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30歲,喜歡安靜,喜歡獨處,不喜歡與人交流(包括家人),朋友很少,是抑鬱症傾向嗎?

冬雪86738


和我一樣,年齡年齡也一樣大,我的不過我是屬於那種可以自娛自樂的那種,天天在家玩遊戲,不樂意出門也不願意跟父母聊天說話,朋友就更少了,就算和朋友見面也沒話題可聊,我打工很多年見慣了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朋友都懶得交了,只要自己過好了就可以了,有些朋友就算交了也沒啥用不是找你借錢就是求你幫忙,沒有那種過去純友情了,所以慢慢的導致自己話很少也不愛說話了,反正我是樂天派,沒心沒肺的活著那種!你兒子你得觀察一下他是啥情況,只要不抑鬱就好!


超犀利回答的大冰


我感覺您兒子和我性格差不多,都是喜歡安靜,獨處,不愛交流,我並不覺得這是一種問題,我不喜歡和陌生人交流,因為我不喜歡迎合,但是我喜歡和朋友一起,因為和他們一起會使我安心和快樂,朋友為什麼要多?知心朋友有幾個就夠了-一切也許是不想長大


我吃天鵝肉


我孩子是憂鬱症和焦慮症,還有強迫症,她也喜歡一個人呆在屋裡,不喜歡被人打擾,不過她以前不是這樣,以前喜歡和外面人到處去玩,後來搞到派出所,我就不許她出去,慢慢的她就不再出去了,可能學業也比較緊張,才會這樣,你的孩子會無緣無故的哭,會逃避,會害怕嗎?如果沒有可能不是,你也可以帶他去醫院檢查一下,我的孩子看了心理醫生現在好多了,不過這也急不來。


涵涵63229348


我大概就這樣,上班時沒問題,人人都以為我是那種很外向的人,只要不上班就喜歡獨處,即使在加拿大這些年也一樣。人都有自己適合的生活方式,不是機器人。我最主要是小時候父母鬧離婚8年,期間故事豐富,導致童年缺失,也沒用得到過父母任何一方的關愛,被外婆帶大的。所以不太容易相信別人,也不想去浪費時間在交際上。做自己想幹的事情就好,沒覺得有啥大問題


MaLaGeBi


我就是這樣,喜歡獨處,不社交,這是性格和從小的經歷決定的,有人愛熱鬧,有人愛安靜,我就是從小不合群,被家長和老師洗腦的就知道學習,自身天賦還很差那種,久而久之就沒什麼朋友,不愛說話,但是沒有任何抑鬱傾向,因為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


影月寒天


俗話說,男人三十而立,如果男人到了三十,還不能獨自立主,建立一個和諧的家庭,就是對未來迷失了方向。

作為父母的,這時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沒給孩子獨立自主的大空間,才讓孩子迷失了方向。

很多年近三十的男孩子,之所以選擇獨處,不與家人談心,不想成家立業,就是因為從小太聽父母的話,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錯過了很多發展的機會。

個人見過太多這樣的事,父母從小將孩子教育的很好,考上了北京,上海的名牌大學,畢業時,父母以命相威脅,脅迫孩子回到出生地工作,讓孩子失去留在北京,上海工作,發展,成家立業的機會,讓孩子遺憾終生,從此不再與父母交心。

