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為什麼會感嘆自己的陰謀會殃及子孫?

寄暇學宮


在《史記》的《陳丞相世家》裡,陳平說過這麼一段話:“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起,以吾多陰禍也。”如何來理解陳平的這段內心獨白呢?

第一,陳平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

在陳平傳記的末尾,司馬遷寫有一段評論,其中一句寫道:“陳丞相平少時,本好黃帝、老子之術。”這個是寫出陳平思想的淵源,他與張良一樣,是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

道家是很反對陰謀的。老子的思想,講的是無為,講的是道法自然,講的是不爭,講的是絕巧棄利。我們來對比一下張良與陳平,就有發現兩人雖然都謀略過人,但有很大不同,張良偏正,陳平偏邪;張良偏陽謀,陳平偏陰謀。

陽謀與陰謀的差別,在於手段不同。陰謀說白了,就是手段比較下三爛。比如說,陳平獻計,誘擒韓信,就屬於手段上不光彩。

第二,為什麼陳平認為會禍及子孫呢?

這裡就涉及到中國古代的報應說。說到報應說,很多人都會想到佛教的因裡報應,其實中國人的報應觀念,早就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就根深蒂固了。

中國是一個很注重血統的社會,中國人的傳統報應觀念,做了好事,會福及子孫,做了惡事,會禍及子孫。我們經常可以聽到罵某某人缺德時,常用到一個詞“斷子絕孫”,你幹這麼多壞事,活該就是斷子絕孫的命。

說實話,史書對陳平的評價還是很高的。比如司馬遷這樣說:"及呂后時,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脫,定宗廟,以榮名終,稱賢相,豈不善始善終哉!非知謀孰能當此者乎?”司馬遷說陳平“常出奇計,救紛糾之難,振國家之患”,評價是很正面的,並且認為“非知謀熟能當此者乎”,也認可陳平使用權謀的合理性。

但是,作為道家之信徒,陳平顯然認為自己犯了大禁,自己不受報應,子孫也會受累的。

第三,陳平的子孫遭遇什麼命運了

那麼,陳平的子孫遭遇怎麼樣的命運呢?

其實,陳平去世後,陳氏還是保有三代榮華富貴。公元前178年(文帝二年),丞相陳平去世, 他的兒子陳買繼承爵位。兩年後,陳買去世,其子陳恢繼承爵位。陳恢當了二十三年的侯爵後去世,其子陳何繼承。

到了陳何這一代,終於出問題了。陳何當侯爵二十三年,因為搶奪霸佔他人的妻子,被朝廷判處死刑,同時封國被裁撤。應該說,陳何的下場,完全是咎由自取的結果,與陳平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因此,陳平的內心獨白,其用意可能更多是告誡子孫後代,要堂堂正正做人,不要玩弄陰謀了。


君山話史


\t陳平這輩子,最應該懺悔的,不是他計謀有多陰毒,而是他違背良心,殺了漢惠帝的幾個兒子。在幫助劉邦打天下的時候,陳平的確是用了不少陰謀,但是兩軍交戰,壓根不能用道德來束縛。

\t陳平利用反間計,離間項羽和范增之間的關係。

其實這件事我覺得陳平做的很對,當時項羽身邊只有范增這麼一位非常出眾的謀士,只要有范增在,那麼劉邦這邊不管出什麼計謀,都瞞不過范增。

所以劉邦要想戰勝項羽,就必須要想辦法除掉范增。想要殺掉范增是不可能的,畢竟他身邊的守衛不比項羽少,所以陳平這個時候向劉邦要了一大筆錢。

他聲稱只要有錢,就能把這件事給辦了。有錢能使鬼推磨,的確是這個道理。陳平花錢買通了項羽軍營中的一些人,讓他們傳播范增要背叛項羽的流言。

陳平既多以金縱反間於楚軍,宣言諸將鍾離眛等為項王將,功多矣,然而終不得裂地而王,欲與漢為一,以滅項氏而分王其地。項羽果意不信鍾離眜等。---《史記》

而且當項羽的使者來到劉邦陣營的時候,劉邦這邊先是好就好肉地款待,可是當使者說自己是項羽派來的時候,劉邦立刻把好酒好菜給撤了,換上了普通的酒菜,還順便說了一句,還以為你是範亞父派來的。

