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普照》:淺析三個角色不同命運的原因及其現實意義

有多少對父母,就有多少種不同的教育觀念,這些觀念就是我們去理解、認知這個世界的框架,它奠定、影響、塑造了我們的感情和行為。——《原生家庭》

電影《陽光普照》是臺灣導演鍾孟宏2019年的新作品,電影上映即獲高口碑,長期霸榜豆瓣熱門,更是成了金馬獎的黑馬,獲得11項提名、5項大獎,一舉成為觀眾票選年度最佳影片。

電影講述了一個平凡又支離破碎的中國式家庭故事:父母做個普通工作但很少關心兩個兒子;大兒子阿豪成績優異被全家給予厚望,卻選擇了自殺;小兒子阿和是個混混,被父母忽視,和兄弟菜頭意外砍人後進了少年輔育院,被放出後逐漸改過自新……

和許多講家庭故事的臺灣電影一樣,《陽光普照》的節奏不急不慢,娓娓道來一個普通家庭的故事,卻又通過平凡的故事延伸出無盡思考,關於家庭、關於成長。

影片通過小人物的故事來書寫深刻的原生家庭的課題,不同人物折射出不同的家庭教育所造成的不同的人生命運。今天我就以三個人物來解讀三個不同的命運及其背後的家庭教育意義。

《陽光普照》:淺析三個角色不同命運的原因及其現實意義

01 阿豪:在“苛求成就型”父母教育下,“好孩子”人設讓他逐漸卻失去了自我

大兒子阿豪的人設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好、外形好、乖巧懂事、從來不需要父母操心,在補習班也深受老師喜歡。爸爸阿文把全部的愛和期待給了阿豪:駕校每年的筆記本都留給阿豪,每次駕校學員問起有幾個兒子,阿文也從來只說一個。

美國親子關係專家斯蒂芬·波爾特指出:苛求成就型父母母注重外表和成績,他們需要通過成就來判斷是否優秀,孩子會開始重視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是自己的想法和感覺。

正是因為父母的過分苛求和期待,讓阿豪逐漸活在了“好孩子”的人設中:高考因為沒有考上第一志願而選擇復讀,對家裡人都是畢恭畢敬,從來不敢說出自己的煩惱。

心理醫生哈麗雅特在《取悅症》一書中提出了這樣一類不懂拒絕老好人:當他們感覺到失望、沮喪時,他們不允許表達憤怒,時刻保持愉悅,時刻保持樂觀。

阿豪就是被這樣的好孩子人設壓垮了,正如阿豪對女同學所說的:“這世界唯一公平的就是陽光,但炙熱的陽光其實沒有那麼容易擁抱,你會發現所有人都躲在陰影下。可是我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陽光大男孩”阿豪永遠活在父母和老師的期待中,永遠把溫暖和陽光帶給別人,但是哪有什麼懂事的孩子,他們只是把不開心藏了起來。

著名的家庭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說過:“當有毒的父母給我們施壓,控制我們時,通常有兩條路可以走:投降或者叛逆。”最終,阿豪最終選擇了叛逆,選擇了做出所有人都無法理解的事情:跳樓自殺。

“苛求成就型”養育方式殘酷的地方在於,父母自以為給了孩子關愛和目標,但孩子卻無論怎樣做都無法覺得自己足夠好,雙方在期待和被期待中,逐漸背離了教育的初衷。

《陽光普照》:淺析三個角色不同命運的原因及其現實意義

02 阿和:在“缺席型”父母教育下,導致性格缺陷,逐漸走向叛逆

小兒子阿和,是二胎家庭中被忽視的那個孩子。父母從小因為哥哥成績優異以哥哥為驕傲,但對阿和從來都是不聞不問,於是便有了媽媽所謂的“阿和上小學時就不快樂,問他也不說原因,到了國中就變了一個人。”

像阿文、琴姐這樣的“缺席型”父母,他們不僅僅在情感上沒有付出,而且根本就沒有興趣和意願和孩子進行交流。

阿和從小的不快樂,源於原生家庭對他的忽視,特別是爸爸對他的厭惡和忽視,爸爸不承認他的存在,數落他的時候,他開始討厭他們偏心哥哥,變得叛逆。

美國親子專家斯蒂芬·波爾特曾說過:

生命中缺少父親會讓孩子自發地產生一種深深的失落感,如果不對這種失落感加以緩解、治療和理解,會使其進一步惡化。他們長大後,如果忽視了這種關係的重要影響,會面臨憤怒控制或者暴力人格傾向的問題。

父親角色的缺席、母親對他的忽視,使得阿和逐漸走向了叛逆、暴力傾向,最終因為砍人事件到了少年輔育院。直到阿和入院,父母也不知道兒子是從什麼時候變成這樣的,這就是我們教育的可悲之處。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視的父母對成長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而是要儘量去彌補自己的缺席,正視孩子情感需求,這樣才不會錯過孩子的成長。

《陽光普照》:淺析三個角色不同命運的原因及其現實意義

03 菜頭:在失去雙親的隔代教育下,永遠活在陰影裡,最終走上了絕路

比起阿豪和阿和,菜頭更是影片最為悲劇的一個人物:從小到大隻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從來沒有感受過完整家庭的愛,把阿和視為兄弟,阿和被欺負後毫不猶豫拿到砍人。因此當他出獄後,發現奶奶被送去療養院,兄弟阿和也對他敬而遠之,他徹底成為了社會拋棄的那類人,最終被阿和爸爸在雨夜中開車撞死。

