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刻意練習角度淺析《摔跤吧,爸爸》中吉塔的奪冠之路


從刻意練習角度淺析《摔跤吧,爸爸》中吉塔的奪冠之路

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於2017年於國內上映,當年一上映,就在朋友圈刷屏,非常火,迄今為止,在豆瓣獲得了超過100萬用戶的評論,人氣超高,豆瓣9.0評分,網友對此片的讚譽度非常高!

人民網認為:這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電影,影片對女性意識的關注,在“直男癌”的寶萊塢可謂另闢蹊徑,達到了不俗的社會轟動效應,直接催生了傲人的票房成績!

影片是根據印度摔跤手真實故事改編的,講述了一位把摔跤當做自己一生事業的父親,在獲得印度全國摔跤冠軍後,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放棄為國家贏得世界冠軍的夢想。


從刻意練習角度淺析《摔跤吧,爸爸》中吉塔的奪冠之路

他非常希望生個兒子,來完成未遂的夢想,然而,天不遂人願,他妻子接二連三生了幾個孩子,都是女兒,他尋醫問藥,嘗試各種方法,可是,妻子生的第四個孩子,還是女兒,他非常絕望,幾乎要放棄了。


從刻意練習角度淺析《摔跤吧,爸爸》中吉塔的奪冠之路

但是,卻無意中從女兒與他人打架的事情中發現,女兒們身上的摔跤天賦,於是他就和妻子商量,把自己的女兒訓練成摔跤手,為國家爭取世界冠軍!

妻子反對,但在他的堅持下,還是應允了給他1年的時間,然後,他就開始對兩女兒進行魔鬼式的訓練,不顧周圍人的反對!

他兩個女兒也沒辜負父親的栽培,10年後,陸續拿到了多枚金牌,其中,大女兒吉塔,還成為第一位贏得英聯邦運動會冠軍的印度摔跤手,激勵了上千萬印度女性!

吉塔是如何從一個弱女子,成長為一個世界摔跤冠軍的呢?

吉塔並非天才,她能奪冠,幾乎是後天刻意練習的結果。

下面,我就從刻意練習角度,淺析吉塔的奪冠之路,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主要分為5個方面:

  • 1.有個冠軍爸爸作為摔跤教練
  • 2.與高手對抗逼迫自己走出舒適區
  • 3.有目的的練習讓摔跤技能日臻完善
  • 4.不斷參加比賽建立和完善心理表徵
  • 5.在激烈的比分爭奪壓力下開拓創新

從刻意練習角度淺析《摔跤吧,爸爸》中吉塔的奪冠之路

1.有個冠軍爸爸作為摔跤教練!

《刻意練習》一書提到,有一位摔跤教練對於學習技能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單憑自己力量來練習,我們無法確定哪些地方做得不對,尤其是在早期,我們對技能沒有任何概念,也沒有任何經驗,想要提高,異常艱難!

但是,吉塔是幸運的,她從一開始,就有一位國家摔跤手冠軍爸爸作指導,他經驗豐富,可以給你實時指導,讓你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

影片中的吉塔,在每次比賽結束,她爸爸都會對她的技術進行糾錯、指導她如何做得更好,她也在一次次的練習和比賽中不斷地提升技術,改善技能,摔跤水平也越來越高!

《刻意練習》裡面講到一位69歲的男子佩爾,他想在80歲獲得空手道黑帶,他參加訓練課3年後,覺得進步太慢,就寫信給作者,作者建議他找一個私人教練。

佩爾聽從建議,花了高價,找到了一位經驗豐富的空手道教練,他和導師約好,進行單獨訓練,很快,就通過了綠帶測試,接下來是藍帶,只要保持不受傷,他有信心在80歲前完成晉級黑帶的願望!

也就是說,有導師,能讓你的進步神速,沒導師,你錯了也發現不了。


從刻意練習角度淺析《摔跤吧,爸爸》中吉塔的奪冠之路

我之前在大學打網球,沒找私教,只是看視頻演示,然後按照示範練習,和夥伴對練,但是,練了3、4年,都沒有多大進步,有一次,在聯賽跟一些小學生打比賽,被他們完虐,他們其實就練了2年,但是他們父母給他們請了教練,一對一指導!

所以說,如果真想要學習某項技能,最好的方法是找一位好導師,最好是一對一指導那種。

那麼,如何找到好導師呢?《刻意練習》裡面講到,好導師不一定是世界最出色的人,但他應該是行業之中有所成就的人,他不一定有傑出業績,但是,他懂得如何教學生。


從刻意練習角度淺析《摔跤吧,爸爸》中吉塔的奪冠之路

就好像NBA裡勇士主教練科爾,他在球員時期,並非最出色的,但是他執教的球隊卻頻頻獲得總冠軍,這樣的導師就非常值得請教!

我們選擇時候,還可以從導師以往教過的學員來參考。像《摔跤吧,爸爸》裡面的國家隊主教練,就不要請了,他既沒出色成績,也沒教出過冠軍摔跤手!

從刻意練習角度淺析《摔跤吧,爸爸》中吉塔的奪冠之路

2.與高手對抗逼迫自己走出舒適區

《摔跤吧,爸爸》裡面的爸爸,發現自己兩個女兒對練,大女兒輕易就贏了小女兒,沒有任何挑戰性!

爸爸就想到:如果想要學習摔跤技巧,就得找高手一起練習,他就找來他侄子參與到摔跤練習中!


