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民國風情

民國是一個璀璨的時代,新舊思想的碰撞,時尚與傳統在這裡交織,“西風東漸”改變了固有的東西,在破與立之中,生活習慣與方式也正在悄悄的發生著變化。

社會的變革就像微風吹皺了一池春水,在人們的生活裡蕩起了一圈圈的漣漪。文化、思想、服飾、妝容,甚至是傳統的婚禮,都接受著一場文明的洗禮。

民國的婚禮也正在中西合璧的趨勢下,變得更加開明,婚禮的服裝也從傳統的鳳冠霞帔,演變成旗袍、婚紗等融合了近代時尚元素的服裝。

一、清末民初的婚服

清代的婚禮服裝大體還是延續了明朝的舊制,基本還是鳳冠霞帔的模式,但是也有了一些不同的地方,就是融合了滿族的一些習俗。

在清末民初之時,女子出嫁的重要頭飾,還是鳳冠,當然這個鳳冠不是指的皇后專有標誌,這個是新娘所佩戴的,彰顯身份的婚禮必備品。鳳冠通體都是耀眼的紅色,這也象徵了婚禮的吉祥。

鳳冠的上半部分綴以紅花、流蘇、珠串等,顯得富麗堂皇,人生的大事,一般的家庭都不會忽略這個大問題,在鳳冠的打造上,也會花很多心思,他們會請專門的匠人去製作打理。

鳳冠之上會團簇很多紅色絨花,周圍點飾小珍珠,只有絨花中間會出現大顆粒的珍珠,這也是鳳冠的點睛之筆,珍珠的大小也是身份的象徵,鳳冠除了鳳凰為主要裝飾外,還有蝴蝶、花朵等等細小的裝飾。

一抹民國風情

清代的一對新人

有了鳳冠,雲肩也是不能少的,雲肩這種飾品出現得比較早,在隋朝就開始有了它的蹤跡,漢代時開始被人們所接受,到宋朝時,雲肩已經被普羅大眾所接納,“飛入尋常百姓家。”明清時,雲肩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上至宮廷貴婦,下至平民女子,都把雲肩當做一件常用裝飾品。

十字交叉形狀是雲肩的基礎款式,普遍流行,四合四如意雲頭的形制是雲肩的標配,喻義為四平安穩,祥和如意,這是一種美好願望與服飾的契合。當然服飾也不會全是千篇一律的樣子,在十字交叉為主流款式下,形制也有所變化,審美的不同與發展,使雲肩又有了一字形、放射形兩類,這是根據人的審美喜好來定製的。

在婚禮這種人生大事上,雲肩的款式更加雍容,採用了大雲肩擔當婚禮大事,大雲肩的對角線長度達到了2.5米,工藝精湛,有著古典文化的獨特優雅,雲肩的款式,正好與中國古代的文化相契合,“天人合一”、“自然和諧”的喻義,使得雲肩的款式更加符合傳統意義的審美。

一抹民國風情

雲肩

清末的傳統婚禮服裝還是遵循了傳統的服飾審美,女性多以寬袍大袖,下著馬面裙為主,而男性的婚服還是以長袍馬褂,頭戴禮帽為主。

到了清朝後期,接近末世之時,婚禮服裝就開始從繁複的工藝裡解脫出來,由於人民生活的動盪不安,婚禮的服飾也開始有了很多的變化,女性的婚服從寬袍大袖逐漸發展成為窄袖,當然也有少數富貴人家,還是保留著寬袍大袖的傳統禮制。

當清代開始慢慢走向衰亡之時,“西風東漸”的思潮開始漸漸的產生,留洋派也從西方國家學習到很多新的事物,在他們決定變革之時,開始從行為、服飾、思想等等做為切口,與傳統的文化,產生了碰撞的火花。

二、婚禮旗袍閃亮登場

在中國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下,女性的服裝往往並不能展示她的曲線以及柔美。

直到1926年,第一批改良旗袍出現在大眾的視野裡,人們驚奇的發現,女性穿上這樣的服裝,其柔美的特性被展示得淋漓盡致,於是一大批思想進步的女性,紛紛穿上經過改良的旗袍走上街頭,成為一道時代的亮麗風景。

