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北碚之原


書說北碚連載 | 第二章:北碚之原

北碚,直到1941年,都還只是一個鄉,四川巴縣下屬東里的一個鄉。這個鄉有多大呢?東至嘉陵江,西到縉雲山,南至狀元碑,北到金剛碑,臨江倚山,就這麼一堂。

處於縉雲山與雞公山之間的北碚,有崎嶇山路與歇馬鄉和璧山縣的澄江鎮相通,對外交通,主要依靠這條嘉陵江。江邊碼頭旁一塊高地,有幾條街,就是場鎮。周圍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有馬鞍山、火焰山、黃山等小山堡,還有馬鞍溪、會龍溪流入嘉陵江,夏天漲水稍微兇一點,江水倒灌,場鎮便成孤島。真是沒多少發展空間!確切點說,除了碼頭,北碚的亮點只有那個時不時成孤島的場!什麼是場?每十天開三次的鄉間集市,就叫場。趕北碚場,老人們至今這樣說。

書說北碚連載 | 第二章:北碚之原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北碚場

物產呢?北碚鄉境內以坡地為主,旱澇迭發,年產糧食,只夠吃半年,如果單算稻米,最多維持本鄉人四個月口糧,其他的必須向外鄉購買。沿縉雲山麓,有小煤窯十數個,主要在狀元碑和金剛碑,其產量,跟澄江夏溪口比,就差多長截,和江對面江北縣文星鄉、黃葛鎮比,就更沒有可比性了。

有多少人呢?小有發展後,在1928年底北碚鄉進行了戶口調查,計有3348戶,17007人。其中市街471戶,1939人。再說個有代表性的,天生橋,本是北碚、歇馬兩鄉間山坡上的一個麼店子,8戶人家。1936年準備修築青北公路,公路將從坡下過,天生橋便轉移到坡下,最初只得3戶人家。現在有多少人,你怕是數不清了!

這便是地瘠民貧,人氣低落的北碚鄉。

守著這麼一條奔騰萬年的黃金水道,川東動脈,北碚怎麼還會窮呢?

書說北碚連載 | 第二章:北碚之原

四十年代北碚小學(現今:中山路小學)

因為,這附近最重要的水碼頭,本是在河對岸東陽,江北縣的東陽鎮。那才是嘉陵江上一個重要碼頭,合川重慶間的水陸要衝。這麼說嘛,東陽鎮上發掘出來的古物,最早有西漢時期的,而在北碚場,只有宋朝以後的古物。這就是區別。

北碚得名於石,只有大約四百年曆史,東陽,1500年前南齊時就置郡治,東陽郡,唐朝時有東陽城。那時的北碚,怕還只是個荒山坡。到宋朝,應該有村落了,因為有個狀元馮時行,曾在縉雲山讀書,又在山腳辦學,所以有了個小地名,狀元碑。

直到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嘉陵江一次特大洪水,北碚場上的房屋,全部沒入水中,廟嘴文昌宮的戲臺都被沖走了,應該比1981年的大洪水還要高6米,恐不恐怖?

還是石頭的功勞。北碚的地質構成是堅硬的侏羅紀岩層,水退了,北碚又回來了,而由沖積平原構成的東陽鎮卻是遭了滅頂之災,碼頭、市場都被沖毀,難以重建。東陽鎮的市場,遷到黃葛,碼頭,只有轉移到北碚了。北碚,也由此成為比較重要的碼頭。說比較重要,是因為嘉陵江上,木船往返,重慶上合川,一天是走不攏的,要歇腳,北碚這個節點,是最好的選擇。合川下重慶,也會選擇在北碚吃個午飯。

北碚,開始作為一個像樣的碼頭,繁榮起來,尤其棧房、餐館、茶館多起來,跑碼頭的外地人多起來,人口也開始遷入。

書說北碚連載 | 第二章:北碚之原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北碚朝陽鎮

但是,再重要,再繁榮,莫說跟合川沒得可比性,就連黃葛,也還是不把北碚放在眼裡。因為經濟差別太大。文星、黃葛的煤炭,都要從黃葛運到重慶,黃葛是重要的煤炭碼頭,旱路也是要道,辛亥革命時夏之時殺向重慶,走的就是這條道,並且正是在黃葛與重慶革命黨接上頭。有這兩點,黃葛就比北碚富裕多了。

峽區首富,當數黃葛王家,抵半個北碚沒得問題。直到三十年代初,按袍哥分大小,黃葛也在北碚之上。據說一次端午節龍舟賽,北碚的龍舟居然把黃葛的超了,要奪冠了,黃葛那邊鳴了槍,北碚這邊趕緊喊穩倒,又讓黃葛的龍舟超過去。

就是這麼一個小鄉場,從1927年起,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變化,到如今,成為一個繁華的都市了!這裡頭的故事,還要從軍閥講起。


書說北碚連載 | 第二章:北碚之原

出 品 | 劉懿鋒

編 輯 | 風是美好的感覺

排 版 | 趣多多

策 劃 | 高晨露

講述人文故事 | 寫意生活印象

揭秘城市性格 | 鐫刻時代瞬間

新時代 | 新青年 | 新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