\t一兩次這樣項羽或許還不會懷疑范增,可是陳平手裡的錢多啊,這樣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壓根就阻止不了。項羽終於還是懷疑范增了,范增一氣之下想要離職,結果項羽居然批准了。

范增回家的路上就被活活氣死了,真是想不到,就算范增看破了陳平的計謀,但他也沒有辦法破解,這才是反間計最可怕的地方。

\t陳平設計抓獲韓信。

韓信在楚漢戰爭中佔據了相當大的作用,所以韓信本人在建立漢朝以後,也因功被封為楚王。不過成為楚王的韓信十分驕縱,不少官員都偷偷上表說韓信有造反的可能。

這件事劉邦也比較苦惱,因為他打不過韓信,出兵討伐必然要被反撲。所以他就請教陳平,陳平這個時候就告訴劉邦,去攻打韓信等於找死,就算是天子也打不過韓信。

\t但是天子有巡視天下的職責,陳平建議劉邦可以假借巡視天下的機會,到達陳州,會見各路諸侯。陳州就在楚國邊境,韓信必然要前往。到時候直接將韓信給抓了就省事多了。

這個主意的確害人不淺,韓信到底有沒有造反的跡象,當時是沒有查清楚的。所以劉邦貿然把韓信給抓了,其實是擔心韓信造反。

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將不能及,而舉兵攻之,是趣之戰也,竊為陛下危之。”上曰:“為之柰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會諸侯。南方有云夢,陛下弟出偽遊雲夢,會諸侯於陳。陳,楚之西界,信聞天子以好出遊,其勢必無事而郊迎謁。謁,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史記》

結果這件事做成以後,韓信心裡當然不服氣,自然就有了造反的想法。其實我們可以發現,不管異姓諸侯王有沒有造反的想法,劉邦都是非常反感的。所以劉邦除掉韓信,其實是早就萌生出來的想法,絕對不是因為韓信想要造反。

\t呂后去世以後,陳平和周勃誅殺呂后全家。

呂后是大漢朝第二位實際掌權的領導人,所以呂后當權的時候,把自己家族的人都搞到朝廷裡面來做官了。陳平當時十分低調,他就是擔心被呂后給宰了,甚至向呂后邀寵。

等到呂后去世以後,陳平的嘴臉終於暴露出來了,他們發動政變,將後少帝趕下臺,迎接漢文帝劉恆登基稱帝。在這期間陳平等人誅殺了呂后全家所有人。

如果只誅殺呂家的人也就算了,他們連漢惠帝劉盈這一支的人都不放過。當時漢惠帝已經死了,呂后先後扶植起了兩位少帝,前少帝已經被呂后自己給毒死了,後少帝才做了四年皇帝,被陳平給拿下了。

\t為了斬草除根,陳平索性聲稱漢惠帝是沒有生育能力的,他所生的這幾個孩子,其實都不是漢家子孫。這等於徹底否定了漢惠帝那幾個兒子的繼承權,甚至連封王的權力都沒有。

這一招實在是太歹毒,這些可都是漢高帝劉邦的孫子,陳平難道真的下得去手?當然能,因為他要是不殺了這些諸侯王,那麼陳平本人的子孫後代可能就要遭到這些諸侯王的打擊報復。

人家是諸侯王,你說到底也不過只是一個侯爵,怎麼可能鬥得過諸侯王呢?而且沒有推恩令之前的諸侯王,手裡的權力那是相當大的。為了不禍及子孫,陳平只能出此下策。



\t陳平一生陰謀頻出,對害死漢惠帝幾個兒子抱有擔心。

陳平在迎立漢文帝劉恆的時候,原本以為他是最沒有靠山的一個,所以陳平可以在這個時候成為朝中權臣。結果漢文帝本人就是他自己最大的靠山,那是一個狠角色。

所以陳平只能退居二線,他最擔心其實就是漢文帝對他們家族的清算。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漢惠帝好歹是漢文帝的哥哥,漢惠帝的那些兒子,那就都是漢文帝的侄子。

\t你陳平殺掉了漢文帝這麼多侄子,漢家血脈遭受重大損失,難道漢文帝不應該找你算賬嗎?就算是漢文帝覺得陳平這麼做,反而是幫了自己大忙,沒有人跟漢文帝爭奪皇位了,那麼後世子孫呢?會不會有人重提這件事?

