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各縣市名字由來,快來看看你們家鄉的由來吧

安徽

安徽各縣市名字由來,快來看看你們家鄉的由來吧


安徽簡稱皖。在我國東南,長江下游。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右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以巡撫駐所安慶府(今安慶市)和所轄徽州府(今歙縣)首字命名。清置安徽省。簡稱皖,本是安慶府的別稱,系春秋時皖國和兩漢皖縣故址而得名。

合肥市

安徽各縣市名字由來,快來看看你們家鄉的由來吧


合肥市:在安徽省中部。漢置合肥縣。應劭曰:夏水出城文東南,至此與淮合,故曰合肥。酈道元雲:按水派別無合注之理,“蓋夏水暴長,施合於肥,故曰合肥。”據《通鑑地理通釋》:淮水與肥水合,故曰合肥。案《爾雅》:“歸異出同為肥。”謂所出同所歸異也,肥水出縣西南,紫蓬山、施水在縣東,夏肥水亦名西肥河,在風臺縣西北。1949年設市。

長豐縣:在合肥市北。1964年置長豐縣,因此縣大部分原系壽縣東部地區,歷史上曾是壽縣的長豐鄉,故名。

肥東縣:在合肥市東部。1949年以原合肥縣東部地區置肥東縣。因在合肥之東,故名。

肥西縣:在合肥市西南。1948年析合肥縣地置肥西縣,因位於合肥之西而得名。

廬江縣:在合肥市南。隋置廬江縣。據《讀史方輿紀要》:“廬江蓋因舊郡而名。”

巢湖市:在合肥市東南。唐置巢縣。因古巢國為名。1983年改為巢湖市,因巢湖得名。

淮南市

安徽各縣市名字由來,快來看看你們家鄉的由來吧


淮南市:在安徽省中北部。1951年設淮南市。因在淮河南岸,故名。

鳳臺縣:在安徽西北部,清雍正11年(1733年)設縣。據《鳳臺縣志》:“以縣北之鳳凰山,名縣曰風臺。”據《清一統志》:鳳凰臺“在壽州城南門之左,相傳嘗有鳳凰至,因名”

淮北市

安徽各縣市名字由來,快來看看你們家鄉的由來吧


淮北市:在安徽北部,1971年改濉溪市為淮北市。因地處淮河北,與淮南相對,故名。

濉溪縣:在安徽北部。1950年置濉溪縣,以濉溪而得名。

蕪湖市

安徽各縣市名字由來,快來看看你們家鄉的由來吧


蕪湖市、縣:在合肥東南。漢初置蕪湖縣。1949年設蕪湖市。據《太平寰宇記》:蕪湖:“在蕪湖側,以其地卑,蓄水濘深,而生蕪藻,故曰蕪湖,因此名縣。”

南陵縣:在安徽東南。晉置南陵戍,南朝梁置南陵縣。南陵,本漢縣名,在關中,屬京兆尹。東晉僑置於江南。隋統一後,沿用僑置縣名。

繁昌縣:在合肥東南。東晉僑置繁昌縣於此。縣因繁陽亭而得名。

無為縣:在合肥市東南。宋淳化初年建無為軍,熙寧三年(1070年)

置無為縣。據《太平寰宇記》:“無為軍本廬州巢縣之無為鎮,曹操徵孫權,築城於此。攻吳無功,因號無為”。

銅陵市

安徽各縣市名字由來,快來看看你們家鄉的由來吧


銅陵市、縣:在安徽中南部。南唐保大九年(951年)置銅陵縣。因銅官山為名。1956年設銅官山市,1958年改銅陵市。說因縣境有山產銅,故名銅陵。

蚌埠市


安徽各縣市名字由來,快來看看你們家鄉的由來吧

蚌埠市:在合肥北。1947年設蚌埠市。據李誠《安徽省各縣市名稱考釋》:“《尚書·禹貢》‘淮夷蠙珠’蠙系蚌的別名,此蚌出珠,淮夷貢之。相傳古時曾採蚌取珠於蚌埠。船舶聚集之處曰埠頭,亦曰步頭,蚌埠舊屬鳳陽縣,稱蚌埠集,亦曰蚌步集。”市因蚌埠集而得名。

