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論語》長卷的完成過程

大篆《論語》長卷的完成過程

作者作品:德不孤必有鄰(鄰有誤)​

漢景帝時,魯恭王劉餘在孔子舊宅壞壁中發現了孔子第八世孫孔鮒避始皇焚書所藏《古文論語》,可惜,沒有流傳下來。

多少年來,一直想將儒家學派經典著作之一的《論語》用大篆書體書寫出來,以求儘量靠近其本來面目。

1998年6月曲阜國稅局局長孔德祥先生贈予《論語》印刷本一套,亦用數年時間譯為大篆草稿,但不知《論語》的成書年代,以及書寫風格等種種原因,沒能完成。

一個偶爾的機會,閱讀《〈論語〉研究·孔子時代和生活空間》一文,作者通過大量的分析論證,“……因此,我們說:《論語》的著筆當始於春秋末期,而編輯成書則在戰國初期。”隨即參考《青銅器銘文研究》、《春秋戰國金文書法綜論》等著作,重點對春秋中晚期和戰國初期金文、齊魯金文的書體風格做了基本研究。力求在大篆《論語》創作中,儘可能地走進那個年代。

以下是我搜集整理幾位史學家發表過的、有針對性的摘選。

一、《論語》成書時間

《論語》戰國時期成書說。錢坫認為《論語》成書當在六國之際(《論語後錄·後序》。馮友蘭認為“《論語》成書時總在戰國時期”(《中國哲學史史料初稿》),楊伯峻更說:“我們說《論語》著筆當開始於春秋末期,而編輯成書,則在戰國初期。”大概是接近於歷史事實。

《論語》成書於孔孟之間說。鄭麐認為《論語》“成書年代當在孔子卒後(前四七九)至孟子事蹟有年代可證(約前三三五)之前一百四十五年間”。(《古籍新編四書·序論》)

《論語》成書於弟子守喪三年中說。閆合作(河南省孔子學會副會長)論著中說: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唯子貢廬於冢上,凡六年,然後去。”可以說《論語》的內容是孔子弟子在守心喪時,談到老師對自己的教誨,在三年內記錄完成。

根據以上三說之楊伯峻、閆合作說如果成立,《論語》的成書時間當是戰國初年。也就是說:孔子去世於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年的前三年(公元前476年),而戰國元年恰恰是公元前476年。守喪三年,敘述、記錄、整理,後當成書於戰國初年。

二、《論語》的成書字體

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其所用字體定是金文。

也有人說“該書用藝術篆蝌蚪文寫成”,這個說法有些杜撰。因為一個一生主張“克己復禮”者和他的弟子不可能用這種字體著錄。

但是,至春秋中晚期,列國金文在形體上均已形成較鮮明的時代特色,不同地理區域,甚至區域相鄰的不同國家間的金文也有了較大的差別。但當時大小國眾多,今日所能掌握的金文資料,尚不足以逐一作細緻的、分國別的研究,只能從齊魯金文上尋找切入點。

(一)春秋早期金文

春秋早期因接近西周,故此時期列國金文皆不同程度的保留有西周晚期金文的一些特徵,體現在文字結構及書體上。其中,尤以一些重要的諸侯國的金文更與西周晚期金文形似,文字作長方形,端莊凝重,佈局較整齊、規範。如《晉姜鼎》、《齊侯匜》、《魯伯厚父盤》、《曾侯簠》等等。春秋早期的秦國金文尤與西周晚期《虢季子白盤》銘文在字形結構與風格上很相近,這可由1978年寶雞太公廟出土之春秋早期偏晚的《秦公鎛》銘文與《虢季子白盤》銘文相比較得知,如上文所言,這說明秦國文字繼承了西周晚期王纖地區內西部區域的文字特徵。但是此期列國金文也呈現與西周晚期金文一定的差別。

(二)春秋中晚期金文

這一時期以齊國金文的資料較為豐富。從春秋中期時,齊金文出現兩種風格,第一種風格:字形瘦長而工整,筆畫流暢,豎筆往往長垂而迂曲,顯得莊重而又典雅。例如出土於易縣的所謂齊侯四器(鼎、敦、盤、匜)之銘文。然齊侯盂銘文,此盂銘文字體與易縣所出齊侯器銘文極相近。

1、在此同時,齊國金文還有另一種風格。字形較方、筆畫舒張,風格比較豪放,如國差黵銘文,傳世之洹子孟姜壺的銘文,《大系》也可歸屬此種形式,惟佈局較為草率。以上春秋齊國金文的這兩種形式雖書法不同,但字形結構卻是相一致的,這隻要將以上齊侯盂銘文、筋鎛銘文與國差黵銘文比較一下即可知。兩種形式中,前者當是一種著意加工的藝術字體,後者則是接近於平時流行的手寫體,或稱俗體。

2、魯國與齊國相毗鄰,但現所見到的春秋中晚期魯國金文罕見齊金文那種瘦長,工整而多垂筆的字體,多數器銘之書體仍較多地保留西周晚期金文的風格,穩重而敦厚,這也許與魯國保存周禮最多有關。惟此階段金文字形大小已不盡同,相比西周晚期,個別字體筆畫亦迂曲,佈局多顯得較寬鬆,體現了時代之風格。比較典型的字體,如魯大司徒厚氏元鋪銘文、魯大司徒子中白匜銘文。

(三)結論

綜上所述,《論語》的成書字體,本人認為當以春秋中晚期魯國金文“書體仍較多地保留西周晚期金文的風格,穩重而敦厚,這也許與魯國保存周禮最多有關。惟此階段金文字形大小已不盡同,相比西周晚期,個別字體筆畫亦迂曲,佈局多顯得較寬鬆,體現了時代之風格”書寫比較恰當。

自1998年至今,歷經17年,此工程終成夙願。

本作品未裝裱,由引首、孔子像(線描)、正文、尾子組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