陳平一輩子出了很多陰謀,但是他始終繞不開這件事,畢竟他誅殺的,是劉邦的親孫子,而不是普通人。所以陳平說自己一輩子陰謀太多,會禍及子孫。其實這不是實話,他真正擔心禍及子孫的事情就是他誅殺呂后黨羽的同時,連劉邦的孫子們也殺了。

\t結局:陳平去世以後,家族三代榮華富貴。

陳平晚年還是不錯的,在漢文帝登基第二年的時候,陳平去世了。他兒子繼承了爵位,等他兒子去世以後,他孫子又繼承了爵位。這三代人都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

子共侯買代侯。二年卒,子簡侯恢代侯。二十三年卒,子何代侯。二十三年,何坐略人妻,棄市,國除。---《史記》

\t如果一直這麼下去,那陳平的擔心或許就是多餘的。可是到了第四代陳何的時候,事情出現了變化。陳赫霸佔他人的老婆,這下子麻煩大了,直接被判處死刑。

陳家的侯爵爵位也被撤銷,懲罰如此嚴重,古今少見。那是封建王朝,侯爵地位崇高,對於這種事情的責罰,未免太過於嚴重。或許這就是陳平所擔心的事情終於應驗了吧。


江湖小曉生


忠臣陳平!

據說劉邦謀士陳平,當上位極人臣丞相時,經常內心不安,臨死時說:“我一生用盡陰謀詭計,後代恐遭報應"。

(一)劉邦評價張良比陳平高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得天下後曾自我評價說:打仗自已不如韓信戰無不勝,謀略不如張良運籌帷幄,經略不如蕭何安邦定國。但這三人卻都不如劉邦自已識人會用人。

劉邦口中這三傑,蕭何有失晚節,畫地為牢。

韓信這麼一個天資聰穎,胸懷天下,平定天下,所向披糜,戰無不勝,功高蓋主英雄,由於居功不能隱忍,不知官場進退,引起劉邦和呂后猜忌,被謀士陳平設計,借劉邦巡遊雲夢澤之機,誘出韓信,韓信被伯樂蕭何出賣,被呂后設毒計命喪長樂宮。

貴族出身的張良,作為得道成仙黃石公秘傳第子,深知“狡兔死,走狗烹,天下平,良弓蔵,"天下平伴君如伴虎帝王誅臣之道,在劉邦稱帝登基後,張良功成身退,歸隱山林,得道成仙,也算功德圓滿,成為後世文人典範。

反觀韓信,能受胯下之辱,胸有百萬雄兵,是一個指哪打哪,打哪哪勝,投誰誰得天下無敵將軍,文韜武略讓張良遜色。在韓信投投劉邦前,依仗張良出謀劃策經營的劉邦,屢屢被項羽掣肘打壓,逼到漢中龜縮偏安一嵎。

自從韓信投奔漢營,劉邦才鹹魚翻身,十面埋伏把項羽兵困垓下,逼項羽吻劍自殺。應該說,沒有韓信,就沒有劉邦的天下。

設計抓韓信的是謀士陳平,陳平和張良一樣同為劉邦謀士,被稱為是劉邦的智多星,劉邦被項羽困在咸陽,陳平設計調開范增,救出劉邦,放劉邦到漢中;劉邦兵困滎陽時,陳平設計逼死范增,詐降救出劉邦;白登山為劉邦解圍;驅逐呂家勢力,恢復劉氏江山等等,一生多次救主,轉危為安,一生混官場,一生忠主,因為事事善於詭道計謀,不但是劉邦對陳平評價不如張良,就是後世儒士,也常拿陳平偷嫂、受賄、損德貶損陳平。

(二)陳平身後事

陳平死後,皇帝追授諡號為獻侯,他兒子繼承他的爵位,沒二年就死去,他的孫子又繼承他的爵位23去世,他的重孫子也是繼承他爵位23年,因為霸佔人妻,被免了爵位,自此淪為平民,淡出歷史。

因為陳平後代這種慘景,後世便有野史,說陳平一生多行陰謀詭計,道德有失得罪上蒼,禍及後世。其中最主要是指設計謀害天下第一功臣韓信,陳平邦助劉邦不但削了韓信王位,還遭毒殺,所以參與謀害韓信的陳平後代遭報應了,從單一孤立看這事,這故事說的神乎其神,似乎有些道理。