懷遠縣:在合肥市北。宋置懷遠軍及荊山縣。據《名勝志》:宋置懷遠軍,取宋理宗趙昀“荊山為城,義在懷遠”一語為軍名。元置縣。

固鎮縣:在安徽省北部。北魏太和中置固鎮。金稱西固鎮。1964年設縣。以縣治所在地固鎮為名。

五河縣:在安徽省東北邊緣。宋置縣。以淮、澮、漴、潼、沱五河在此匯流而得名。

馬鞍山市

安徽各縣市名字由來,快來看看你們家鄉的由來吧


馬鞍山市:在安徽省東緣。1956年設市,因西側沿江有馬鞍山,故名。

當塗縣:在安徽省東部,長江南岸。本漢縣,屬九江郡,故城在今蚌埠市西郊塗山。據《元和郡縣誌》:“以塗山為邑,故以名焉。”晉成帝時,以江北當塗流民紛紛渡江南下,乃於江南僑立當塗縣。隋移今治,沿用僑置縣名。

含山縣:在安徽省合肥市東。唐武德六年置含山縣。據《清一統志》:含山“在含山縣西三十里,崔嵬雄峻,群山列峙,勢若吞食。唐因以名縣。”

和縣:在安徽省東部,長江西岸。北齊天保六年(555年)置和州,明置和縣。據《輿地紀勝》:“北齊圖霸功,擁正陽侯淵明以歸,王僧辯來迎,會於茲地,二國協和,故更名為和州”。

黃山市

安徽各縣市名字由來,快來看看你們家鄉的由來吧


黃山市:在合肥市東南。唐天寶年間設太平縣。1983年改黃山市,因在黃山之北,故名。1987年屯溪市併入,市府遷駐屯溪。據《方輿勝覽》:黃山“在太平縣南三十里。舊經:黃帝棲真之地。”

休寧縣:在合肥市南。東漢末置休陽縣。晉改海寧縣。隋改休寧縣。休寧,乃合休陽、海寧為名。

歙縣:在合肥市東南。秦置歙縣。據《舊唐書·地理志》:“縣南有歙浦,因為名。”《新安志》:“或曰歙者翕也,謂山水翕聚也”。因境內高山環抱,峰巒起伏,河流縱橫,縈迴曲折,故以為名。

祁門縣:在合肥市南。唐永泰二年(766年)置祁門縣。據《續文獻通考》:唐永泰初,方清偽置閶門縣,後因其壘置縣,以其縣東北有祁山,西南有閶門,乃合名祁門。”

黟縣:在安徽省合肥市東南。秦置黟縣。據《水經注》:“浙江又北歷黟山。縣居山之陽,故縣氏之。”據《清史稿》:“縣以黟山名,即今黃山也。”

安慶市

安徽各縣市名字由來,快來看看你們家鄉的由來吧


安慶市:在安徽省西南部。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置安慶軍。慶元元年(1195年)置安慶府。1949年設安慶市。因安慶軍為名。

桐城市:在合肥市南。春秋時為桐國。唐置桐城縣。據《太乾寰宇記》:桐城縣“取桐鄉為名。”1996年設市。

宿松縣:在安徽省西南。隋開皇十八年(598年)設宿松縣。據《太平寰宇記》:宿松縣“本漢皖縣地,元始中為松茲縣,屬廬江。晉武平吳,以荊州有松茲縣,逐改為宿松縣。”一說“宿,舊也;謂系舊日的松茲。”

樅陽縣:在合肥市南,地處長江北岸。漢置樅陽縣。因古樅陽鎮為名。

太湖縣:在合肥市西南。南朝宋置太湖左縣。齊改太湖縣。據《太平寰宇記》:太湖縣在“龍山太湖水之側,因為縣名。”

懷寧縣:在合肥市南,長江北岸。晉置懷寧縣。據《資治通鑑》注:“蓋以懷寧蠻左名也”。另據《名勝志》:“晉安帝以永嘉荒亂之後立縣,以懷寧茲土也。”

