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線篆的前世今生——(一)“大篆”

仰止篆書高山,鐵線感觸經典。

鐵線篆的前世今生——(一)“大篆”

鐵線篆,素來稱為極富神性的文字,那麼,關於鐵線篆,你瞭解多少呢?

鐵線篆帶了“篆”字,自然屬於篆書的一種,追根溯源,讓我們從古文字談起。

相傳倉吉造字,歷經夏、商、周朝代先民們不斷使用、完善文字,就逐漸演化為現在我們所熟悉的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等。

鐵線篆的前世今生——(一)“大篆”

這些文字當中,篆書自古以來就被稱為是有神性的文字,一旦帶了“神”,自然就蒙上了一層奇幻的神秘色彩,怎麼個神秘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篆書有大小篆之分,廣義來說,我們歷史課本上所熟悉的古文字甲骨文、金文,就屬於大篆,而狹義上的大篆指籀(zhou,讀四聲)文、遺存石刻石鼓文。

其歷史比較久遠,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呢,就是歷代書體中的“爺爺輩兒的了”。

鐵線篆的前世今生——(一)“大篆”

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不同地區的諸侯紛爭,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俗話說“十里不同音”,語言尚且如此,文字就更是如此了。

地域的區分造成了文字的區別衍化發展,如楚國有楚國文字、晉國有晉國文字、燕國有燕國文字,這樣逐漸就形成了不同類型的大篆。

為了讓大家對大篆有更深的認識,接下來,我們請出了大篆界的“泰斗”——毛公鼎。這時你可能想: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我倒是瞭解,這毛公鼎是個什麼東西?其實呢,這毛公鼎其實跟司母戊鼎是“一個重量級”的!

鐵線篆的前世今生——(一)“大篆”

那麼它因何而得名呢?相傳,它的鑄造者叫毛公,因而以其名命令,故稱“毛公鼎”。下面這幅圖,就是毛公鼎內裡了,想不到這樣一尊“西周重器”,內裡大有乾坤!

鐵線篆的前世今生——(一)“大篆”

相傳是毛公為了感謝周王的賞識與肯定而鑄造的,鼎內壁鑄有銘文。

鑄文記載了周王為復興周室,革除利弊,任命重臣毛公輔佐周王,免遭滅國之禍的故事。32行,近500字的鑄文差不多是止山這篇文章的字數了,不得不感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呀!

鐵線篆的前世今生——(一)“大篆”

銘文中的章法看似天真爛漫,就像我們現在說的“找對象找傻白甜”;其實,他可能是個“心機婊”,它老辣古樸、佈局精研、縱橫疏朗、錯落有致。

鐵線篆的前世今生——(一)“大篆”

線條筆法,渾厚洪強,是上古書法的典範,用我們的話來講就是:本以為是個青銅,結果是王者!畢竟是當爺爺輩兒的,姜啊,還是老的辣!

欲知接下來的“子孫後代”—由大篆省改而來的小篆,還請稍等片刻,熱乎的“小篆”——鐵線篆的前生即將登場!

關於鐵線篆的淵源,你還有什麼補充嗎?評論區留給書友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