其實,實事並非這樣,西漢到漢武帝劉徹時,漢武帝削藩手段很是強硬,即是沒有什麼把柄和錯誤被皇帝抓住,也被用各種藉口削藩,以此削弱地方勢力,鞏固中央集權,象陳平後代這種既弱又小的異族藩屬被削,實屬情理中事。



陳平是劉邦手下最重要的謀士之一,陳平多次挽救劉邦的性命甚至挽救了劉漢王朝。但是他臨終的時候認為自己平生使用了太多的陰謀而會殃及子孫,他這麼說的確也有他的依據——



首先,陳平剛剛出道的時候名聲就不太好,尤其是他先是追隨魏王咎又追隨項羽,最後又投靠了劉邦,本身就是被很多人瞧不起的“三姓家奴”,再加上他“盜嫂受金”的名聲,他最初在劉邦手下很不受待見。



而陳平對這些外邊的評價都有自己的解釋,他便逐漸受到劉邦的信任。劉邦甚至直接給了陳平黃金四萬兩,任憑他處置。陳平正是用這些錢離間了楚國,讓范增離開項羽,讓楚國大將鍾離眜不被信任。



後來,陳平又讓劉邦以巡遊雲夢澤為由俘虜韓信,通過賄賂匈奴閼氏給劉邦解了白登之圍,在劉邦臨終受命斬殺樊噲,他卻故意拖延時間並俘虜樊噲交給呂后處理。另外,張良在平定陳豨、黥布的叛亂中“凡六出奇計,輒益邑,凡六益封。奇計或頗秘,世莫能聞也”,他的這些計謀都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但是與“帝王師”張良比起來卻用差著一個“光明正大”。

但是,雖然能抓住耗子就是好貓,但大部分人都是更願意當一隻小白貓吧!


國史通論


來看看陳平使的陰謀殺傷力多大。

1, 反間計

劉邦在滎陽和項羽打得火熱的時候,陳平一個反間計扔進去,把項羽集團炸開了鍋。這計謀一使出來,項羽軍團很長一段時間面臨著瓦解,先不說范增被幹掉了,連許多將軍都難逃厄運,幾乎除了虞子期等幾個親信,他誰都不信。許許多多的士兵被認為是奸細,一個一個的都難逃一死。項羽內部第一次遭受到巨大的創傷。但是面對這麼多無辜死去的冤魂,陳平便知道自己已經積下了太多的陰德。

2, 主動陷害韓信

劉邦聽說韓信造反(其實只是謠言,不過後期韓信真的造反了,不過不是這個時候),於是非常驚恐,韓信是漢初第一人,國士無雙,聽說他要造反,劉邦擔心沒人降得住他。正在苦惱無計可施時,陳平發話,利用古時周天子游雲夢澤這個事例來開導劉邦如何抓韓信。韓信是陳平曾經的好朋友,陳平關鍵時候不幫韓信說真話,還陷害他,搞得最後他被滅三族,這種陰德怎麼洗得乾淨。

還有白登之圍時,獻媚匈奴,後果就是劉邦之後幾十年大漢都得這樣,獻珍寶,和親,抬不起頭。但考慮到當時的國力,便不細說。

陳平喜歡使陰謀,張良愛使陽謀,陰謀不乾不淨,到頭來只會殃及自身。





如史如畫


陳平的“六出奇計”歷史典籍給他總結了一下,六種計策是:

第一、離間項羽、范增,楚勢由此頹衰。 第二、喬裝誘敵,使劉邦從滎陽安全撤退。 第三、封韓信王郊,使韓信耿心效命劉邦。第四、聯齊滅楚,劉邦於是戰勝項羽。第五、計擒韓信,使劉邦翦滅異姓王而固其劉家天下。第六、解白登之圍,使劉邦脫離匈奴險境。



這幾條奇計為何會讓陳平感嘆,怕殃及後世子孫?其實這幾條計策站在忠君的位置,可以說為君分憂,我覺得是其中兩條計策讓學“黃帝”“老子”之術的陳平深感不安,認為自己行“小人”之計,有“陰謀”之嫌,讓我們看看這兩條讓陳平認為會殃及後世子孫的“陰謀”。