嶽西縣:在合肥市西南。因縣在潛嶽之西,故名。

望江縣:在安徽省西南。隋開皇十八年(598年)置望江縣。因縣臨長江,故名。

潛山縣:在合肥市西南。元至治三年(1323年)置潛山縣。因潛山在縣西北,故名。

宿州市

安徽各縣市名字由來,快來看看你們家鄉的由來吧


宿州市:在安徽省北部。唐置宿州。據《史記》:“殤公秋立,封孫文子林父於宿。”據《元和郡縣誌》:宿州“取古宿國為名”。1979年設市。

宿縣(埇橋區):在安徽省北部。1912年設縣。因宿州得名。州因古國為名。

蕭縣:在合肥市北。春秋時為蕭國地。秦置蕭縣。以古蕭國為名。

泗縣:在安徽省東北部。北周設泗州。因灑水得名。1912年改泗縣。

碭山縣:在安徽省北端。秦置碭縣,隋置碭山縣。據《水經注》:“應劭曰,縣有碭山,山在東,出文石。秦立碭郡,蓋取山之名也。”

靈壁縣:在安徽省合肥市北。宋元祐元二年(938年)以零璧鎮置零壁縣。據《名勝志》:“以縣產磐石,珍之如壁,故名。”宋政和七年(1117年)改為靈壁縣。

滁州市

安徽各縣市名字由來,快來看看你們家鄉的由來吧


滁州市:在安徽省東部。隋開皇初置滁州。因滁水為名。1912年改縣,1989年設市。

明光市:在安徽省東北部。1932年置嘉山縣。以境內有嘉山,故名。1994年改設明光市,寓意吉祥。

來安縣:在安徽省東北。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年)改來安縣.據《太平寰宇記》:“來安水在縣東三里,源出馬岑山,東流至來安村為名。”

定遠縣:在合肥市東北。南朝梁置定遠縣。據《太平寰宇記》:“梁天監三年,土人祭豐據東城,自魏歸。武帝嘉之,改曰豐城,立為定遠郡,又改為廣安郡定遠縣。”縣之得名以此。

天長市:在安徽省東北緣。唐天寶七年(748年)置天長縣。據《太平寰宇記》:“唐玄宗開元中以誕辰為長秋節,逐改為天長縣。”《輿地紀勝》:“按《會稽志》雲,玄宗初以誕節為千秋節,後改天長地久節。”天長縣以天長節為名。1993年設市。

全椒縣:地處安徽省東部,滁州市南部。全椒縣古名椒邑,西漢始稱全椒,有“江淮背腹”、 “吳楚衝衢”之稱。

鳳陽縣:地處淮河中游南岸,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鄉。據《明一統志》記載,鳳陽因在鳳凰山之陽,故名。自洪武七年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今鳳陽縣境內為鳳陽府治和鳳陽、臨淮二縣地。1992年底,滁州市(地級)成立,鳳陽縣改屬安徽省滁州市。

宣城市

安徽各縣市名字由來,快來看看你們家鄉的由來吧


宣州市(宣州區):在合肥市東南。晉置宣城郡。隋置宣城縣,為宣州治。1987年改為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地區和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

廣德縣:在合肥市東南。東漢中平二年(185年)置廣德縣。據《舊唐書·地理志》:“至德二年九月,(綏安縣)改為廣德,以縣界廣德故城為名”。

寧國縣:在合肥市東南。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置寧國縣。取安寧定國之意。

郎溪縣:在合肥市東南。1914年置郎溪縣。據《桐川志》:“建平縣前有郎溪,以居民郎姓得名。其地為郎埠鎮。”“郎埠”,又作“郎步”。

涇縣:在合肥市東南。漢置涇縣。據《後漢書·明帝紀》:涇縣“有涇水,出蕪湖,因水立名。”

旌德縣:在合肥市東南。唐永泰中置旌德縣。據《元和郡縣誌》:旌德縣“本太平之地,以縣界闊遠,永泰初‘土賊’王方據險作叛,詔討平之,奏分太平置旌德縣”。據《太平寰宇記》:“冀其邑人從此被化,故以旌德為縣名。”

績溪縣:在合肥市東南。唐大曆元年(766年)置績溪縣。據《元和郡縣誌》:“此縣北有乳溪,與徽溪相去一里,並流離而複合,有如績焉,因以為名。”