哥倫比亞大學精神病學系教授傑弗裡·E·楊指出:“童年時家人對我們造成的傷害,比如拋棄、過度保護等,會造成性格缺陷,並影響一生。”

童年就失去父母的菜頭幾乎沒有受到真正的家庭教育,因而導致了其性格的缺陷,成為標準意義上的“混混”。因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菜頭出獄後頻繁地找阿和:沒有親情的菜頭,只剩下了友情,他對阿和一次次“找麻煩”只是為了填平內心對阿和從來沒有聯繫過他的憤怒,當他發現他僅剩的兄弟也視他為“麻煩”,這才是真正可悲的地方。

悲劇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如果孩子早年缺乏真正的教養哺育,那麼長大後就會採取不健康的方式去索取。

菜頭的悲劇也是這個社會的悲劇,在青少年犯罪率日益上升的當今,”菜頭式“邊緣人群,家庭、學校、社會該給予怎樣的關懷和愛,來撫平他們童年的創傷,讓他們擁有一個”正常“的童年和青春期呢?也許這正是導演想要通過影片,給我們帶來的深刻思考。

《陽光普照》:淺析三個角色不同命運的原因及其現實意義

04 淺析《陽光普照》中三位少年的人生遭遇給家庭教育帶來啟發及現實意義:

《陽光普照》把在三個不同類型的家庭教育下的三個少年的命運娓娓道來:大兒子阿豪在父母不斷苛求和期待,最終抑鬱至死;小兒子阿和因為被父母忽視而叛逆,最終出獄後逐漸得到了父母的關愛,一家人逐漸走向了和解;阿和的朋友菜頭失去雙親而叛逆,最終想要從友情中得到救贖,卻也被兄弟視為仇人。

如果我們對孩子太嚴格,那麼他們會在青春期叛逆;如果我們對孩子太放縱,會導致逃命不懂得行為的邊界,會讓他們更加放縱;如果我們太過忽視孩子,他們會拒絕和我們交流。什麼樣的教育,就會塑造什麼樣的孩子。看完電影,不禁讓人唏噓,家庭教育對於青少年的性格和行為有著至深的影響,也讓我對家庭教育有了3點更深的認識:


1.好的教育不是靠苛求,而是放手

每年考高前夕,都能看到很多好學生壓力太大而輕生的新聞,許多孩子在父母的高要求高期待下,壓力無處排解,心事無人傾訴,最終失去了自我,正如《陽光普照》中父母對阿豪的過分期待,讓阿豪不知所措。

心理學博士沙法麗·薩巴瑞指出:父母首先應當努力做到的是讓孩子享有身為自己的權利,讓他們在自己的命運軌跡下生活。

身為父母,要認識到,當孩子出生後,他們就是獨立的個體,而應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他們身上。正如紀伯倫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首詩中的那句“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放下對孩子的過多苛求和期待,去讓孩子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哪怕與我們最初的期待並不吻合,不能因為我們是孩子的父母,就要他們抱持我們的願望,我們的願望只屬於我們自己。

2.真正的愛不是靠用力,而是用心

《陽光普照》中的父親阿文對阿豪用力過度給予太多期待,因此阿豪內心抑鬱走上了絕路;在阿和出獄後阿文害怕菜頭再找阿和惹事,開車把菜頭撞死……阿文至始至終對孩子的愛,都用力過猛。

做父母的很多時候總以為把自己掏空,把自己能給孩子的都全盤交付給孩子,這就是愛了。其實不然,從始至終,父母都以自認為合適的方式在愛著孩子,卻不知孩子真正想要什麼。

何為用心的教育?用心就是父母在陪伴孩子游戲的時候激發孩子的創造力,而不是在旁邊玩手機;用心就是在孩子傷心的時候去走進孩子的內心,而不是輕描淡寫地表面關心……

用心地關注與陪伴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愛,在這樣的用心陪伴下,將來無論孩子走到哪裡,無論遇到什麼困境,他都會無所畏懼。


3.好的家庭不是靠“關心”,而是溝通

很多時候,父母自以為是的關心,是看到孩子不開心的時候隨口問一句你怎麼了,卻從沒有走進過孩子的內心。

《陽光普照》中,父母並不知道阿豪真正想要什麼,媽媽也不知道阿和什麼時候變壞的、什麼時候學會撬自行車鎖的,一家人形同陌生人,從來就沒有好好坐下來溝通過,從來沒有用心地交流彼此的內心。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專家孫雲曉在《用心教養》一書中寫道:”父母與孩子的情緒交流,將對孩子的長遠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使其養成一種處理人際關係、掌控自己情緒的智商即情商。“

一個健康的家庭,不是表面的關心,而是一家人之間,能夠真正進行情緒交流、真誠溝通,沒有什麼心結,是無法通過溝通解開的,想必在這樣的溝通氛圍下成長的孩子,成年以後必定能夠很好的處理各種關係。

《陽光普照》:淺析三個角色不同命運的原因及其現實意義

結語

《陽光普照》整部電影並沒有像片名所述充滿了陽光,而是通過一個瑣碎的家庭故事,講述普通人的悲歡離合,片中每個人物的故事背後,都蘊藏著深厚的意義,關於家庭教育、關於家人如何相處、關於友情。

片中三位少年的命運和背後的家庭教育,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也值得每個為人父母的去反思自己過往的教育方式。

劉若英在看完《陽光普照》後花了一週沉澱心情,她說“我的眼淚不是從眼眶裡流出來的,是從心裡痛出來的,這個痛,後座力很強。”相信看完的你也會得到不同層面的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