一、離間計

公元前203年,劉邦被項羽困在滎陽城達一年之久,劉邦無計可施,陳平就給劉邦獻計,認為項羽身邊范增、鍾離眛是剛直之士,可以施行反間計,讓項羽自斷手臂,只要除去這些項羽身邊的忠臣,滎陽之困不怕不解。於是劉邦聽從陳平之計,出數萬金買通楚軍一些將領,散佈對鍾離眛、范增不利的流言,項羽果真中計,開始猜忌他們,後來項羽派使者到漢營,陳平趁機使計嫁禍范增,項羽更加不信任亞父范增,范增見狀就向項羽請辭,薄情的霸王沒有挽留范增,在回鄉的路上,年已75歲的范增氣悶之下背上長了個毒瘡,最後發作而死。



二、偽遊雲夢擒韓信

公元前202年,劉邦已登帝位,有人向劉邦告發韓信想要謀反,劉邦問諸將,都說把韓信抓來殺了,劉邦不吭聲,又去問陳平,陳平再三推辭不答,實在拗不過,就問了劉邦幾個問題,最後教漢高祖巡遊天下,假裝要巡遊雲夢澤,到了陳州的時候叫諸侯們來會見,陳州在韓信的地盤,韓信自然要來謁見,到時韓信只能束手就擒,劉邦依計行事,將韓信抓獲帶回京城。


擒韓信這條計策,可以看出陳平是不願意的,韓信對漢室有功,也沒有確切的證據看出韓信想造反,而且陳平的計策也是站在韓信不會謀反的情況下出的計策,如果韓信真想謀反,劉邦出遊到他的地盤,那不是羊入虎口嗎?所以說韓信最後的下場,陳平應該是心有不安!



陳平雖說屢出奇計幫劉邦奪取天下立了大功,只是劉邦對他的評價不及張良、蕭何、韓信,說他:“智有餘,然難獨任。”所以只褒獎了“漢初三傑”而不是“漢初四傑”。觀陳平一生,也可以說陳平“善變”,先是投奔陳勝部下魏王咎,後來又跑到項羽那做謀士,項羽賞他做了都尉,後因殷地得而復失,陳平怕項羽怪罪他,就連夜跑路,投奔劉邦去了,在劉邦死後,對於呂后專權,陳平也是一付順從樣子,呂太后死後,陳平與周勃合謀,將呂氏宗族誅除,擁立孝文皇帝,使漢朝政又歸回了劉氏。可以說陳平對漢朝廷立了汗馬功勞,也使他在生時得享一人專任丞相的局面。




太史公在《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始陳平曰:“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亦已矣,終不能復起,以吾多陰禍也。”而且在《陳丞相世家》也特別記載了陳平的後世陳何因奪人之妻獲罪,在市井公開處死,所封侯國被除。是不是司馬遷也覺得陳平所行“陰謀”而禍及子孫?其實與陳平同期那些功臣能蔭庇子孫幾世的沒幾個,為什麼太史公要特別寫陳平的後世結局了?

這個跟當時流行的黃老之學有關,黃老之學學派思想尚陽重剛,也就是道家,按照《漢書·藝文字》的說法,道家出自古代的史官,而史官就是負責記載王室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的人。陳平的奇計不符合“道”的思想,陳平對自己的計謀也多認為是“陰謀”,特別是害了范增韓信於德有虧,會陰禍子孫,是以常感嘆!

以上存屬個人觀點,歡迎大家留言!


草堂有春色


陳平估計是整個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陰謀家了,正所謂奇計百出,變幻莫測,我覺得用在陳平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據說有這樣一個段子,關於陳平的,哎呀,我當時一聽就稱奇,感嘆這小子腦子真靈光!

說是陳平久事項王,覺得混得不太好,或者說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發揮自己的價值,畢竟項羽是個正人君子,貴族出身,不喜歡那些旁門左道,每次陳平給他出個好主意,他是這也不行,那樣不妥,估計老陳沒少生悶氣。後來在關中碰到了劉邦,陳平一看劉邦那流氓樣就打心底裡喜歡,琢磨著項羽應該是幹不過劉邦,項羽心中的道德感太重了,以至於養成了華而不實的習慣。而劉邦則不同,雖然志向遠大但絕對是個實幹派,腦筋靈活多變,一點也不拘泥,陳平肯定會想,去了劉邦陣營自己才能大放異彩,比待在這受一幫傻逼的窩囊氣強!所以陳平就悄悄逃了!