中國經濟發展的太快了,每十年都會換代更新,如果父母不與時俱進,就會跟時代脫節,做出錯誤的決定。

比如從2009年到2019年,中國進入了城市大發展時代,過去的經驗就過時了,需要改變思想,打想進城人的主意,投資房子,才能抓住時代的機會。

現在是移動互聯的時代,就要轉變思路,投資為城裡人服務的項目,利用移動互聯的優勢,做一些為城裡人服務的東西,比如自媒體賣貨,等等。

個人一直認為,對孩子的教育,不要去模仿別人,要因材施教,不給孩子做選擇題,而要給孩子做論文題。

比如你給孩子出一道論文題,《我是誰,從那來,要到那裡去,要做什麼事》,就能讓孩子對白己有深刻的認識。

個人從來不告訴孩子對錯,只告訴孩子,我從那裡來,去過那裡,做過什麼事,有什麼體會,跟孩子充分交流,告訴孩子,你想走向成功,就要在思想上超過我,才能出師去闖社會。

父母其實是孩子的教練,你只要教會孩子開車技巧,基本的車德,應對方法就行了,沒必要天天跟著,給自己和孩子找不愉快。


光芒萬丈34957


我身邊有個35歲的男性與您兒子有著同樣的特點,我想我可以回答您這個問題。

關於孩子的問題,您可能太過於擔憂了,並且對於“抑鬱症”有著一種內心過度的恐懼,所以才會在您看來,兒子的表現,和抑鬱症之間有了一定的關聯性。

那麼我想要從3個方面來分析解答您的疑惑,全文大約3分鐘閱讀時間。


01

30歲的男性,不喜歡交流,喜歡獨處,意味著什麼

30歲的男性,正常來講應該是在工作階段了,甚至有的人已經有了自己的新生家庭,可能當上了爸爸。

那麼現在出現瞭如上所說的那些症狀,說明孩子的性格上面有一個主要特點:內向。

在孩子看來,自己的想法,自己遇到的問題,自己的狀況,沒有必要和其他人溝通,因為他們可能不懂自己,對自己幫助不大。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有這樣的性格,很可能與他小時候3歲以前沒得到足夠的母愛有關聯。

但是,這隻能說明他喜歡獨自解決問題,並不能說明他有心理障礙,更不能直接判定是抑鬱症的傾向。

02

您理解的抑鬱症與您看到的並不是一回事兒

抑鬱症,是現代生活的常見心理障礙症,因為誤解,讓大家對這個病症產生了很多恐懼的心理,甚至“談虎色變”。

一想到抑鬱症,就直接關聯上了,精神壓抑,神情恍惚,情緒不穩定等等,其實這些都只是可能性,而不是一定。

抑鬱症有著顯著的特點:長期情緒低落,失眠,興趣減少,沒有食慾,容易疲勞等。其中情緒失落是必備的條件之一。

從您描述孩子的問題中,並沒有看到情緒失落,只是很平靜。這與抑鬱症無關,所以不用自己嚇自己。

03

如何去面對這個問題,以及如何去引導孩子

既然現在有這個問題,那就不能說“聽之任之”,心理障礙症的開始,都是一些很常見的不開心、鬱悶、焦慮引起的。

想要幫孩子走出他個人的世界,就得想辦法走進他的世界,這樣才能有機會引導他出來。下面兩個方面請注意:

一、孩子喜歡什麼

只有知道了孩子的興趣愛好定位在什麼地方,才能與他有共同話題。注意,愛好沒有對不對,只有方式是否健康。

二、孩子理想是什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不論在什麼年齡段。那麼孩子有沒有特別想要做的事,能不能滿足,如何去滿足,您必須參與進去,讓孩子認可您。

綜上所述:

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隱患的話,那可能會是孤獨症。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信任他人,也不接納他人。

孤獨症本身是比較痛苦的,所有的壓抑都需要自己來承擔。所以,他們需要得到的是關懷,而不是數落,更不是指責與命令。(圖片來自網絡)

我是木林,優質心理領域創作者,一位心理學愛好者。喜歡我的老鐵們,歡迎點贊、轉發、評論,能給個關注那就更好啦,期待每一位朋友的認可。

木林談心理


不是,他厭倦了人世間,覺得無趣



多吃蔬菜and水果


是宅還是抑鬱,怎麼區分?