隨後改良旗袍也成為了婚禮的一個“常客”,特別是像上海這樣的時尚之都,女性對於摩登裝扮的敏感嗅覺,使得旗袍成為了一種慣常的裝束,民間的婚禮也漸漸的接受以旗袍為禮服。但是這僅僅是侷限於城市的接受,對於廣大的農村來說,改良旗袍並沒有普及下去,一是因為確實不適合勞動生產,二是接受度也遠遠沒有達到全方面覆蓋。

直到1927年,一場“文明婚禮”炸開了傳統的堅冰,宋美齡將新式文明婚禮作為範例召告天下,婚紗與新式禮服開始有了雛形。

1929年南京政府頒佈《服制條例》,此時,旗袍登上了歷史舞臺,此條制讓女性禮服的清單裡多了旗袍這種款式,打破了清代以來,女性禮服上衣下裙的單一模式,讓旗袍在禮服中大放異彩,旗袍也正式成為女性的“國服”。

一抹民國風情

新人照片

民國“文明婚禮”的倡議,使旗袍走進了禮服的殿堂,作為新思想、新文明的產物,它承擔著更重要的意義,是一場女性的自我覺醒,更是新思想的深遠影響。而男性在“文明婚禮”的影響下,禮服的選擇上,也有了更加自由的空間,他們可以穿上長袍,也可以穿上西裝。

當然這是一場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在互相的碰撞中,總會產生一些錯亂,比如胡適與江冬秀的婚禮,就足見當時婚禮在新舊之間的搖擺,新郎胡適身穿西裝,外套禮服,新娘江冬秀穿黑色綢緞衣服,先由賓客致辭,後由新郎致答謝詞,屋裡懸掛著賀聯,縈繞著留聲機播放的音樂。

這一場新舊婚禮的上演,也讓大家管中窺豹,雖然旗袍已經做為了“國服”,但是在城鄉差異性與接受性來說,並沒有普及到廣大的農村。

不論是新式婚禮制度,還是禮服的改變,上海、廣州、武漢等等通商城市,都走在時代的最前沿,成為改革的先驅者,而邊遠山區或者農村還是堅守著傳統的婚姻禮制,寬袍大袖的婚禮服裝依然存在。旗袍這種新興產物不可能被接受,一是不利於生產生活,二是旗袍的高開叉,是不會被傳統思想所接納的。

當然,時代在不斷進步,旗袍終究還是在婚禮中大放異彩,在時代的影像裡留下它的灼灼其華。

三、西式婚紗禮服耀眼生輝

1927年的12月1日,宋美齡女士的大婚現場,就是民國婚紗的開端。

宋美齡女士穿著聖潔的婚紗,手捧康乃馨,笑靨如花,蔣先生穿黑色燕尾服,內著白色襯衫,條紋西褲,銀色領帶。這場豪華的婚禮,把人們從搖曳不定的新舊碰撞裡解脫出來,完美的詮釋了新式婚禮的禮服版本。

從服飾、款式、顏色上都打破了原有的紅色為天下的局面,聖潔的白色從此登上了婚禮的大雅之堂,從排斥到融合,婚紗成為了接受西方文化的標誌之一。

1935年的2月7日,一場空前絕後的集體婚禮,在上海緊鑼密鼓的籌劃著,上海市社會局在各大公報發表了倡議書,“簡單、經濟、莊嚴”的文明婚禮被提上日程。

同年的4月3日,上海社會局出面舉辦了集體婚禮,當時有60對新人報名參加,最後確定下來57對參加這次集體婚禮。下午第一屆新生活集體婚禮隆重開幕,這次婚禮可以說是異常熱鬧,為了維持現場,出動了大批警察維護秩序。

一抹民國風情

上海的集體婚禮

這次集體婚禮的服裝是統一配置,全都是亞美織綢廠為這次婚禮特別製作的,新娘統一的長裙曳地,頭戴聖潔的婚紗,胸前是參加活動的章證以及扎花,她們手捧鮮花,個個笑容燦爛,而新郎則是統一的藍袍黑馬褂。