過黃河的時候,船伕見陳平穿著不凡就起了歹心,這時船到河心,前後不著岸,到了危急時刻!陳平也看出了船伕的心思,於是他脫掉自己的上衣,光著身子走到船伕跟前,“我看您划船太累了,我來幫您!”船伕一看陳平身上什麼值錢的東西都沒有,於是便作罷了。

我一直覺得這段很精彩,真是個神來之筆,這要擱一般人還不束手就擒,要麼就跟船伕打起來,不過在那種環境下,沒有幾個人能打得過船伕。

其實仔細想想陳平出的那些計謀,你都會覺得不過如此,但可貴的是陳平能把小孩過家家的那套把戲運用於成人世界,而且還用得那麼得心應手,你要把所用人的反應都計算到,而且要精準地預料到他們的下步反應,把所有現實中的隨機發生的事件導演成完全按你的預期發生的一場大戲,這實在是很見功夫的一項活動。首現你自己的心裡得強大,否則你自己都演穿邦了,你覺得別人還會配合你嗎?其次,你肯定得洞悉人性,否則的話你怎麼玩轉別人!

一個年輕的帥哥,整天琢磨些這種事情,我想陳平一定是本色出演,或者說他成功地跨過了小白臉的邊界,活成了一個真爺們,成了一個值得人們品味與鑽研的角色。那些能夠突破世俗虛妄的界限而看到生活本質界限的人,我打心底裡面佩服他們,他們給我的啟示就像流星劃過夜空,幫我看透了那些罩在自己心靈上空的虛浮的價值追求,讓我夢想破滅後失落的內心找到了一些踏實,讓我更加鄙棄那些傻逼的學問和他們的智慧。陳平是一個很值得親近的人!





騎驢去高考


陳平是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足智多謀,用奇計輔佐劉邦奪得天下!

陳平突出的是一個“奇”字!

陳平一開始投奔的是魏王咎,但是陳平獻策都不被採納,所以就離開了!投奔了項羽,後來平叛有功,被封為都尉!但好景不長,平叛的地方又反了,項羽決定殺掉平叛的人!所以他逃了!

有一個小插曲,他逃到了河邊,請船伕送他過河,船伕認為他身上肯定有金銀財寶,就打算殺他,陳平看出來了,於是脫了自己的衣服,扔在船上,光著上身,然後幫助船伕撐船!船伕一看這,就打消了念頭!

最後來到了劉邦身邊!乾的第一件事就是使反間計,離間項羽與他的部下,還有氣死范增!他用重金買通項羽身邊的人,散佈謠言,同時又對項羽派來的使者用計,讓使者去項羽身邊說范增有可能通敵!項羽疑心加重,最終氣走范增!與部下關係也緊張起來!

第二件事就是劉邦在滎陽被圍,他派出二千多名婦女出城,項羽軍營的人爭相觀看,劉邦得以逃掉!

第三件事就是暗示劉邦封韓信為齊王,當時張良和陳平都同時用腳踢了劉邦一下!

第四件事就是設計擒韓信,讓劉邦假裝出遊,到了齊地,韓信來拜見,被捉!

第五件事就是計獻美女圖,巧解白登之圍!匈奴圍困漢軍,陳平就讓人拿著美女圖,去獻給匈奴首領的妻子,結果他妻子怕丈夫變心,於是就勸他丈夫,讓他撤軍!

第六件事就是保自己,劉邦晚年要殺死樊噲,於是命令他去殺了!結果他只是把樊噲押解回來,這個時候,劉邦已死,結果他跑到劉邦靈柩前,說自己沒有殺死樊噲,這話是說給呂氏姐妹聽的!因為樊噲是呂后妹妹的丈夫!

在臨終前,他自己也說“經常使用詭秘的計謀,這是道家所禁忌的,雖然我這一生盡享榮華富貴,但是死後,也會跟著完結”

在他死後,他的家族只維持了三代,就沒落了!




