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墨菲定律》:教会你如何在失意中自拔(深度人生哲学)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这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三大《墨菲定律》:教会你如何在失意中自拔(深度人生哲学)

俄罗斯著名诗人,现实主义文学家:普希金

很多人埋怨生活的不公,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受到公平或不公平的对待。对人,对事,皆是如此。其实公平与不公平没有绝对的界限。只要我们勇敢一点,接受现实,是完全可以跨过界限,抵达公平的境地。

也有很多人会在生活中失意,其实就是缺乏一点外界的激励,墨菲定律说:“人如果没有外界的激励便会失去其灵魂的重量,外在表现为对身份的焦虑,产生强烈的不确定感以及欲壑难平的煎熬。”

人相当于一个容器,自古以来人就深知这一点,因而开始对这个世界加以改造,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说了这么多,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正题,和我一起学会墨菲定律中的三大定律,教会我们在人生失意与迷茫中自拔,重新振作。

三大《墨菲定律》:教会你如何在失意中自拔(深度人生哲学)

墨菲定律


三大《墨菲定律》:教会你如何在失意中自拔(深度人生哲学)

马太效应:多的越多,少的越少

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即两极分化现象。这个名词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01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用,反映贫者越贫,富者越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其实根据马太效应,我们的收益是具有倍增效应的,你的收益越高就越有机会获得更高的收益。

三大《墨菲定律》:教会你如何在失意中自拔(深度人生哲学)

马太效应思维导图


说白了就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一个人只要努力让自己变强,就会在变强的过程中受到鼓舞,从而越来越强。从消极的方面来讲,这社会上大多数人并不具有变强的毅力,马太效应就会成为逃避现实拒绝努力的借口。态度积极主动执着,那么你就获得了精神或物质的财富,获得财富后你的态度更加强化你的积极主动,如此循环,你才能把马太效应的正效果发挥到极致。

02

乔.史派勒曾写过这样一本书叫《动手来种钱》。他在书中提到一个只剩一美分的人,这个人开始用仅有的一美分进行投资。他先将钱兑换成铜币,然后在心里告诉自己每次花掉的钱都要以十倍或更多倍的数量,使它们再回到自己手上。这个人就依靠这种方法获得了更多的财富,最终成了一个富翁。所以让金钱流动起来,它就是你的摇钱树。

但是生活中,假如把这个只剩一美分的人比作自己,你会怎么做?是利用这一美分投资继续生钱?还是将其花掉,剩下的任命运宰割?

在古代的巴比伦城里有位名叫亚凯得的犹太人。因为金钱太多闻名遐迩。而使他如此出名的另一个原因却是他慷慨好事,对慈善捐款毫不吝啬。他对家人宽大为怀,自己用钱也很大度,但是他每年的收入仍大大超出支出。

他童年时代的一些老朋友经常来看他。他们会说:“亚凯得,你比我们幸运多了,我们大家勉强糊口,你却已成为巴比伦的第一富翁。”

“我们幼年时代都是平等的,我们都是向同一老师求学习,玩相同的游戏,那时无论在读书还是游戏上,你都和我们一样,毫无出众之处,但为何现在你成了亿万富翁,我们却不得不终日为家人的温饱而四处奔走。”

“为什么多变的命运之神,偏偏让你享尽一切荣华富贵却不给我们丝毫的福气呢?”

亚凯得回答说:“童年以后,你们之所以没有得到优渥的生活,是因为要么你们没有学到发财方法,要么没有实行发财方法,你们忘记了:财富好像一棵大树,他是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发育而成的,而金钱就是种子,你越勤奋培育,它就长得越快。”

马太效应告诉我们:钱是可以生钱的,懂得了马太效应,大胆的使用你的金钱去投资,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富有的人。不难发现马太效应其实很简单,我们只要领悟了它,对于我们获得更高的收益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到远一些,看到马太效应的增值效果,让眼前的收益不断增值。让马太效应的正效果发挥到极致。

三大《墨菲定律》:教会你如何在失意中自拔(深度人生哲学)

让马太效应的正效果发挥到极致


三大《墨菲定律》:教会你如何在失意中自拔(深度人生哲学)

