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目!女孩村支部蹭網學習,父親蹲牆角:孩子,你並不是一無所有

最近,被一張照片感動了。


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個小女孩在昏暗的燈光下低著頭,聚精會神地看書。在不遠處的牆角下,一箇中年的男子蹲著,那是她的父親。


家裡沒有網絡,為了上網課,女孩每天晚飯後都會來村支部這裡蹭網。

淚目!女孩村支部蹭網學習,父親蹲牆角:孩子,你並不是一無所有


女孩的家其實離這兒不遠,只有100多米的距離。原本自己來也可以,可是父親一定要跟著。父親來了後就往牆角一蹲,安靜地等待。


每天晚上2個多小時,一連好幾個晚上。


父親知道自己在學業上幫不了孩子什麼,那就在這裡陪著,讓孩子多一份心安,多一點安全感吧。


可憐天下父母心,不少網友看了,紛紛為這細膩的父愛點贊:


淚目!女孩村支部蹭網學習,父親蹲牆角:孩子,你並不是一無所有


其中有這樣的一條留言,讓我印象深刻:


淚目!女孩村支部蹭網學習,父親蹲牆角:孩子,你並不是一無所有


是的,女孩的家庭或許不富裕,父親也無法給予她物質上的富養。可是正如這個網友說得那樣“物質上的幸福有時是無法給予人足夠的觸動”,富養不如用愛的供養。


因為在愛中,孩子不僅可以得到精神慰藉,還可以收穫滿滿的安全感。而安全感,更是一種讓孩子可以從容面對成長過程中的困難,並且將其轉化為成長機會的能力。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安全感是決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個安全感充足的孩子,會有足夠的心力去面對未來生活中的種種不確性,才敢於打破束縛和枷鎖,有勇氣去追尋夢想。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終其一生走不出自卑的泥淖


近日,姜思達因為在直播時又哭又笑上熱搜了。

淚目!女孩村支部蹭網學習,父親蹲牆角:孩子,你並不是一無所有


他一邊哭訴著“我沒有做錯任何事吧”,一邊痛苦地撓著頭髮。相比較前些日子懟天懟地懟網友不好惹的模樣,不少網友都感到好奇:這樣一個鋒芒畢露的人,怎麼會在鏡頭前痛哭涕流呢?


其實,在早年的一個訪談中,姜思達曾坦言:自己是一個相當沒有安全感的人,他對誰都不信任,哪怕是最愛的人。


淚目!女孩村支部蹭網學習,父親蹲牆角:孩子,你並不是一無所有


他的童年過得並不愉快,父親的火爆脾氣,讓他心生恐懼。


說這話時他已經長大成人了,可是他依然會不自覺地彎著腰、僂著背,用毛毯把自己團團地裹住,彷彿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在一個沒有安全感的環境下長大的他,不僅對別人是否值得信賴沒有信心,而且對自己是否值得愛也沒有信心。


因為他不曾感知到這個世界的善意,所以會不自覺地把自己排斥在世界之外。


他的鋒芒,不過只是他不堪一擊的偽裝。


莫里斯·桑達克說:“不要輕視童年時代的恐懼與不安,它們將伴隨人的一生。”


內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他們一生都會敏感自卑,明明有能力活得很好,可是偏偏會陷入患得患失、懷疑焦慮的壞情緒裡,不知不覺地毀了自己。


安全感,是孩子行走人世間的底氣


電影《怦然心動》中,女孩朱莉心愛的梧桐樹要被砍掉了。


為了阻止工人砍樹,朱莉坐在樹上不肯下來,引來了整個鎮子的圍觀。


朱莉的爸爸得知消息後,馬上跑了過來。他並沒有命令孩子下來,而是爬了上去,溫柔地勸說:“萬里河山也不及我女兒的安全重要。”


沒有責怪,沒有憤怒,只有擔心和愛,爸爸的話瞬間讓朱莉安心下來,也讓朱莉知道,其實自己也是被珍視的。


淚目!女孩村支部蹭網學習,父親蹲牆角:孩子,你並不是一無所有


在爸爸的愛和理解下,朱莉慢慢地變得堅強起來,遇到喜歡的男孩,她會主動靠近;喜歡養雞,不顧別人的看法,在院子裡養雞;她甚至在聽到別人對自己傲慢諷刺時,也可以淡然處之。


只是一個10多歲的孩子,可是卻可以表現得如此不卑不亢、自尊自愛。這一切,都源於她從父母處得到了極大的安全感,從而變得自信且淡定。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孩子有安全感,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與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際關係。


