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來最大蝗災肆虐非洲,究竟是什麼招來了“滅頂之災”?

2020年伊始,當我們因為新冠病毒疫情對蝙蝠而談之色變時,大洋彼岸的非洲遭受了蝗蟲入侵,大量的蝗蟲漫天飛舞,正以遮天蔽日的氣勢給非洲帶來“滅頂之災”。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判斷,本次

非洲蝗災的波及區域已經達到265477公頃,規模已經是25年一遇

受此影響,1200萬非洲人的口糧受到威脅,在部分地區已經是二戰後最大的一次。

25年來最大蝗災肆虐非洲,究竟是什麼招來了“滅頂之災”?

肯尼亞當地的蔽日蝗群

讓我們回顧一下這場蝗災的發展歷程。

起初,蝗災只出現在厄立特里亞和蘇丹平原區域,不到10天時間,蝗蟲隊伍便一分為二,一支跨過紅海,另一支則向埃及移動,並在2月9號到達了坦桑尼亞和烏干達。時至今日,在非洲之角、印巴邊境與伊朗南部,以及紅海兩側持續滌盪,至少已形成了3場蝗災,其中尤以非洲之角的蝗災最為嚴重。

盤踞在非洲之角的蝗群破壞力極大,一平方公里的蝗群一天就能吃掉約3.5萬人的口糧,該地區1190萬人的糧食供應受到蝗災的直接威脅。

更可怕的是,蝗蟲進入了孵化期,據FAO判斷,蝗災可能會延續到今年6月,規模會擴大到當下的500倍,最遠可波及到南亞地區的印巴邊界,形勢不容樂觀。

25年來最大蝗災肆虐非洲,究竟是什麼招來了“滅頂之災”?

被包圍的肯尼亞農夫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如此大規模的蝗災呢?

1)群來群往的沙漠蝗

要找到蝗災的原因,首先要了解蝗蟲,從蝗蟲的生活習性方面分析。

實際上,蝗蟲是一種特殊的蚱蜢,它們以群居性而聞名。已知的 7000 種蚱蜢品種中,大約有 20 種轉變為所謂的群居表型,這些群居形態的蝗蟲種群之一便是這次肆虐非洲的沙漠蝗。

但是為什麼絕大多數的蚱蜢保持著 “獨居” 的狀態,而沙漠蝗蟲會群體行動呢?

25年來最大蝗災肆虐非洲,究竟是什麼招來了“滅頂之災”?

沙漠蝗蟲只在潮溼的土壤裡產卵,以防止它們變幹。當暴雨來臨時,沙漠被淹,蝗蟲就抓住這一聚會瘋狂地繁殖,每平方米土壤中大約有 1000 個卵。這些蝗蟲卵孵化時,它們吃掉大量的植物,直到土地徹底荒涼。一旦食物開始稀缺,沙漠蝗蟲就會群居,然後為了尋找更多的食物而遷徙。

2)全球氣候劇烈變化的副產品

在全球變暖的情況下,蝗蟲可能會成為贏家。它們需要大量的植被來為蝗群提供燃料,這就需要雨水。過去幾年的強熱帶氣旋季節可能是未來的常態。更溫暖的海洋會產生更多的氣旋,而更多的氣旋,尤其是連續的氣旋,為蝗蟲繁殖提供了溼潤的土壤,蝗蟲也會越來越多

“氣候變化”被認為是去年以來山林大火等各類天災的元兇,此次蝗災也不例外。

蝗災向來發生在乾旱地帶,千百年來,非洲之角地區一直深受其害,近來頻繁出現的極端氣候更是加劇了這個問題。

25年來最大蝗災肆虐非洲,究竟是什麼招來了“滅頂之災”?

