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宴請賓朋,勸酒屬不屬於陋習?

農大知事


勸酒無惡意,多少在自己!

這是連雲港和淮安一帶,千百年來的一句老話。難道親朋好友來了,主人家能不讓人家喝酒,你家買那麼多酒幹什麼?


關於勸酒算不算陋習,這要看在什麼角度上。作為一家辦酒席的人家,不管是親朋好友來了,哪怕是左鄰右舍到了,都是希望人們多喝點酒的!

從這一點上來說,勸酒應該不是陋習。我們連雲港和淮安一帶,千百年就是一個久負盛名的酒鄉,在這兒有著好幾個聞名全國的大酒廠。

朋友你說說看,酒鄉的人們不喝酒,不會讓外地人家笑死了嗎?釀酒的地方不喝酒,難道你那還是造的不是好酒?

連雲港和淮安一帶的地方,有一句酒場上的名言。喝酒不醉量為高,酒席場上呈英豪!

不僅是在我們這個地方,就是在朋友的家鄉,也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酒席既然開了桌,喝酒的人們就熱鬧了。

你一杯,我一碟,他一碗,酒量大的人互不相讓。有時候酒喝多了的人,就會象鬥雞一樣,不把對方敗下陣來,心裡是不會甘心的!


時間在向前走,人們的喝酒的習慣也有了新的認識。在現在的酒席桌上,適當地勸勸酒,也許是可以的。但是,作為主人家心裡,有時就會忐忑不安了,但願今天在我家喝酒,萬萬不要喝出問題來!

勸酒勸出問題的事情,在各個地方會時有發生。不要說別的人,就拿我來說,儘管自己也能喝幾杯,有幾次也讓我逃過去了。

不是說句笑話,儘管有幾個人是我的老同學、老戰友,但是他的身上裝了支架、搭了橋,如果發生了問題,他是不會說話了。但是,到了那個時間,他的家屬和兒女,能輕而易舉讓我們過去嗎?

所以說,時代不同了,過去是勸酒無惡意,現在說不定就是陋習了。如果死命再勸人家喝酒,一旦喝出問題來,你是要負責賠錢的,真是丟死人啦!

感謝您對九文天下三農問答的關注與支持,歡迎您評論留言!謝謝!


九文天下


農村邀請賓朋,勸酒屬不屬於陋習?我是農民的優雅,對於這個問題,我有話說,在酒桌上千萬別勸酒,出了問題後悔莫及!我給大家說說就前幾個月我朋友的真實經歷。

我這朋友跟我同村也是同學,兩夫妻常年在外面打工,家裡有個老母親也七十多了,還有個兒子在家讀初中。去年年底回來,也為了感謝在家裡的親戚朋友平時的照顧,所以就在家擺了一桌。

其中有一個是朋友的堂叔,在學校當保安,喝完酒之後因為還要值班,所以要騎摩托車回去,我朋友堅持著要騎車送他回去,他執意不肯,沒辦法,我朋友就帶了個人,也騎了一個車跟在他後面。

走了不到三公里,他堂叔的車直接就往人家圍牆上撞過去,一下子,車碎了,人也不省人事。朋友趕緊叫車往縣醫院送,結果縣醫院建議他送省醫院,最後直接送去了長沙湘雅醫院。

一個月以後,人還是沒了,前前後後花了三十多萬。在醫院期間,朋友送過去了兩萬,也發起了水滴籌,給籌到了十來萬,後來人沒了,葬禮的時候朋友又給了一萬。



全部事情結束後,死者家屬開始找我朋友要說法了,前前後後的鬧了一個多月,最後村委出面調解,我朋友又給了兩萬,同桌喝酒的每個人再給五千。

據我朋友說,那晚上十個人也就喝了三瓶白酒,而且他堂叔也喝的不多,大家也沒勸酒,但是不管怎麼樣,問題還是出了。朋友在東莞上班,兩個月時間,前前後後醫院,家裡,東莞跑了無數次,人也瘦了十幾斤。


不管農村還是城裡,酒桌上為了表示自己的熱情,勸酒的事情屢見不鮮,出問題的例子也是數不勝數。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不同的,有時候,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就有了毛病,一旦喝多了就很容易出問題。

所以說,不管農村還是城裡,宴席上勸酒絕對是個陋習!不只是害別人,也是給自己找麻煩。表示熱情,或者尊重不是一杯酒就能說明的,有時候,你端起的不是酒杯,有可能還是一把刀,雙刃刀!