整個婚禮莊嚴、簡單,自上海開啟了集體婚禮的先河後,各地也開始紛紛效仿,婚紗也成為新式婚禮的首選禮服。

《申報》也曾登載過新人穿著白色婚紗舉行婚禮的新聞,新娘依然是一襲白色婚紗,而新郎還是長袍馬褂,這種新舊交替的碰撞,是時代的過渡,是文明的變遷,也是傳統與時尚的兼容幷包,在長袍馬褂與白色婚紗的奇妙組合中,一場文明的對話,開啟了傳遞與接受的新局面。

文明婚禮,不但使得婚禮形式更加浪漫,也更加西式化,婚紗的款式也多種多樣,有長袖、短袖、無袖等款式,婚紗可以長至腳踝,也可以結合旗袍與婚紗的款式,形成一種新的樣式,新娘的白手套也可以量身定做,根據衣袖長度搭配出不同的長短。而男士的禮服多半是黑色燕尾服,一股濃濃的紳士風度,穿越空間,撲面而來。

但是從中國的傳統觀念來看,婚紗的白色是登不得婚禮的大堂的,白色只在喪事中出現,如果出現在婚禮現場,就是一種對婚禮的蔑視,或者是挑戰了傳統思維。

雖然接受了婚紗的樣式,但是顏色上,又讓人難以完全融合,《禮記》記載:“素服以送終也”。就是說,白色是出現在喪事裡的,民間的傳統習俗是強大的,如果身穿白衣舉行婚禮,會被認為是不吉祥的,這種千百年傳承下來的習俗想改變也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在很多地方,人們還是不會接受以純白的婚紗作為禮服,只有特別新潮的人士,才會穿上婚紗完成人生大事。

在民國時,上海、廣東、武漢等等地方由於通商口岸的方便,也更加容易吸收到西方的先進思潮,男人或者女人都受到過良好的教育,甚至有很多“留洋”人士,他們都是接受新思想的革新派,所以婚紗,西裝在他們眼裡就是婚禮的標配,這些人接受起來更加的容易。

而內陸以及鄉鎮地區婚禮的服裝變化並不太大,甚至很多地方還是清代的傳統,不容易接受白色的婚紗作為婚禮的吉服,在傳統觀念裡,還是認為大紅色是為吉祥,也不能接受婚紗的款式,旗袍的高開叉,這與教育以及地域有很大的關係。

東西方在婚禮顏色的衝突上,有些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楊絳先生在《將飲茶》中就提到過這樣矛盾,“一九三五年夏天我結婚,三姑母來吃喜酒,穿了一身白夏布的衣裙和白皮鞋。賀客詫怪,以為她披麻戴孝來了。我倒認為她不過是一般所謂‘怪僻’。”

一抹民國風情

民國婚紗照

楊絳先生的三姑母,就是楊蔭榆女士,她受過西方的教育,在當時應該是有著新興思想的新女性,所以她穿著白色衣服,白色皮鞋來參加婚禮,對她自己來說,並沒有什麼不妥當,但是在場的賀客卻認為她這樣不合乎規矩。

民國是一個神奇的時代,是新舊思想交替,傳統與時尚相互碰撞的時代,婚紗作為一種新興事物,在通商繁榮之地,作為了當時開明人士的首選禮服,也為後來的婚禮服裝奠定了基礎,特別是現代社會,全球科技共享,思想共存的時代,婚紗更是在現代舞臺上大放異彩。

四、粉色、黃色旗袍,在歷史舞臺綻放另類光彩

20世紀的30年代,是各種思想大混合的時代,傳統的觀念與西方的開放,形成對峙的陣營,在中國人傳統的觀念裡,也還不能完全接受白色做為婚禮的主角,但是如果又不喜歡豔麗的大紅色,怎麼辦?