自知者明


曲逆候陳平~劉邦奪天下最重要的謀士之一,在張良退隱後,陳平依然還是最重要的謀士,沒有之一!!!

如果說漢初的謀士裡,張良是陽謀。那陳平自然可以稱為陰謀。

貌似成大功的人都喜歡“說大話”。陳平少時在鄉里分肉,分的很平均。父老皆贊。這小子就開始吹了“使我分天下,亦當如此”。他的老闆劉邦也是這樣,當初去喝酒,沒錢。對看門的說“賀錢萬”。驚動了東家呂太公。還順了個老婆,哈哈!

陳平到劉邦那裡出了很多計謀,如下~

離間計~項羽派使者去會劉邦,使者來看見滿桌美味佳餚。陳平故意說“啊,你是亞父的使者(范增)”。使者說“噢,我是項王的使者。陳平就命撤去佳餚,換上極為普通的菜並佛袖而去。使者歸告項羽,項羽懷疑范增。范增怒而離去。

李代桃僵~劉邦滎陽被圍,陳平建議,把所有兵力集中西門,做出奮力突圍之狀,讓項羽信以為真。並以一大將紀信化妝成劉邦,並出2000宮女穿上士兵服裝從西門突圍,劉邦趁機從北門逃脫。,項羽燒殺記信。

接白馬之圍~劉邦匈奴圍困白馬。陳平派一使者去見匈奴老婆闕氏。並獻上美人圖說漢王要和匈奴和解了,會送許多這樣的美女給匈奴單于,這樣你就失寵了,不如你讓單于退兵,這樣漢王就脫身了,後闕氏果如此,匈奴果退。

計擒韓信,智留樊噲。都是以陰謀而得。

那陳平會有如此之想呢?我覺得有幾個方面

第一,一種對子孫的警示,讓子孫謹言慎行,不可仗著祖蔭橫行霸道,惹殺身之禍。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中國歷史上凡智謀之士皆精研“老子”“易經”。深明“天理循環、因果關係”之道。且許多都屬於道家人物或有道家之風。如張良,姜子牙,諸葛亮,劉泊溫。且“易經”講“家有積善必有餘慶、家有積惡必有餘秧”。所以個人認為陳平的這句話既不是害怕更不是後悔。而是一種對於未來天理因果的一種慨嘆。

事實上留侯張良傳了一代,曲逆候陳平傳了四代。

中華文化許多其實就是道家教義!道家教義許多其實滲透著中華文化。



大拿陳


陳平是劉邦的謀士,地位和作用可以和張良相比。

然而劉邦把張良視為“漢興三傑”,說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卻沒有把這樣的評價給陳平。

陳平自己也說:我多陰謀,恐怕子孫不會興旺,都是我連累的呀!


陳平的陰謀史書上記載的不多,恐怕正因為是“陰謀”,能上臺面的不多,所以歷史學家都無法知道。

那麼可以猜測下陳平都做了什麼陰謀?

從劉邦評價張良的話可以猜測,陳平的“謀”應該不是在軍事方面,應該是政治方面。

極大的可能性陳平是劉邦的特務頭子,他刺探的就是劉邦大臣們的動向。

劉邦死前讓陳平殺死樊噲。陳平害怕呂后怪罪,因為樊噲是呂后的妹夫,就把樊噲押送長安,叫給劉邦處置。

當快走到長安時,聽說劉邦死了。陳平立刻先奔入長安,一直呆在宮中守靈。他是怕有人這個時候給呂后進讒言。一直在呂后身邊,別人就沒有機會了。

呂后當政的時候,陳平很圓滑。呂后問宰相王陵:“可不可以給呂家親戚封王。”王陵說:“高帝在的時候和天下約定,非劉氏封王的天下共討之。”呂后又問陳平,陳平說:“高帝在的時候高帝說了算,呂后當政呂后說了算。”呂后就封呂家人為王。

呂后死的時候,陳平又聯合朝中大臣和劉氏皇族一起滅掉了呂氏。


從上面這些陳平的所作所為來看,他的所謂的“陰謀”應該絕大部分都是對付朝中官員的。因此,陳平知道自己實際得罪了大批的權貴,這些人沒有死,而是世代的權貴,陳平活著的時候奈何不了他,陳平死了當然會折騰他的子孫。陳平是看出這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