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上井岡山,勇赴鴻門宴,折服袁文才

三灣改編時,毛主席結合一路上率秋收起義餘部顛沛流離的經歷,第一次提出今後的武裝鬥爭必須和革命根據地相結合的思想。他對部下形象地說:

“根據地就好比人的屁股。人要沒有屁股,那就坐不下來,一直站著哪能吃得消呢?”

毛主席上井岡山,勇赴鴻門宴,折服袁文才

在主持改編工作的同時,毛主席也想方設法和寧岡縣委及袁文才武裝取得聯繫。經過動員,三灣村有個叫李德勝的雜貨店老闆表示:願意幫助給袁文才捎信。

毛主席當時並不知道,袁文才此前聽到來路不明的部隊往井岡方向來的消息後,誤以為蔣軍又來清剿,便將自己掌握的人馬及60餘支槍收攏到井岡山山腰的茅坪固守,同時派出幾路探子,前往三灣村摸這支部隊的底細。

袁文才接到毛主席的親筆信後,尚自猶豫不決,直到派去的探子回來,詳細描述了在三灣村看到的一切,他才相信來的確實是紅軍隊伍。他手底下有個名叫陳慕平的文書,曾在毛主席主持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早就崇拜毛主席。如今聽聞自己的偶像要率大隊人馬上山,自是歡欣鼓舞,在袁文才面前猛誇。

毛主席上井岡山,勇赴鴻門宴,折服袁文才

在當時很多人普遍不識字的情況下,能在袁文才手下當文書,自然也是他信得過的人。人都是有私心的,見自己身邊的心腹居然如此推崇一個“外人”,而且這個“外人”掌握的槍超過自己10倍。袁文才又開始擔心自己的部隊被毛主席合併。他左思右想,提筆給毛主席寫了封回信,讓陳慕平送到三灣村去。

毛主席接到信拆開一看,裡面就一句話:“毛委員,敝地民貧山瘠,猶汪池難容巨鯨,片林不棲大鵬,貴軍馳騁革命,應另擇坦途。”

袁文才的話講得很客氣,但意思卻很明確:不歡迎!

雖然碰了個硬釘子,但送信的陳慕平和聞訊趕來的寧岡書記龍超清卻對毛主席熱情有加,相談甚歡。毛主席陳述傷員需要安置,輜重需要存放,隊伍迫切需要一個立足點喘息的道理,龍、陳二人深以為然,答應回去繼續做袁文才的工作。毛主席便又修書一封,詳述隊伍處境,希望袁文才能消除疑惑,聯手反對壓迫,並幫助安置傷員,為部隊設置留守處。這封信,他託陳慕平轉交給袁文才,並接受龍超清的建議,將部隊拉到寧岡縣古城暫住。

毛主席上井岡山,勇赴鴻門宴,折服袁文才

10月3日,隊伍出發前,以餘灑度為首的一眾舊軍官覺得,毛主席居然和“土匪”“套近乎”,打算拉隊伍上山落草,無不覺得前途悲觀。為消除部隊中存在的疑慮,毛主席又在全體官兵面前發表了一場公開演說。他談笑風生,慷慨陳詞,號召大家學習賀龍兩把菜刀鬧革命,以一當十,相信革命低潮終會過去,定會迎來陽光燦爛的明天。

毛主席的這番話,贏得雷鳴般的掌聲,不少人在黑暗中又重新見到了希望。主席趁熱打鐵,嚴飭紀律,要求大家說話和氣,買賣公平,不準偷拿一個紅薯。這是以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雛形,是打造人民軍隊不可或缺的一環。

到了古城鎮,毛主席召開會議,以龍超清為首的3位寧岡縣黨、團負責人也參加了會議。會上作出了建立井岡山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的決策,但毛主席卻否決了龍超清提出的武力剿滅袁文才、王佐武裝的提議。

毛主席上井岡山,勇赴鴻門宴,折服袁文才

龍超清之所以有此提議,一方面是對袁文才身為黨員,卻拒絕紅軍上山這一行為很不滿,另一方面,也是井岡山地區由來已久的土客籍矛盾的集中反映。當時,尚不清楚井岡地區土客藉積怨的毛主席,之所以一口回絕了這個建議,是因為他覺得袁文才、王佐反對土豪劣紳,參加過大革命,具有進步思想。袁文才身為黨員,雖然有些事情做得不妥,但還是可以改造的。非但如此,毛主席還提議送給袁文才100條槍。

這件事充分證明了毛主席眼光高遠,胸懷寬廣。但在當時,以餘灑度為首的舊軍官卻怎麼也想不通。龍超清心下也是頗不以為然。可以說毛主席是力排眾議,最終說服了大多數人。

幾天後,袁文才回信,要求和毛主席在寧岡縣大倉村祠堂會晤,共商大計。實際上,袁文才提前在祠堂裡埋伏了20多人,準備一旦談崩,就動手殺人。

很多人以情況未明、人心叵測為由,勸毛主席不要去。實在要去,也得多帶人馬,以保萬無一失。而毛主席卻毫不在意,只帶了幾個手無寸鐵的隨從就赴會了。

此舉讓袁文才震驚不已,經過開誠佈公地交換意見,他對自己之前的作為羞愧不已,當場下令撤去伏兵,與毛主席把酒言歡。

毛主席上井岡山,勇赴鴻門宴,折服袁文才

3天后,毛主席派人將104支嶄新鋥亮的鋼槍(每支槍還配備了3發子彈)送到了袁文才部駐地,比他當初承諾的還多了4支。袁文才大喜過望,將毛主席請到上座,親自敬茶,還令部下殺豬宰羊,款待貴客。酒足飯飽之餘,毛主席和袁文才一直聊到日落西山。

袁文才為主席坦蕩的胸襟、深邃的眼光所折服,從此成了主席的忠實跟隨者。他不但同意毛主席在井岡山山腰的茅坪設立醫院和留守隊,送給部隊1000塊大洋以充軍資,還同意出面幫助說服固守井岡山山頂茨坪的王佐。

10月7日,袁文才親率幾十人,抬著竹椅改造的軟轎,直奔古城迎接毛主席。雙方途中相會,毛主席腳背被草鞋磨破化膿,但蹣跚而行,不肯上轎。大家返回茅坪,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這一天,是井岡山根據地第一個里程碑。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