能夠有比較價值的發現。

參考文獻:

[1]李晶,趙良辰,唐幸林子,等.中醫“衛氣”與現代免疫調節及腫瘤發生的關係[J].中醫腫瘤學雜誌,2019,1(1):18-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