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邊境防禦政策為什麼消極?原來從這個時候開始就開始了

奇怪的歷史

明朝在天下崩離遍地的烽火之中誕生,同樣的又是在天下崩離遍地的烽火中滅亡,歷史長達三百餘年。它的開國皇帝是一個放牛娃,從最底層爬起—什麼苦他都吃遍了,可謂是九死一生。朱元璋的對手從陳友諒再到張士誠,甚至到後來北伐時期的王保保,不知道經歷了多少場大戰才統一了當時四分五裂的中華大地,在前朝的廢墟之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國家。

明朝邊境防禦政策為什麼消極?原來從這個時候開始就開始了

明太祖朱元璋

可是北方的蒙古帝國的餘熱畢竟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從明朝誕生之日明朝就不得不面對嚴重的邊患,強悍的遊牧民族頻繁的騷擾邊疆,虎視眈眈!為了確保帝國的安全,當然也為了確保帝國強悍的邊軍為皇權所掌控,明成祖朱棣在“靖難之役”之後將帝國的都城從風光旖旎的江南遷到了乾旱貧瘠的北方,在北方建造了都城並且從此立下了遺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此後的三百年裡,不管明朝的繼承人是天縱奇才還是昏聵無能,又或者是荒唐放蕩,無不是恪守著這一個遺訓,直到三百年以後明朝被李自成打進京城,末代皇帝崇禎自殺才滅亡。

明朝邊境防禦政策為什麼消極?原來從這個時候開始就開始了

李自成最終滅亡了明朝

一個王朝的滅亡,我們的老祖宗把原因歸為“氣數”,其實現在看來,明朝滅亡的“氣數”在明朝的上半葉已經開始萌芽了。公元1449年,明朝已經立國七十餘載,歌舞昇平的環境久了,大多人都已經喪失了危機感,完完全全的忘記了來自於北方那強大的威脅。

遊牧民族為什麼頻繁的要南下搶劫?還是因為遊牧民族的生活那叫一個慘,連女孩子出嫁的陪嫁品最好的東西還是一分為二的鐵鍋——沒辦法草原上整不出來這種手工業,連鐵鍋都得一分為二,困頓之形讓人看著都覺得可憐。你拿明朝中後期的邊關貿易來看,當時的邊牆邊上呢有百貨市場,每個月開放一次,一次三天。這三天裡面呢,蒙古族漢族老百姓可以帶著貨物到這邊來,在官方的監督之下進行交易。這還是崩壞的中後期,像明朝中前期,邊市一年就開放一次,一次兩天,顯然這週期也太長了點。漢族百姓表示咱們無所謂啊,咱們有衣服有吃的有喝的苦點也無所謂,但是蒙古百姓就熬不住啦,特別是剛到春天,缺糧少食——但是你不能光吃肉沒有茶葉糧食啊,因此紛紛擁在邊牆邊上,轟都轟不走!趕緊的,蒙古百姓有了多餘的牲畜趕到茶馬古道去,哀求邊軍讓他們入市交易,當時的交易價格簡直就是明搶:一頭牛換一兩石米豆,一隻羊換個一兩升的雜糧,實在沒有東西的話那就挑來一擔子柴,或者把皮衣跟你互相交換了。這就是當時的互市交易,漢族老百姓運來雜糧、茶葉、布匹、鹽巴、鐵鍋之類的生活必需品,而蒙古人則運來多餘的牲畜,自然也就用不著發動戰爭了——搶劫是要計較成本的,你要是為了就搶一口大鍋把命給丟了,顯然就反應過度了對不對?所以能交易咱們還是好好的交易吧,打什麼仗啊!

明朝邊境防禦政策為什麼消極?原來從這個時候開始就開始了

蒙古騎兵在成吉思汗時期可謂是巔峰

話說到這個份上了,你就知道這大草原的生活可沒白馬王子那樣子浪漫了。在小文青的眼中,塞外放牧的日子應該是這個樣子的:藍藍的天潔白的雲,一陣風吹開,高高的牧草一排排的倒了下去,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湛藍的天空中迴盪著嘹亮的牧歌,當夜幕降臨的時候,蒙古包外升起了一堆堆的篝火,肥嫩的羊架在火堆上烤的滋滋冒油,強壯剽悍的小夥子和美麗多情的少女圍著火堆載歌載舞,是不是很浪漫啊?

明朝邊境防禦政策為什麼消極?原來從這個時候開始就開始了

其實當時草原上的生活並沒有那麼好

碰到這種想法的人你肯定是沒有嘗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奶酒奶茶奶豆腐奶酪不加野菜輪著吃的苦頭,當然還不包括你深更半夜迷迷糊糊的醒過來,突然你就發現你部落的帳篷莫名其妙的就燒起來了(畢竟蒙古是小部落制),一群凶神惡煞的騎兵揮舞著馬刀砍殺著你的親人和朋友!另外風沙、霜雪隨時可能會降臨奪走你的命,通常一場大雪下來,部落的人口和大量的牲畜凍死餓死,從此就從草原上消失了,還玩什麼彎弓射大雕?萬一雪下的少了,就意味著降水少了,草原上放牧是需要水資源的,而草原上的水主要就來自於降雪,不下雪就沒有水,長草的地方卻沒水,牧草是不是很想死?草原上的黑災就是這麼來的!還有,萬一漢人哪天不爽了把邊市給關了,你好好想想你一年吃不上鹽,喝不到茶,買不到布匹的日子,你是不是更想死?碰巧長城的南邊是農耕和放牧的降雨量邊界線,那邊有麥田有銀子,你這裡都快要餓死了,你不南下搶劫那簡直就不叫做本能了!