於是在這種思想的碰撞下,粉色旗袍應運而生,在30年代的禮服舞臺上它綻放著另類的光彩,傳統的大紅色已經被認為是守舊的思想,粉色開始坐上了歷史的馬車。

傳統的婚禮中大紅的顏色是吉祥如意的象徵,更是一種對於新人的祝福之色,鮮少有淡雅的顏色出現在婚禮之中,而淡粉色的出現,打破了紅色的豔俗,白色的寡淡,使得新思想與傳統的對話,更加和諧委婉了一些。

30年代的很多上色照片,以及月份牌女郎,都分別出現了以粉色為主的顏色,粉色的旗袍也好,婚紗也罷,都把民國的風情傳遞給了歷史,使得如今的人們依然可以看到那一絲浪漫,在歲月裡沉澱。

西式婚禮崇尚白色的聖潔,認為只有白色才能表達愛情的唯一,主張穿著白色的衣裙禮服,而在中國的傳統意識裡,白色是不能登上婚姻的殿堂的,因為白色代表了悲傷與喪葬,認為這是不祥的顏色,甚至在平常的服裝當中,都很少見白色的身影,除非有重孝在身。

一抹民國風情

簡單的婚禮照片

中國傳統的婚禮是重視紅色的,紅色的禮服,紅色的蓋頭,紅色的鞋子,婚禮的主要色調都是以紅色為主。

粉色旗袍的出現,把這兩種顏色都進行了一次整合,粉色的禮服淡雅清爽,繡花也格外精美,摒棄了大紅的耀眼,也沒有大紅色繡花的張揚,粉色旗袍多以小花為點綴,使得新娘更加清麗可人。

30年代的舊上海,是時尚的發源地,那十里洋場的繁華自是不必贅述,像這種代表了時髦與摩登的服裝,必然會在這裡生根發芽,直到璀璨奪目,零星小花與淡粉色旗袍相得益彰,配上一冠一紗,新人再手捧鮮花,璧人並立,便是當時的時髦標準了。

粉色旗袍上的小花與底色對比強烈,凹顯出旗袍的亮麗,同時又不搶掉小花的風采,這種粉色旗袍的好處是清新淡雅,和諧平衡。

當然粉色旗袍也不能一統民國婚禮的江山,黃色旗袍也在歷史舞臺上綻放了光彩,黃色在封建王朝存在之時,是老百姓的禁用之色,可是當時光流淌到了民國時,黃色的禁忌被打開了,“飛入尋常百姓家”,黃色作為一種明快的顏色,很快受到了時髦女性的熱愛,但是黃色依然沒有成為當時的主流顏色,就像白色一樣,“有人歡喜有人憂。”

五、頭飾的尊崇地位

在婚禮中,頭飾是一個重頭戲,在古代的意識裡,頭飾是一種身份、禮儀的象徵。

同現代的頭飾不同,民國的婚禮頭飾,伴隨著女性的服裝變化而變化,經歷著旗袍、婚紗的進步與衰退。民國的婚禮頭飾主要有以下幾種。

1、花冠披巾

這種花冠與披巾相結合的頭飾,出現在20世紀的中後期,直到30年代的初期。

一冠一巾是這種頭飾的標準形制,早期的花冠色彩淡雅,下垂白色紗巾,像下凡的神女,傳統的味道依然很濃,與新郎的西裝革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到了後期,時髦人士的頭巾就進步了很多,少了繁複的花冠,也沒有長及地面的白色紗巾,婚禮旗袍在白色頭飾的映襯下若隱若現,顯得相得益彰,雖然還是和新郎的西裝革履有所差距,可是整個造型已經清爽淡雅了許多。

2、戲裝頭飾

戲裝頭飾,顧名思義,是從傳統的戲劇中過渡而來的,當然不能全盤模仿。

戲裝頭飾被運用到婚禮當中,已經減少了很多繁雜的裝飾,有的結合到花冠上,有的結合到罩紗上,這沒有固定的模式,主要看主人的喜好。

3、西式頭紗

做為西式代表的頭紗,多以白色為主,而與西式頭紗最相得益彰的還是婚紗,和旗袍搭配終究還是有些不倫不類。

一抹民國風情

多年後,民國的煙塵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新娘的華服已經褪去顏色,頭上的花冠已經沾染塵埃,但是那一抹民國的風情還在風中搖曳,那些照片上身穿婚禮盛裝的新人已經不在,可是從他們留下的歲月痕跡中,我們看到了新舊思想的碰撞,傳統與時尚的對話,民國的禮服,就是一場穿越歷史的華服盛宴,人們在歷史的膠片中,尋求蛛絲馬跡,窺探那些遠去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