足夠的愛,可以打好孩子的人格地基,而安全感充足,則可以讓孩子有能力去面對長大後的風雨。


淚目!女孩村支部蹭網學習,父親蹲牆角:孩子,你並不是一無所有

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是為人父母的終極使命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在研究兒童人格發展時指出:“安全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孩子幼年時期建立的。”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也說過:“人都是家庭裡塑造出來的。”


對於孩子而言,他們安全感最重要的來源就是父母。孩子的安全感,是需要父母一點一滴的構築。


淚目!女孩村支部蹭網學習,父親蹲牆角:孩子,你並不是一無所有


1. 接納孩子的情緒


美國前第一夫人米歇爾曾經分享過自己的一個故事。


在她讀書時,她會和母親抱怨學校的老師。母親當下沒有責怪她,只是平靜地聽著,偶爾插一句“噢,天哪”和“噢,真的嗎”作為回應。


等米歇爾情緒發洩完了,平靜下來後,母親才會嚴肅地告訴她:“你有權不喜歡老師,但是你要掌握老師腦中的知識。”


母親並沒有縱容或者忽略女兒的抱怨,反而認真地對待她的沮喪。正是母親的態度,給了米歇爾濃濃的安全感,讓她知道無論自己有什麼話,都可以和媽媽訴說;無論自己怎麼做,媽媽都在身後。


親子間的關係密切了,情緒疏通的管道也就順暢了。


著名心理學家羅傑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心理學家蘭海也說:“家給予的安全感,是貫穿一生最大的能量。”


一個孩子如果可以從父母那裡得到安全感,就會將它存儲起來,直到內心的安全感日益增長了,成長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2. 學著信任你的孩子


《奇葩說》舞臺上散發著智慧光芒的詹青雲,就是在信任灌溉下長大的孩子。


詹青雲從小學到高中都是學渣,她經歷了6次轉學,每次轉學的成績都是墊底。有老師直接建議她的媽媽“趁早送去技校吧”。


詹青雲的父母聽了,安慰她說:“彆著急,媽媽能掐會算。媽媽算過了,你到了四年級,就會變成‘好學生’了。”


四年級過了,詹青雲的成績依然墊底。只是媽媽依然篤定,說:“你變成‘好學生’的時間就在初二。”


終於,在媽媽的無條件信任中,詹青雲真的從學渣逆襲成了學霸,還考入哈佛,從此開啟了自己開掛般的人生。


其實,這何嘗不是孩子和父母間相互的信任,才成全了彼此呢!


心理學上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也叫期望效應,它告訴我們:只要發自內心相信孩子認同孩子,孩子就會接收到這份期望正向反饋,努力並且真的做到更好。


對孩子來說,父母給孩子足夠多的愛,會讓他很有安全感。而信任,會給這份安全感錦上添花,讓孩子活成一個自信的人。


3. 父母恩愛,孩子更有安全感


作家葉兆言的女兒曾這樣評價父親:“他對我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愛我的母親。”


她永遠都忘不了有一次自己和媽媽大吵了一頓後,媽媽被氣得奪門而出。


父親知道後,衣服都沒來得及換,拿著鑰匙著急地追了出去。


葉子說,父親那火急火燎的鎖門聲,和下樓時匆忙的腳步聲,就那樣定格在了她的腦中,一輩子都忘不了。


不由想起知乎的一個提問:那些父母經常秀恩愛的孩子,最後怎麼養的?


一個高讚的回答是:我表面委屈,心裡卻很甜蜜。


看似在吐槽,可是內心的滿足與自豪卻不言而喻。


教育家杜威曾說:“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性格。在每個人的生命成長中,沒有比家長更重要的老師。最好的家教就是夫妻恩愛。”


父母相親相愛,家庭氛圍和諧,不但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而且還能讓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中感受到愛、學會愛,並將這種愛傳承下去。


作家埃德加·布萊索曾說:“假如孩子從小就把自己當做一個‘貧民’,他一生就都是個‘貧民’。”


這裡的“貧窮”,並非指物質上的不足,更多的是指內心愛和安全感的匱乏。


這樣的孩子會掙扎在恐懼當中,耗費巨大的能量去尋求安全感。


而擁有充足安全感的孩子,哪怕在風浪中,也可以把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哪怕在黑暗中,也可以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真正的富養,就是讓孩子充滿安全感。雖然它看不見摸不著,卻比物質上的滿足更加重要。


因為它是溫暖孩子一生的定海神針,是孩子一生好運氣的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