池州市

安徽各縣市名字由來,快來看看你們家鄉的由來吧


貴池市(貴池區):在合肥市南,長江南岸,五代置貴池縣。貴池水在縣西而得名。1988年設市。2000年改為貴池區。

東至縣:在合肥市西南。地處長江南岸。1959年由東流、至德二縣合併,取二縣首字為名。

石臺縣:在合肥市南。梁大同二年置石棣縣。據《元和郡縣誌》:“石埭在縣西北一百三十里,有兩橫石壅江,有如埭焉,因為名”。據《太平寰宇記》:“因貴池原有兩小石埭堰溪水,遂以為名。”

青陽縣:在安徽省東南部。唐置青陽縣。據《元和郡縣誌》:“以在青山之陽為名”。

六安市

安徽各縣市名字由來,快來看看你們家鄉的由來吧


六安市:在安徽省西部,奉置六縣。西漢置六安國,東漢置六安縣。以古六國為名。六安之名始於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國,歷史悠久。因舜封陶於皋,故後世稱六安為皋城。1979年設市。

壽縣:在合肥市西北。戰國時為壽春邑,秦置壽春縣。晉武帝時以避鄭後諱改為壽陽縣。隋開皇九年(589年)置壽州。1912年改壽縣。一說據《新唐書》:“鄭、汴,陳、蔡、穎為壽星分”。因系壽星分野,故曰壽縣。一說到“長壽”意命名。

霍山縣:在合肥市西南。南朝梁置霍州,又置嶽安縣。隋改嶽安縣為霍山縣。按《安徽通志》:霍山在“霍山縣西北五里,縣以此名”。按,霍山“在縣西北”誤。據《讀史方輿紀要》:霍山在“縣南五里,本名天柱山,亦曰南嶽山,又名衡山。”

霍邱縣:在安徽省西部。南朝梁置霍邱戌。隋開皇十九年(599年)置霍邱縣。據《讀史方輿紀要》:“志雲:周成王時,霍叔遷於此,縣因以名。”

舒城縣:在合肥市西南。春秋時為群舒地,漢置龍舒縣。唐改舒城縣,據《舊唐書·地理志》:“取古龍舒縣為名。”

金寨縣:在合肥市西。1949年設金寨縣,以縣治金家寨為名。


阜陽市


安徽各縣市名字由來,快來看看你們家鄉的由來吧


阜陽市:在安徽省西北部。清置阜陽縣。1975年設市。小山為阜,縣在山南,故曰阜陽。

界首市:在安徽省西北部。1948年設界首市。1953年撤,並置界首縣。因西與河南省交界,而安徽省自此始,所以名界首。縣因界首集而得名。1989年設市。

臨泉縣:在安徽省西北。1935年設臨泉縣。以臨潁河支流泉河之上,故名。

潁上縣:在安徽省西北。隋大業二年(606年)設穎上縣。據《太平寰宇記》:“以地枕穎水上游為名。”

阜南縣:在安徽省西部。1950年由阜陽縣南部地區析置阜南縣,因在阜陽之南,故名。

太和縣:在安徽省西北。金章宗泰和年間改陳留縣為泰和縣,以年號命名。元改為太和縣。

亳州市


安徽各縣市名字由來,快來看看你們家鄉的由來吧

亳州市:在安徽省西北。後周置毫州。據《續通典》,“遙取古南毫之名以名州”。1912年改縣。據《後漢書》:“簿,湯所都”。杜豫曰:“蒙城西北有簿城,中有湯彖”。以古簿地而得名。“簿”與“亳”同音。1986年設市。

利辛縣:在安徽省西北部。1964年置利辛縣。因縣治在利辛集,故名。

渦陽縣:在安徽省北部。北魏置渦陽縣。據《水經注》:渦水“又東南逕渦陽城北”。可見渦陽在設縣之初即在渦水之南。應名渦陰,取名“渦陽”名實不符。

蒙城縣:在安徽省北部。唐天寶元年年)置蒙城縣。據《太平寰宇記》:“南蒙城、北蒙城並在縣北八十里,相去四十步,皆自後魏孝文太和七年為之”。唐因以名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