比伦定律:经历的错误越多,人越能进步。

“若是你在一年中不曾有过失败的记载,你就未曾勇于尝试各种应该把握的机会。”这就是“比伦定律”。他由美国考皮尔公司前总裁F.比伦提出。万象世界成败相依,比伦定律辩证的认知“失败”,把失败看做是成功的前奏,失败也是一种机会。怎样对待“失败”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回避不了的问题。

日本企业家本田先生说:“很多人都想成功,可是我认为,只有经过反复的失败和反思,才会达到成功。实际上,成功只代表你的努力的1%,它只能是另外99%被称为失败的东西的结晶。”

纵观历史,那些取得非凡成就的人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们能正确对待失败,从失败中获得教诲,从而踢开失败这块绊脚石踏上成功的大道。

01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他自学成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罕有的热情和精力,从千万次的失败中站了起来,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成为美国发明家、企业家。一生的发明不计其数,一生失败的实验更是不计其数。他曾为一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然而他并不沮丧,而是说:“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方法是行不通的。”这就是爱迪生对待失败的态度,他一次次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取得一项项发明成果。

中国有句俗话,

“失败是成功之母。”太过一帆风顺,从不犯错的人很难相信他会取得多么了不起的成绩。

三大《墨菲定律》:教会你如何在失意中自拔(深度人生哲学)

爱迪生:美国著名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

02

华罗庚中学毕业后,因家庭条件紧迫不得不退学。跟着父亲回家干活,但是他用顽强的毅力一边干活儿,一边继续读书自学。但有时命运就是不公,后来他身染伤寒,病势垂危。他在病床上躺了半年,痊愈后,他的左腿严重关节变形,留下了终身的残疾。

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古代双腿残疾的孙膑。他说“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每天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清华大学聘请他当了助理。在清华园,华罗庚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他25岁时,已是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了。

生活考验我们的时候,往往自尊的人,能够运用“比伦定律”,征服挫折和失败,在挫折与失败中获得成功。而丧失自尊的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自暴自弃。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不行,从而放弃了努力奋斗

三大《墨菲定律》:教会你如何在失意中自拔(深度人生哲学)

华罗庚图片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认为:“无论是谁,做什么工作,都是在尝试错误中学会的。经历的错误越多,人越能进步,这是因为他能从中学到许多经验。”

无论是商场巨人李嘉诚还是伟人毛泽东,都是经历过很多的失败和挫折。不要害怕失败而犹豫不决,也不要害怕犯错而缩手缩脚,因为失败也是一个机会,更是一个比在成功中学到更多东西的机会。

“比伦定律”告诉我们:失败固然让人痛苦,但同时让人增长经验和教训。生活中要学会认知“失败”,把失败看做是成功的前奏,失败也是一种机会。

三大《墨菲定律》:教会你如何在失意中自拔(深度人生哲学)


三大《墨菲定律》:教会你如何在失意中自拔(深度人生哲学)

踢猫效应:坏情绪都是发泄给比自己弱的人

一个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随着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地位高的传向地位低的,由强者传向弱者,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便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其实在现实中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也涉及了做人的“风度”问题。

古人云:克己、复礼。克己,就是遇事从容,能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复礼,就是与人为善,给周边疲倦的心灵以慰藉与鼓励。

01

有位高僧在外出云游前,把自己心爱的兰花交由弟子保管,嘱咐他悉心照料。谁知一天晚上,弟子忘了将兰花搬回室内,恰巧风雨大作,原本开的正艳的兰花被打的七零八落。弟子忐忑不安等待师傅的责骂。僧人云游回来,得知缘由后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我不是为了生气才种兰花的。”弟子从中得到启发,幡然悟道。

三大《墨菲定律》:教会你如何在失意中自拔(深度人生哲学)


在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时时保持豁达的姿态,很具挑战性。

莫要把踢猫效应传染给身边每一个人。在压力前保持风度,意味着对自己心理弱点的克服,也意味着人格魅力的提升。

02

电视上曾演过一段很温馨的短剧:

一位家庭主妇在她的房门上挂了这么一块木牌“进门前请脱去烦恼;回家时带快乐回来。”他的家中男主人和颜悦色,孩子大方有礼,温馨的气氛满满的充盈了整个空间。询问那块木牌,女主人笑笑解释说:“有一次我在电梯镜子里看到自己那张充满疲惫的脸,一副紧锁的眉头,忧愁的眼睛,把我自己都吓了一大跳,于是我开始想:我的孩子和丈夫看到这幅愁眉苦脸时会有什么感觉?假如我面对的也是这幅面孔又会有什么反应?

