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庫車秧歌一枝花”含義和原因,兼論維吾爾族如何形成?

閒話庫車秧歌子


"吐魯番葡萄、哈密瓜,庫車秧歌一枝花。"這是流傳在新疆民間的一句諺語,而且在《新疆圖志》上也有看到過如此的記載,因此,一般人的想象:,既然庫車的秧歌可以與吐魯番葡萄和哈密瓜齊名,則秧歌之美一定是甲於全疆的了。尤其一般所謂"口裡人"到新疆去了的,更想要先睹為快。

探究“庫車秧歌一枝花”含義和原因,兼論維吾爾族如何形成?

本來,維語稱婦女並不稱"秧歌",他們原稱姑娘為"柯孜"、夫人為"哈乃木"、年青的太太稱為"巧看"、年長的老太太稱為"呼同"、寡婦則稱為"託日呼同"。可是現在的南疆各地,不論是維族人或漢族人,都稱為維族女人為"秧歌子",或是"洋岡子",這已經無形中變成了所有老少女人的總稱,因為它可以隨時隨地而靈活運用呢!

考"秧歌子"名詞的產生還是遠在10年以前的事。當時楊增新以閉關自守的治邊政策統治著新疆,再外無強力、內無變亂的情況下,新疆自然形成一座世外桃源,而當時的南疆更是世外桃源的精華了。

探究“庫車秧歌一枝花”含義和原因,兼論維吾爾族如何形成?

因此,當地治理縣政的縣太爺們,除了堅持完糧食提成及考核巴扎的稅收以外,實在沒有重要的公事可做。如果是每當挑紅柳綠,塞上春色撩人的春季裡,就大開盛宴,並且招請維族藝娘奏樂“偎郎”以點綴風景。在現在說起來,這種行為似乎有失政體,但當時的南疆卻正是一樁極其普遍的事情。

探究“庫車秧歌一枝花”含義和原因,兼論維吾爾族如何形成?

"庫車秧歌一枝花"的解釋有兩種:一種是庫車的秧歌比別處美,這是一種比較有文學意味的抽象說法;另外一種解釋是說:庫車的秧歌子喜歡戴花,讓緋紅柴黃的色彩點綴在玲瓏的發帽裡,襯托著烏黑的雲鬢,格外美麗,像這樣的解釋似乎比較近人情。

筆者到庫車以後,確實看到有很多美貌的婦女,雖然不是春天,沒有鮮花插戴,可是在她們的小巧發帽上,卻仍然點綴著各式各樣的假花,這足以證明上面兩種說法都有道理。

探究“庫車秧歌一枝花”含義和原因,兼論維吾爾族如何形成?

維族姑娘的美貌,曾經是研究新疆民族來源歷史學家所討論的問題,今天的維吾爾族,並是一種純粹血統民族的後裔。維吾爾族先民的主體是隋唐時期的回紇人,活動在蒙古高原,曾經有烏護、烏紇、袁紇、韋紇、回紇等多種漢譯名稱。五代以後回紇人來到西域,稱雄一時,到了成吉思汗的武功遠播西域以西(的時候),又帶來了大批的蒙古人;元代的末葉,從中亞又來了許多回教徒,所以今天新疆的維吾爾族,差不多是多種民族的混血種,而淘汰了各民族的缺點而留下其優點的;同時,中亞東遷的民族更帶來了高加索婦女優秀的血統,這是維族婦女秀美的基本原則。

探究“庫車秧歌一枝花”含義和原因,兼論維吾爾族如何形成?

香妃像

近代審美的觀念是身體的健康與亭亭的風度,以及明眸皓齒與身體各部門的豐滿。維吾爾是習慣食肉的民族,加上新疆地處高原,環境的影響,具備身體健康的條件。因南疆果園遍地,維族同胞的生活簡易,社會單純,文化比較閉塞,可以不必過度的勞心,心神因此舒暢康泰。而婦女們更從不運用過多的勞力,又沒有中國禮教束胸纏足的惡習。

探究“庫車秧歌一枝花”含義和原因,兼論維吾爾族如何形成?

“偎郎”(維吾爾語音譯。維吾爾族於喜慶、節日時女子或男子雙雙對舞之稱)這樣的戲劇,更像柔軟體操一樣的,使她們在春夏季節的果園中,承受著陽光與新鮮空氣的惠賜,促使著身體各部位平均的發展,以致培養出他們亭亭的風度。

據《新疆圖志》的記載,庫車果園較南疆各地豐美,春夏之際,婦女們大都在翠陰紅花之中相聚跳舞。更因為龜茲古樂的遺風,絲綢管絃之樂,自古聞名,而秧歌的舞姿又與別處不同,基於此數種原因,庫車的秧歌於是渲染了"一枝花"的美譽。

原發表於1948年《天山月刊》

本文由“瀚海淘沙”獨家整理併發布

關注我,有更多精彩!有何想法,不妨一起交流。


往期精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