明英宗朱祁鎮

故事回到明朝中期,在明朝擁有大批精兵強將的時候,明朝一直將蒙古視作為主要的對手——明太祖和明成祖多次出征大漠的事情可沒少做,對草原的封鎖自然也是存在的,所謂的互市其實根本就不能夠滿足蒙古的日常需求。要是明朝擁有一批精兵強將的時候,蒙古只能被捏著鼻子摁在地上海扁,但是要是歌舞昇平已久了的時候呢?悲劇就來了。

明朝邊境防禦政策為什麼消極?原來從這個時候開始就開始了

土木堡事變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北京保衛戰

當時的瓦剌對明朝毫不猶豫的發動了進攻,邊關告急,皇帝(明英宗)在得知了這一個消息後大為驚慌,召集群臣商討對策。最後在一個蠢貨(太監王振)的慫恿之下,明英宗打算御駕親征,動員了二十萬大軍,不做任何準備就出發了。

明朝邊境防禦政策為什麼消極?原來從這個時候開始就開始了

明英宗朱祁鎮

御駕親征的皇帝歷史上很牛掰的不是沒有,比如他曾爺爺也敢,但是他不是像他曾爺爺一樣是從戰火中成長起來的,也不是像拿破崙那樣牛逼的天才。僅憑一時興起就御駕親征的君王,大多是沒有什麼好結果的,比如法國的路易九世,再比如——海陵王完顏亮。

悲哀的結局

結果就是,在土木堡,二十萬大軍被敵軍五萬之中乾的一乾二淨,五十多位文武大臣戰死沙場,數代帝王積攢下來的精兵強將自此一掃而空,連皇帝本人都當了俘虜。

皇帝被俘虜,帝國的大臣們以空前的效率迎立了這個倒黴皇帝的弟弟,也就是後來的明景帝,表示您的那位俘虜已經過期了,愛幹嘛幹嘛吧。這些都很正常,唯獨在《明史》中不正常的事情就是,往日被王振給壓著的文官們在新皇帝第一次上朝的時候,紛紛將明軍的戰敗歸咎到王振的頭上——這點倒是沒錯,並且對著王振的同黨們大打出手,文弱書生的血性和威武打死了三個太監,據說當時的皇帝嚇得是面無人色。最後這個新皇帝不得不捏著鼻子默認了大臣們的荒唐舉動,將王振的黨羽們全部處死。

明朝邊境防禦政策為什麼消極?原來從這個時候開始就開始了

在重臣于謙和太后的擁立下,朱祁鈺當上了皇帝

到了這裡,你就會發現一個歷史疑點:在朝廷上進行拳打腳踢和火拼,居然一點事情都沒有,是不是很奇怪?最高權力機關里居然大打出手,卻一點嚴厲的懲罰都沒有得到,這說明了什麼?原因其實不是因為皇帝不想懲罰他們,而是因為對皇族最忠誠的軍隊和勳貴都被埋葬在關外了

文官集團的壓制

不過呢,凡是也有例外,那位在邊關一敗塗地連本人都當了俘虜的朱祁鎮死了幾十年以後,他的孫子明武宗朱厚照偷偷的溜出了京城跑到了應州邊境,跟遊牧民族狠狠的打了一仗,史書上這麼說的——幾十萬大軍反覆衝殺,皇帝手刃一人,帝國軍隊殺敵十六人,當時的蒙古領袖伯顏小王子從此看見應州繞著跑,史書上稱:歲不敢犯

明朝邊境防禦政策為什麼消極?原來從這個時候開始就開始了

明武宗朱厚照

幾十萬大軍反覆衝殺,帝國軍隊殺敵十六人!這一個集會的踩踏事件也不止會死這麼點人啊,有麼有覺得很奇怪,更何況要是皇帝親自手刃對面一人的話,就說明戰事應該異常的慘烈,敵軍都已經突破重重的防禦,殺到皇帝的面前來了,怎麼可能只是死了十六個士兵?而且敵人就因為在這裡死了十六個人從此有一段時間不敢往戰場這裡跑?——史書在造假。

明朝邊境防禦政策為什麼消極?原來從這個時候開始就開始了

土木堡的真實位置

如果戰爭是真的,史書是假的,這也就證明了文官並不希望皇帝的真實戰績為人所知,從土木堡之後,文官不希望自己的權力和地位受到皇權的壓制,因此明武宗朱厚照也就成了文官口中貪玩、昏君的象徵。那麼土木堡呢?不知道土木堡地理位置的人或許不知道土木堡在哪裡,原以為是在內蒙古,結果百度百科了以後才知道原來在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

從此自土木堡事變之後,文官的勢力第一次壓倒了皇權,也正是從此文官集團牢牢的控制住了這個龐大的帝國,不管他們怎樣勾心鬥角,卻再也沒有人能夠奈何的了他們,直到王朝的滅亡。如果你像現在一樣把昌平(過去明朝抗蒙的前沿)列為北京的一個區的話,相信那些帝國重臣肯定會直呼“韃子兵臨城下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