接着我想到孩子在餐桌上的沉默,丈夫的冷淡,这些我原本以为是他们不对的事情,真正的起因竟是我。当晚我便和丈夫长谈,第二天就写了这块木牌钉在门上提醒自己,结果被提醒的不只是我自己,而是一家人。

这部短片深深的打动了我,打动了无数个家庭。主妇不经意间的一句平白朴实的话,让原本死气沉沉的家庭焕发了生机。如果我们稍稍用心把这种豁达和体贴用于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踢猫效应”,这条恶劣的传递链就能被截断了。

三大《墨菲定律》:教会你如何在失意中自拔(深度人生哲学)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误,犯错误之后如果有人及时的对我们提出批评,这是我们的福气。如果没人能及时提出来,我们也许犯错后而不自知,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毁掉自己的一切。有人对我们提出批评,不管正确与否,至少会让我们注意在今后的生活里少犯或不犯类似的错误。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历史上的楚庄王初登基时,日夜在宫中饮酒取乐,不理朝政。后来臣下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鸟故事启发他,并以此劝谏,终于使他决心改正错误,认真处理朝政,立志图强,楚国终于强大起来,楚庄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三大《墨菲定律》:教会你如何在失意中自拔(深度人生哲学)

“批评”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励自己前进,遭遇批评时我们要虚心接受。因心情不好而发泄怒气,从而产生“踢猫效应”只会让我们丢掉风度,激发更大的矛盾。

三大《墨菲定律》:教会你如何在失意中自拔(深度人生哲学)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会这三大定律,让你甩掉失意,重新获得自信。

即使是一件令人伤心的事,我们也能从中获取到好的一面。比如:曾经有一个很漂亮的女孩,你们彼此相爱,突然有一天,你的事业遭受巨大挫折,变成了一个穷光蛋。你深爱的女孩于此刻负心,离你而去。她认为你没有能力养活她。所以不能与你进行下去。

不管你怎样苦苦哀求,她依旧摔门而去。这时,你可能会感到整个天空变得黑暗。你恨透了这个世界,你会认为整个人生已失去了意义,你仿佛跌入了一个深渊。

其实,你应该觉得庆幸,因为背叛意味着清醒。很明显,在你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她离你而去,证明她喜欢的不是你,而是你的钱。与这种人相处一辈子那是非常可怕的,上天考验了你,虽然给了你一击,但是同时也挽救了你婚姻。你失去的只是一个女人,拥有的依旧是自己的人生。这个时候你应该更加的发愤图强,立志东山再起,向看不起你的人证明:我是不会被打倒的。

三大《墨菲定律》:教会你如何在失意中自拔(深度人生哲学)


事实证明:凡是打不死你的,都将成为你奔向成功的垫脚石,人生的每一个苦难,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富裕的不是你的荷包,而是你无形的心理资产。

有一部电影叫《像小强一样活着》,里面有句很经典的台词“我是打不死的小强”。面对生活带给我们的考验,我们要学会“小强”那种“坚强的毅力,遇到挫折不退缩、勇往直前、积极向上”的精神。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生活是时时刻刻给予人考验的。困难面前不被打倒,才能比别人跑的更快。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论述的三点道理:

一、学会“马太效应”,将其正效果发挥到极致,只要你努力你就会变强,只要你变强你就会越来越好。

二、接受“比伦定律”,学会接纳自己的错误,允许别人的批评。批评是对你的一种激励,而不是讽刺。从批评中吸取教训。你会更加进步。

三、甩掉“踢猫效应”,将生活中这种踢猫效应永远甩掉,它只会让我们越来越消极。我们要像故事中那个主妇学习。心情低落时,看看镜子中的自己。想一下当别人面对你这种面孔时会是一种什么感受?要把积极的生活态度发挥到最大能量,才会产生“马太效应”。

世上没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不去怨,不去恨,淡然一切,往事如烟。有多少残酷,你就该有多少坚强;有多少努力,你就会有多少光芒。

三大《墨菲定律》:教会你如何在失意中自拔(深度人生哲学)

幸运属于每一个努力的人


我是于乐,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对生活充满正能量的80后;一个爱生活,爱写作,喜欢用文字诠释人生价值的人。

我的人生座右铭:饭可一日不吃,文章不可一日不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