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記憶:牡丹江市起源於東清鐵路


牡丹江市是一座年輕的城市,至今歷史不足一百年。在1900年以前,她只是一片荒蕪的原野。在牡丹江邊零星分佈著朱家屯、樺樹林子等幾個小村落

1896年按照《中俄密約》的規定,牡丹江北到八達溝、南至乜河,東起鐵嶺河、西至黃花範圍內共6600垧土地,以每垧37俄洋的價格被劃為東清鐵路築路用地。 1897年8月28日,東清鐵路公司在東寧三岔口舉行了開工典禮。

開工典禮上隆重的鐵軌鋪設奠基儀式。

東清鐵路總督辦許景澄作為中方首席代表出席了開工典禮。

1900年許景澄因為上書反對義和團,全力維護東清鐵路利益,被慈禧下令斬殺於北京。後來為紀念許景澄,在哈爾濱修建了許公碑,命名許公路並創辦了許公紀念實業中學。

東清鐵路又名東省鐵路,民國後改稱為中東鐵路或中東路。由清政府和沙俄政府聯合修築經營。1900年1月27日,俄方在鐵嶺河開始修建乜河車站、跨江鐵路橋、士兵營房和哨卡。在鐵路橋邊增設炮臺,並建設了士兵村和東正教堂。

由於全國爆發義和團運動,東清鐵路海參崴至哈爾濱段一度停工。至1900年12月才恢復施工。 圖為修建東清鐵路的苦力。

1901年3月3日,東清鐵路東段貫通。當時的牡丹江車站尚未建成,僅作為乘降所和貨運站使用。隨後的兩年裡,在站南逐漸形成牡丹江的第一條街道-興隆街,也就是今天的牡丹街。

1903年7月14日,東清鐵路全線通車,牡丹江火車站正式建成售票。車站建制為五等小站。當時的綏芬河車站和橫道河子為二等站,穆稜站為三等站。

1903年,俄方還從愛河車站專門鋪設一條鐵路線,終點是鐵嶺河南山,稱為避暑小站。該站沒有車站設施,僅供俄方的鐵路職工夏季休閒避暑專用。 圖為鐵嶺河南山山腰上修建的觀景水榭。遠處即為牡丹江上的第一座鐵路橋。

俯瞰牡丹江車站。從太平路向南望去,牡丹江車站橫跨於今天的太平路,文化廣場的南側。

牡丹江站站臺和水塔。1903年與車站一起建成的水塔,位置在紀念塔的商業大廈北門對面。專門供應鐵路蒸汽機的用水。水源地就設置在今天的太平路南市街口泡子沿。兩點之間運水的道路就形成了今天的水道街。

牡丹江車站站臺上候車的旅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