農民也優雅


當然是陋習,以前在我們父輩有客人來吃飯一吃就是幾小時,不敬酒不給面子敬酒不喝又是不給面子瞧不起等爭得面紅耳赤的,到你家是讓他少喝點又說你家沒吃到酒小氣,喝過了爭著喝,不喝的當場嘔吐趴桌子下不散桌,以前大多吃完飯在親戚家住還好,問題是那些不喜歡住親戚朋友家的,天黑了家人的那個擔心啊,以前沒摩托電動車這些,走路或騎自行車也擔心啊,怕喝醉掉溝裡池塘等有水的地方,那時沒電話就是天黑了就去找,我都不知跟我媽姐姐拿手電筒去找過多少次,還有就是去廁所擔心,農村以前都是一個小屋在裡面挖坑搭上木板的廁所,喝醉了掉廁所的不在少數。現在不同了基本上很少有住親戚朋友家的,現在交通方便了路也好了,去做客也是開汽車騎摩托電動車去,回去的路上出個啥事故誰都不好,來家做客的不是親戚朋友就是熟人,現在勸酒的也少了不像以前那樣不喝醉不散桌了,我也老說我爸不要勸酒陪酒,你也年紀大了要少喝注意身體,現在客人來了倒一兩次酒把酒放桌上,說不夠自己倒啊,大家也都能理解,開車的基本上不倒就他,給他喝飲料。


溪水長清


我覺得勸酒也算不上是陋習,假設“我”不能喝酒,別人讓“我”喝酒,“我”拒絕了一次,別人還繼續讓“我”喝那就算是勸酒啊,如果“我”拒絕後不再讓“我”喝酒是應該提倡的。



但是現在社會中處處都是飯局,上學時又是同學聚會又是謝師宴的,工作時請領導客戶吃飯,和同事聚餐,就連在家時都得給親戚作陪,大家都喝酒自己又怎麼好意思不喝?別人勸酒怎麼拒絕?不喝就是不給別人面子,要被說不懂事,嚴重的當時人家就要翻臉,不僅傷和氣,事情也談不成。即使是朋友那老是拒絕,時間一長人家吃飯幹別的也會漸漸把你排斥出去,還會說你不合群或者是說瞧不起人,還怎麼在社會上混?



這又涉及到一個飯局的事,從古到今,中國這是一個講關係講人情的社會,擺脫不了這一現狀的中國人,只要辦事,首先想到有沒有關係,一涉及到關係,先想到的是飯局,飯局在中國承擔了太多的功能,從來沒有哪個國家如中國這般,每個人的社交往來人生成敗都有飯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官場商場,名利場,請託辦事,聯絡感情,權益交易凡有人處就有飯局,一有飯局就涉及到喝酒的問題。

喝酒在飯桌上必須的,因為在飯桌上的推杯換盞間,於觥籌交錯中,能讓你遊刃有餘如魚得水。



我雖然特別討厭勸酒喝酒的人,可是社會如此,我自己平時從來不喝酒,可是每次有應酬還是得硬著頭皮抱著豁出去的心情往下灌,沒辦法,身不由己。



話又說回來,喝酒喝多了很傷身體。在酒桌上適當喝點酒再正常不過了,但是還是適量為好。至於勸酒嗎,最好能去掉這一議程,身體為重!僅僅是代表個人觀點而已。



本文配圖均來自網絡。


育兒一筐


農村宴請朋友勸酒算不算陋習?對於這個問題應該怎麼看?

在我們年少的時候,也就七八時年代,那個時候民風淳樸,吃的是原生態,喝的是純正糧食釀的酒,我記得我爸爸是黨員,性格直烈,酒量不大,每次遇到黨員聚餐,或者喜宴,朋友請客,我爸爸每次都會喝醉,那個時候他們喝酒都是用的碗,那時候的酒也香,我們坐在邊上聞著都想喝,但是怕苦(小時候覺得酒苦)每次看他們開懷暢飲,一人都喝幾大碗,感覺好像喝水一般,回去後基本都醉,那個時候的勸酒是非常自然,非常發自內心尊敬對方,就怕別人喝少,而怠慢了誰。但是第二天早上就像沒事一樣,生龍活虎的幹農活,現在想來,真正的純糧食酒應該不會對人體那麼大的傷害。

現如今我們再回到老家喝所謂的糧食酒一是沒那個香味,第二喝到嘴裡有糊味,再者喝多一點喉嚨燒,想喝水,頭疼。

近幾年聽別人說或者身邊確實發生過很多勸別人喝酒弄了非常多的不愉快,有一同喝酒後騎車回家撞樹上,掉溝裡了,撞人了,最後打官司,同者賠錢。。

現在法律很明確,一同喝酒勸酒出事有連帶責任,所以現在無論同學,朋友,親戚在一起喝酒都不再勸,自己願意喝多少自己倒,其實勸酒不是陋習,是一種尊重對方,只是每個人情況不一樣,不想因為喝酒給各自家庭帶來災難而已。


洞庭湖野生甲魚


勸酒怎麼算是陋習呢?