你說了他喜歡安靜,獨處,不願意與人交流,朋友也不多,但並沒有說他的工作情況怎麼樣?如果你的兒子在工作中看不出任何的與眾不同,那麼我們只能說他有點悶,或者有點宅,或者有點抑鬱的氣質,但這能算是抑鬱症的傾向嗎?顯然不能。

其實社會上類似你說的兒子這樣生活方式的人並不少,因為很多人不善與人交流,或者是在與人交流的時候曾經有過不好的回憶,但不管怎麼說,這只是人的一種個性化的氣質,遠遠稱不上病,當然也不需要去醫院看病了。

其實抑鬱症或者說抑鬱症的傾向主要在興趣喪失,活動減少,睡眠減少,或者自我評價過低等等方面,而且如果像你說的兒子30歲一直不喜歡與人交流,那麼應該對他的生活已經產生了一些明顯的影響,那麼就要考慮是不是疾病,因為對日常生活產生明顯影響不管自己怎麼看,都是一種病態的表現,需要去醫院看醫生,或者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記住,抑鬱症不等於不開心,真正瞭解抑鬱症的只有精神科醫生,別人對抑鬱症的瞭解都是出於自己的主觀判斷,可能對抑鬱症患者起到無法控制的反作用。

其實抑鬱症很難說什麼傾向,性格悶的人不見得就願意得抑鬱症,現實中有很多患者原本的性格都很開朗,反倒是遇到什麼事情,或是碰到自己難以解決的情況後出現了明顯的抑鬱發作。再有抑鬱症不是什麼少見病,而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精神障礙疾病,我們對罹患抑鬱症的病人不應該有哪怕一絲的歧視,他們需要的是我們所有人的理解和包容。


我說精神


你好!我也是差不多這個年齡階段的人,也喜歡安靜獨處,不喜與人交流,朋友也不多,主要是因為性格內向加上身邊志同道合的人太少。所以你兒子未必是抑鬱傾向,下面我們從3個方面來分析:


一、性格內向的人有什麼特徵

二、抑鬱症的人有什麼徵兆

三、有抑鬱症怎麼辦

一、性格內向的人有什麼特徵

心理學家將人的性格分為外向型和外向型兩種。


外向性格的人特徵是:善於交際、喜歡社交、開朗活潑、熱情積極、適應能力強等。

例如我有位朋友是外向型的人,即使一整天都只聚會,第二天仍舊不覺得疲憊,因為那對她來說就是一種享受,此處不展開討論。


我們主要討論內向型性格的特徵。


英國心理學家H. J. 艾森克編制過一種自陳量表,叫“艾森克人格問卷(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根據問卷調查顯示,內向性格的人通常喜歡安靜、獨處、與人保持一定距離、不容易衝動、生活有規律、有時候焦慮緊張和抑鬱等。


對於內向型的人來說,如果參加聚會,他身上就像帶著一塊電池,聚會的過程中一直在耗電,等點用完了他就得趕緊離開,回去獨處,這樣才能補充能量。


我也是內向型的人,對此深有體會。只要可以不參與的社交,我絕對不會去。即使去了也是當一名安靜的傾聽者,很少過多積極參與。尤其是當對方和自己志趣不同時,且沒有發言的必要,我可能從頭到尾說話不超過三句。


但是內向性格也有變得熱情、積極、喜歡社交的時候,主要是由於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比如說有的內向性格的人喜歡玩滑板,平時和別人沒什麼交流,可是和一群喜歡玩滑板的人在一起,可能也會變得不一樣。


在例如有的人喜歡思考一些關於宇宙的問題,平日裡他可能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可是如果遇到一群同樣喜歡思考這個問題的人,他的發言很可能比任何人都積極。只要他覺得那個環境是舒適的、安全的、別人懂他的,他就願意去交流。


也有人的看起來很外向,比如熱情、活潑、積極主動等,可是社交一定時間之後,他也會想要趕緊離開,想要安靜地獨處,這樣的人依舊可以歸類到內向性格當中。


而根據問題這句話來判斷,我想您的兒子應該也是這個類型。加上我們通常說“三十而立”,雖然我是女生,在這個年齡也經感到壓力巨大,更何況是男生,所承受的壓力不是能想象出來的。而且這個年齡階段的人一般不會把壓力和煩惱告訴家人朋友,更多的是自己躲起來安安靜靜地待著,自己去消化。


所以如果只是內向性格,其實沒有太大關係,多給他一些肯定和鼓勵,讓他感覺到來自家人、朋友的愛和支持就好。

二、抑鬱症的人有什麼徵兆

抑鬱症的產生因素通常有遺傳因素和後天環境因素。根據看到的現象判斷,後天因素會更多一些。那麼,抑鬱症一般有什麼徵兆呢?

