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慶雲唐棗樹的傳說

在山東省慶雲縣慶雲鎮周尹社區,存活著一株全國最古老的棗樹——唐棗樹,距今已有1600餘年樹齡,被譽為“中華棗神”,載入《中國名勝大辭典》。

唐棗樹高6.5米,胸圍4米。從北側看,樹幹鏤龍雕鳳,蒼勁遒逸;從南側看,棗樹腹鼓腔空,能容下小孩玩耍。唐棗樹歷經千年滄桑,依然旺盛地生長著,年年開花結果。它已成為慶雲人的圖騰,充滿著神秘、神奇和神話,關於唐棗樹的很多神奇故事世代相傳,最早的傳說源於隋唐將領羅成。

山東慶雲唐棗樹的傳說

相傳隋末唐初,瓦崗寨英雄羅成同父親羅藝在邊關征戰多年,征塵未洗,回山東歷城老家探親。

一日來到山東河北交界處的慶雲縣鬲津河畔 (現漳衛新河),一見河水碧綠清澈,河岸上綠草茵茵,父子倆便下馬歇息。羅成在河邊飲完馬,見河南岸不遠處有一棵長勢茂盛的棗樹,便走過去將馬拴在樹上,然後躺在樹下乘涼。

此時正值農曆八月,天氣依然炎熱,又加連日征戰,羅成非常疲勞,不一會便鼾聲大作,躺在樹下睡著了。父親見兒子飲馬未歸,便四下尋找,聽到馬的嘶叫,聞聲尋到樹下,見羅成睡的正熟,又見兒子一臉的倦容,不忍心喊醒,便也倚在樹上睡著了。

不知不覺一個時辰過去,父親羅藝醒來,抬頭見日頭偏西,便叫醒還在熟睡的兒子,想催馬趕路,這時父子倆才感到肚子咕咕直叫,知道還沒吃午飯。抬頭一望,見四處皆是棗林,不見村舍,何處尋得酒飯?正一籌莫展之際,羅成忽覺得頭上 “啪”的響了一下,一抬頭,見是從樹上落下的一顆紅棗砸在頭上,滾落在腳下,羅成撿起來放在嘴裡一咬,便覺得滿嘴生津,甘甜透腑。隨即他便順手在樹上摘一把,遞給父親。羅藝吃了幾顆,連稱好吃。羅成便爬上樹去,摘起棗子來。

山東慶雲唐棗樹的傳說

 羅成在歷城住了幾日,秦王李世民邊關告急,召傳羅成飛馬疾去,羅成見了李世民,下馬見鞍中有幾顆色澤鮮亮,形似瑪瑙的紅棗。原來他在樹下拴馬時,樹上有幾顆紅棗落在馬鞍的夾縫中,當時他只顧星夜趕路,並未發現。現在見了,捨不得再吃,拿出來獻給秦王李世民,並把拴馬摘棗的故事向秦王敘說了一番。李世民聽罷,又將紅棗放在嘴裡一嚼,果然香甜四溢,美味可口,便稱讚不已。後來羅成戰死沙場,秦王李世民做了唐朝的皇帝,每日三餐,盡是山珍海味,時間一長,他吃得有些口膩。

忽一日,他想起了羅成獻給他的那幾顆紅棗,不由得胃口大開,趕緊差人下鄉來尋。尋棗的官差翻過千山萬水,從京城西安來到鬲津河畔現在的周尹村,總算找到了羅成栓馬的那棵棗樹,摘下一些熟透的紅棗回京城獻給李世民。李世民交給御善房,吃後仍讚不絕口,從此,這棵有著千餘年曆史的棗樹,也被當地百姓稱為 “唐棗”了。這株樹上結的棗形狀扁長粗大,像老鴰枕頭,當地人還叫它“躺棗”。由於羅成在這株棗樹上拴過馬,老百姓都叫它“羅成拴馬樁”。

又據說,明朝燕王朱棣掃北(燕王掃北)時,當地眾多百姓躲避在唐棗樹下,忽然大霧瀰漫,眾人得以倖免於難,所以當地的群眾又稱唐棗樹為神樹。

抗日戰爭期間,日寇實行“三光”政策,一片片棗林毀於一旦。日軍欲伐“唐棗”樹時,村民聚於樹下,冒死相護,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使敵不敢妄為。

山東慶雲唐棗樹的傳說

1989年,慶雲縣委、縣政府架設圍欄對唐棗樹加以保護,並立唐棗碑。2006年,慶雲縣依託唐棗樹建成唐棗生態園,被評為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

“唐棗樹的傳說”集中反映了慶雲人民不屈不撓,勤勞勇敢的精神,涉及到慶雲人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具有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研究素材的特殊價值。“唐棗樹的傳說”植根於慶雲人群體的文化傳統或文化歷史之中,在該民族群體中起著確認文化身份的作用,已成為慶雲人的一張有代表性的“名片”。對於加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起到重要的積極作用。

為了保護這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省慶雲縣人民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詳細的保護計劃,並組織專門人員對此進行挖掘整理。為了使“唐棗樹的傳說”這一優秀的民間文化遺產能夠得到發揚光大,他們制定了五年保護計劃,該計劃由慶雲縣文化發展服務中心負責組織實施,由慶雲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導小組負責檢查、督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