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業產品的,作為一個技術工程師,初期創業,怎麼考察市場?

嵄態


考察市場的捷徑高效辦法就是,去調研同種或同類競品中比較優秀的產品市場銷售情況,如銷量,價位,銷售政策,銷售渠道,促銷手段,用戶評價,產品的優點與不足等方方面面情況。還有生產廠家的各方面情況,如規模,技術水平,生產成本,原材料渠道等等。當然,有些情況你必須得采取一定手段才能獲得真實情況,同時切記,要用實際調研的數據說話,萬不可腦子一熱,逞匹夫之勇,圖省時省力省錢著急,自己忽悠自己,憑想像,憑推理,憑想當然,盲目創新,自以為事。否則一旦攤子鋪開,後悔莫及,欲哭無淚。


闊閒閣



雖然看著這個提問,和眾多看官一樣,想吐槽一下題主對於精益和IE的理解。不過題主想要創業這件事,我還是很欣賞的,說明有想法,這是一件好事。

鄙人學工業工程,後來主攻精益,2007年算是正式接觸精益,到現在已經有差不多快10個年頭,算算時間真的是快。一直在製造業,最近幾年也到處接一些諮詢的項目,輔導企業精益實施,個人感覺上,算得上客戶痛點的,有以下這些。

1. 一線管理團隊做事習慣沒養好,大部分一線管理者都是從幹活兒優秀的員工提拔上來的,並沒有受過正統的訓練,所以對於他們的一些文書上的要求,往往很難落地。

2. 需要audit的項目,例如5S,標準化,年年講,但是就是做不好,有些情況好的,盯一盯好一會兒,一旦時間花在audit上面不夠,效果立馬退步給你看。

3. 從作坊到企業,數據收集的能力,如果建立不起來。質量,產量的保證就需要花費大量的成本,而且這些成本有時候也許看不到。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少有工廠能夠立馬拿出往前推3周的top10的質量問題彙總。

4. 還是講數據收集能力,如果靠人,掐秒錶,在做優化的時候可以,在做監控的時候很難。如果能夠智能地收集每一個piece的節拍,配合其他的數據,例如同時設備數據,人員數據,原料數據,就能夠用一種分析模型來做問題分析與解決。

5. 大部分企業還是在求存的路上掙扎,根本沒錢去展望未來,為未來投資,現在市場上針對工業,也沒有較為便宜的解決方案。因為製造業起薪低,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很大幾率去了金融和互聯網,所以製造業的解決方案都很貴,比它能解決的問題的收益都貴。

總結一下,順便為我未來的團隊打造也做個廣告。

現在互聯網技術已經成為基礎設施,如何以新的眼光來看待利用這些技術解決製造業問題,講成為製造業人創業的發力點。

1. 能否將信息傳遞,收集,分析,利用互聯網技術變得更容易?

2. 能否將培養人的習慣,知識,技能,通過互聯網技術的輔助變得更高效並且可量化與監督?

3. 能否自制一些簡單的解決方案,將原來的問題,以可負擔的方式解決掉?


賺錢秘技


在正式創業之前,你必須搞明白一點就是,產品和市場的關係,還有就是你所掌握的技術產品是服務型產品還是引領型產品。

看了其他人的回答,都說的很好,但是說先有市場再有產品這種觀點我覺得值得商榷。產品和市場典型關係就是手機領域內的昔日王者諾基亞公司和新貴王者蘋果公司之爭。在蘋果手機面世前觸屏智能手機根本就不流行,諾基亞公司和其他公司曾研究過市場,也生產過智能手機,但都失敗了,認為市場不需要這些。但蘋果手機面世以來,直接引領整個手機領域的革命,觸屏智能手機直接埋葬了非智能手機,蘋果公司也把昔日非智能手機的霸主諾基亞打下歷史舞臺。要知道諾基亞公司在市場這塊是做得無比細緻而全面,因此他們在巔峰時期手機銷售佔全球的7成以上,但後來敗也敗在了過於重視消費者、市場的體驗和意見,導致創新和眼光不足。

因此,創業之前對自我(技術,產品)有了清晰認識後,如果是服務大眾型產品,的確需要認真瞭解市場需求,瞭解市場的途徑很多,手段也很多,必須細分產品的銷售人群,對不同的人群特點進行深入研究和調查,同時對市場類似產品進行研究分析,尋求進一步改進空間。此外,產品還必須建立合適高效的銷售渠道,且需要一定的營銷手段。


君子思無邪


考察市場,主要有兩個途徑。

第一直接拿產品問客戶,觀察他們怎麼用。

第二觀察競品銷售情況,在銷售環節蹲點。

不要想著一次就做出爆品,將初期的風險降到最低,一點一點快速迭代。

我也是學工業設計出身的,打工出來的人會有種錯覺,意味產品夠好做出來就能賣的動。殊不知在真正能上市場的產品,在量產之前失敗過幾次。

永遠記住,先有市場,才有產品。


小林紺晃


一、需要精準定位,產品的種類,適應地區、客戶群。

二、市場調研:市場容量,市場價值,現有類似產品的市場份額。

三、數據分析。充分利用數據分析工具和氣泡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