3)其它原因

① 難以發現

沙漠蝗蟲數量激增出現在阿曼的偏遠沙漠,遠離人類,也導致人類不太可能會看到日益嚴重的威脅。Cressman 說,“沒有人知道發生了什麼,因為這是地球上最偏遠的地方之一,那裡沒有道路,沒有基礎設施,沒有 Facebook,什麼都沒有,有的只是高聳的沙丘。”

,糧農組織通過網絡和衛星數據來預測蝗災,但是監測網絡沒有監測到這次災情。

② 天敵缺位

諷刺的是,查看蝗蟲的天敵名單,蝙蝠赫然在列。蝗蟲曾被認證為“世界上最大的生物群落”,蝙蝠則被認為是“地球上個體最多的哺乳動物”,二者可謂是棋逢對手。不過顯然,人類活動對生態的破壞,在蝗災面前難辭其咎。

③ 戰亂

此次蝗災的發源地,非洲之角地區的政治局勢也是災害難以控制的重要原因。聯合國方面擔憂,受蝗災影響的索馬里部分地區處於極端組織“青年黨”控制或威脅之下,地面和空中噴灑行動面臨阻礙。

此外,蝗蟲從東非前往南亞的跳板,阿拉伯半島的也門等地也是戰亂頻發,這也是導致蝗蟲一路暢通無阻的重要原因。

25年來最大蝗災肆虐非洲,究竟是什麼招來了“滅頂之災”?

蝗災還會繼續加重嗎?有可能進入我國嗎?

蝗群從非洲之角持續向東侵襲,並已在印巴兩國造成一定災難,不禁令人擔心,是否會繼續向東蔓延,甚至侵入我國?

已有專家表示,很大部分的沙漠蝗成蟲已在巴基斯坦等國開始降落產卵,預計在此後一段時間迎來蝗蟲的爆發期。不過,此後的蝗蟲遷飛能力將顯著下降,受限於我國與巴、印接壤地區的地形,蝗蟲也很難越過高海拔的寒冷地區。

25年來最大蝗災肆虐非洲,究竟是什麼招來了“滅頂之災”?

中國的滅蝗經驗或許有用

毋庸置疑,技術的進步給了我們更多迎戰蝗災的手段,中國的滅蝗成就便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1986年,中國從美國引進了蝗蟲微孢子這種真核病原微生物不僅可以直接致死,還能極大地削減蝗蟲的繁殖力,由此產生的亞致死作用限制了蝗蟲的數量和集群能力。與之類似的蝗蟲病毒、病原線蟲,以及通過轉基因技術產生的毒性更強的真菌,亦可以起到類似的效果。

在大量使用化學農藥之後,肆虐中原的蝗災終於在60年代消解。

雖然主流蝗災已在中國的中原地區絕跡,但在西部的新疆、甘肅和內蒙等地區,日益先進的滅蟲手段並沒有讓蝗蟲們滅絕。

我們或許不得不承認,蝗蟲正是檢驗這一地區生態穩定的最好標準。

25年來最大蝗災肆虐非洲,究竟是什麼招來了“滅頂之災”?

那麼,肆虐非洲的蝗災,也能借鑑中國經驗進行“農藥滅蟲”嗎?

其實,就此次蝗災而言,噴灑農藥的方式固然有效,然而農藥需採用飛機噴灑才能大範圍滅蟲,非洲國家是否有這種技術和經濟力量仍然是個疑問。

所以長遠來看,利用食物鏈來控制蝗蟲的種群數量不失為一個有效措施,上文我們提到,蝙蝠是蝗蟲的重量級天敵,此外,還有一些其它的物種,如蛙類、鳥類、蜥蜴、蜘蛛、螳螂等,適當的引進此類物種,或許是一個長久之計。

25年來最大蝗災肆虐非洲,究竟是什麼招來了“滅頂之災”?

飛機噴灑農藥

此外,保護環境,給全球變暖減速才是治理蝗蟲的根本之路。

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可以說是越來越明顯了,除了這次的蝗災,還有南極冰川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由於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溫室氣體,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即溫室效應。全球變暖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僅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還威脅人類的生存。

總之,解決非洲地區的蝗災問題必然是一場“持久戰”。

25年來最大蝗災肆虐非洲,究竟是什麼招來了“滅頂之災”?

無家可歸的北極熊

災難走向何方?答案在我們手中

2020年,經歷了一個充滿波折的開場:加拿大罕見暴風雪、澳大利亞山火和沙塵暴、中國疫情、非洲蝗災等,每一場災難都牽動人心。

有人說大自然對人類下手了,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和索取,終究是要付出代價,難道這些還不足以引起人類的重視嗎?

希望人類經歷的這些磨難可以給那些一意孤行、無視生態的地球破壞者一個警告。

這些災難結果如何?答案在我們手中。

關注我們,關注最新災情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