1、思維遲緩;

2、情緒低落。注意,偶爾的情緒低落是正常的,可如果幾乎每天都如此,就需要引起注意;

3、意志活動減退;

4、有飲食、睡眠等障礙。例如總是吃不下,或者沒有節食,可是體重卻下降了很多。夜裡總是失眠,或是過度嗜睡;

5、自我評價比較低,覺得自己沒用等,總是用消極的觀點看待和形容自己;

6、缺乏興趣樂趣,好像對什麼事情都沒興趣;

7、感嘆活著沒意思,活著太累;

8、嚴重會出現自傷、自殺等想法;

以上這些可以綜合參考,但也不是唯一的判斷標準。例如有些人可能某段時間工作不順利,情緒低落,未必就是抑鬱症,但不可否認的是有可能引起抑鬱症。


那最好的方法,建議可以去看看心理醫生,把具體的情況跟醫生說,比如他以前的經歷、平時的表現等等,這些都是需要考慮在內的。畢竟在網絡上提問,我們無法瞭解到非常全面的信息,因此回答也僅僅只能作為參考。

三、抑鬱症應該怎麼做

如果是輕微的抑鬱症,家人朋友可以多鼓勵和肯定他,或帶他出去遊玩,散心放鬆或請心理醫生輔導。


如果是中度或嚴重抑鬱,就要找專業的心理醫生了,這點必不可少。只有他們才能給到更加專業的建議,治療效果才會更好。


談談我一位朋友的經歷。朋友是內向性格的人,一般只做事不說話。後來在公司被其他同事陷害,導致領導不信任,只要有點什麼事情就批評她,並且總說她是抑鬱的人。


結果領導這麼說,同事們也暗地裡說她有抑鬱症。於是好好的一個人,最後不得不去看心理醫生,回家休息去了。


這件事情的關鍵點在於兩個方面:

1、她只是內向,並沒有抑鬱。可是那段時間被別人陷害,工作也不順利,領導也不信任,處於低谷時期,情緒低落;

2、領導和同事不僅沒有鼓勵和安慰她,反倒是不斷落井下石,暗示她有抑鬱症。結果在外在壓力、心理壓力、他人暗示等因素作用下,想不抑鬱都難。


所以對於抑鬱症的人,家人和朋友最好是多給他一些鼓勵和肯定,多一些積極陽光的評價,不要把他定義為抑鬱症的人,更不要去對他強調這件事情,因為這是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


我曾在網上看到一位抑鬱網友的求助,當時她情況很嚴重,兩次自殺未遂,連心理醫生都放棄對她的幫助,只能回家等死,最後她決定再求助一次,不成就再次結束自己的生命。


那時千方百計聯繫到她,瞭解她的情況後,我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去陪伴她。過程中她給我發的消息都非常消極,她眼裡的世界幾乎就是一片黑暗,而她的母親擔心她再次自殺,幾乎日夜都守著她。


其實我當時並沒有做什麼,也沒辦法做什麼,因為她連心理醫生的話也不聽,而且非常排斥心理醫生。


因此我就只是聽她說,肯定她的感受,然後不斷暗示她會有希望,會好起來的。讓她知道千里之外,還有人在關心她,愛著她,這樣就足夠了。


一年之後,她終於康復了,又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軌道上來。


所以如果有抑鬱症的人,一定要給自己希望,一切會好起來的。而如果身邊有人得了抑鬱症,也請多多陪伴和鼓勵他們,讓他們感覺到愛和溫暖。但是要記住,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只有建立在平等基礎上所產生的愛和溫暖,才是真的。


最後還是建議一下,如果您放心不過,可以去諮詢心理醫生,把所有細節都告訴他們,才能得到更加準確的判斷。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參考,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