我是山東農村的,一直以來,山東喝酒還是比較厲害的,孔孟之鄉,禮儀之邦,好客山東。

山東人好客由來已久。來客人吃飯之前是需要喝酒的,這是禮節,也是傳統。

80年代開始我有記憶一來,無論家裡來親戚朋友,還是由於別的事情,只要坐下來,老爺子挨著滿酒,可以說無酒不歡,不醉不歸,不喝個小辮子朝天不算完。

對於我所在的農村,我覺得喝酒的禮節還是少的。基本上人一坐下來,共同喝六個或者八個,然後,挨個敬酒,個人找個人意思,最後再加深。一場下來,暈暈乎乎。

慢慢的,隨著時間推移,勸酒,讓酒相對來說差了很多,以前只要喝酒勸酒,不喝都不行,現在儘量勸酒喝,實在喝不了也就算了,畢竟身體健康重要。

還有就是農村孩子結婚在家擺席,那勸酒必須有水平,而且陪客還必須酒量大,要不,一輪下來醉了。所以陪客必須有酒量而且還得說話有水平。一般勸酒很難有理由不喝。

現在有些人勸酒還是有水平的,說到你心裡去,很痛快的就喝了。還是那句話,酒逢知己千杯少。

這種勸酒習慣至少在山東會延續下去,很難改變,雖然有時候勸酒者也說這樣不好,但是習慣很難改變,而且勸酒這種行為如果捨棄,我覺得在酒桌上也沒有什麼意義了。

所以我覺得不算一種陋習。


淄博紙品日化


在農村勸酒的確經常有的事,我覺得這是個習慣,在農村都好客,你不勸點酒客人覺得你不熱情,但,認為過分的功酒的確不好,後果也很嚴重。

現在是法制社會,事事講法,為什麼這樣講,比如,我農村老家,有個朋友的老爸,他平常喜歡喝酒,十分好客,為人非常好,他的朋友在他家喝酒,就是太熱情了,勸酒過度,他的朋友開摩托車回家出車禍死了,好事變成了壞了,後來他朋友的家屬找上門來要賠償,還上了法庭,你說這事好事變壞事,不值得。

最後,認為好客是好事,勸酒不要過度,看人來,就好不要勸酒。






廣西宜州大叔vlog


我覺得這不算陋習,這只是一種他們表達對客熱情方式。

春節的時候,和孩子們一起回老家過年,剛好遇到村子裡一戶人家給老人過壽,那才叫一個熱情,從過生日的前一天早上開始,就挨家挨戶的叫著去他們家裡面吃飯,生日那天,又大擺宴席 聘請歌舞團來招待村子裡的每戶人家,第三天又是繼續請村子裡的人吃飯,就這樣連續三天好酒好菜的招待大家,特別熱情。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也好了,基本家家戶戶都有車,而且現在是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所以現在勸酒也沒有像以前那樣一定要客人喝酒,都是根據客人自願,但是,吃飯一定會讓你吃好,客人有什麼合理的要求,只要他們能夠做到的,都會盡量做到。


九天之心


答:農村宴請賓朋好友,勸酒給客人也說是種陋習,大多數人,在喝酒喝到半路上班沒有的時候,已知你喝得差不多了。那麼開始勸酒了,說些多年末見了,還好久沒來了,我倆關係不一般還說我兩是工友了,同事勿恩人了等等,。說一來一往,一推一搡,三懷交情深,感情深一口悶,我倆比親兄弟還親,我倆都抓錢不數了等等的藉口,還有一種劃全,另一種剪刀石頭布,有一種搗扛子,蟲哄棒棒打虎,虎吃雞雞吃蟲。這些名堂讓客人喝多了,過牛,跌相了。象這樣情況農村現在還存在。如果到我家,你喝好,不準喝罪,但是,要有朋友開車,我是堅決不給喝酒。


我的家鄉在舒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