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野味――口腹之慾的後果

廣州大學生命科學院原院長吳毅認可這樣觀點:蝙蝠有可能為武漢冠狀病毒的源頭。可能是某些野生動物棲息在蝙蝠相近的生活環境,被感染並攜帶了冠狀病毒。繼而產生了變異,再經過人類非法販賣食用野生動物的行為,給蝙蝠冠狀病毒創造了傳播機會,從而導致了本次人類難於預防的重大傳染疾病事件。

吃野味――口腹之慾的後果


希望世人們對蝙蝠等各種野味、病毒有較全面的認知。2003年食用果子狸帶來的教訓,被人淡忘時還沒找到“真兇”菊頭蝠。科研人員十幾年追尋真相的速度怎麼能追得上數十分鐘口腹之慾的效率。

吃野味――口腹之慾的後果


吃野味――口腹之慾的後果


吃野味――口腹之慾的後果


人類通過幾百萬年的進化發展,慢慢積累下吃各種食物的經驗(常規種植養殖的動植物)。比起蠻荒時代現在食物豐饒,為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為炫耀自己的與眾不同。沒什麼必要吃野味。自然界有一隻無形的手在平衡萬物的生息。

吃野味――口腹之慾的後果


吃野味――口腹之慾的後果


吃野味――口腹之慾的後果


吃野味――口腹之慾的後果


吃野味――口腹之慾的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