從刻意練習角度淺析《摔跤吧,爸爸》中吉塔的奪冠之路

果不其然,堂哥兩三下就把兩位女孩給摔倒了!還跟爸爸炫耀:“你的女兒有點弱啊!”

爸爸發現了女兒弱不禁風后,就開始做雞肉給他們吃,加強女兒們的營養!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堂哥再也沒試過贏了!

《刻意練習》裡面講到,我們人類身體有一種偏愛穩定的傾向。它保持穩定的內部溫度,血壓和心率,並使得血糖穩定、PH值平衡。它使我們的體重日復一日保持合理的一致!只要體育鍛煉並非費力到讓身體的體內平衡機制無法運轉,它基本不會引起身體上的生理變化!

但是,當你被逼迫走出舒適區後,例如體育鍛煉,你的肌肉細胞的新陳代謝、細胞結構、肌肉細胞形成的速度,都會發生改變。

這些改變,最終的結果是增強了肌肉負荷,肌肉隨之變得更加強壯,以建立新的舒適區。如果你要使改變不斷進行下去,你必須不斷加碼,如跑步,你要跑得更遠、更快、爬坡跑…不繼續施加壓力,你的改變將停止!

也就是說,我們要提高技能,必須逼迫自己走出舒適區!


從刻意練習角度淺析《摔跤吧,爸爸》中吉塔的奪冠之路

影片中的爸爸深知這點,他不斷帶吉塔參加各種比賽,跟男性摔跤手比拼,持續地逼迫她走出舒適區!

但是,我們也不能一下子給自己太大的挑戰,否則,“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偏離舒適區太遠,很可能回受傷,反而阻礙了你的提高。

從刻意練習角度淺析《摔跤吧,爸爸》中吉塔的奪冠之路

在認知領域,有個“三圈理論”: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我們最好的狀態是處在學習區,在這個區域,我們的進步才會更快!

吉塔的奪冠之路也是如此,先是從他堂哥開始,然後是其他的業餘男子摔跤手,接著和專業的女子摔跤手,吉塔也從中級組,進入了高級組,她一直處於學習區,處在自己的甜蜜點,既沒有太艱難,也不會太輕鬆,所以,她能夠一直提升!

從刻意練習角度淺析《摔跤吧,爸爸》中吉塔的奪冠之路

3.有目的的練習讓吉塔的摔跤技能日臻完善

《摔跤吧,爸爸》的吉塔,進入了國家體育學院之後,按照教練的方法,可以輕鬆贏得隊裡的其他人,吉塔就覺得自己非常厲害,就放鬆了練習,不再願意去刻苦訓練……可是,長期沉浸在這種虛假的幻象中,會讓自己放鬆警惕,以為自己就是“冠軍”!

可是,真實的世界不會陪她演戲,反而給了她沉重的一擊。


從刻意練習角度淺析《摔跤吧,爸爸》中吉塔的奪冠之路

當她來到國際賽場,頻頻的失利,讓她看清了現實。可是,她卻不以為然。

《刻意練習》中講到:一旦某個人的表現達到了“可接受”的水平,並且可以做到自動化,再多“練習”幾年,也不會有什麼進步,而且,還會緩慢退化。

就好像很多小學老師一樣,既沒有去學習新知,也沒有更新迭代自己的知識,教10年書,還是當初剛教學的水準,沒有絲毫進步,反而,他原來的技能,也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退化。這就是“學如逆水行走,不進則退”的道理,你要不斷進步,才能夠持續保持水準。


從刻意練習角度淺析《摔跤吧,爸爸》中吉塔的奪冠之路

《愛麗絲漫遊奇境》中紅桃皇后說:“你必須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想要做到這點,你可以從有目的的練習開始。何為有目的的練習?

它包含4個特點:

  • 1.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
  • 2.有目的練習是專注的;
  • 3.有目的的練習包含反饋;
  • 4.有目的的練習需要走出舒適區;

我們用電影中的吉塔作為例子解析。吉塔的目標就是獲得世界冠軍,這是她爸爸一直以來的願望,目標非常明確,定義明確的具體目標,可以有效地用於引導你的練習,你甚至可以把它進一步分解: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需要做些什麼?該怎麼做……

吉塔為了完成這個艱鉅的目標,必須每日進行針對性的練習,還要不斷地打敗阻礙她前進的對手,先是通過國家選拔賽。

到了國際賽,要打敗梅利莎,一洗前恥,其次要打敗強大的對手尼日利亞選手內奧米進入決賽,最後是對陣大boss“安吉利娜”!

其次是專注,這就不必細說了,要想贏,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在比賽上!

這裡要重點說的是反饋!無論你在努力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反饋來準確辨別你在哪些方面還有不足,以及怎麼彌補這些不足之處!


從刻意練習角度淺析《摔跤吧,爸爸》中吉塔的奪冠之路

《摔跤吧,爸爸》中的吉塔,在國際賽中不斷失利,爸爸馬哈維亞就找來了女兒比賽的視頻,分析糾正每個錯誤的動作,並告訴她如何調整,這種針對失敗經驗的反饋,對她的進步來說,非常關鍵,如果沒有,很難取得更大的進步。

無論練習什麼技能,反饋都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的走出舒適區,在前面談到了,任何練習,如果從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你永遠無法取得進步!

樊登讀書會創始人樊登,他講到他在大學打乒乓球,進步最快的不是打比賽,而是跟高手刻意練習時候,一個下午都在練習正手互旋球,或者一個下午都在練習反手擋球,雖然很枯燥,但是進步很神速。這其實就是有目的的練習,針對一個動作,大量重複練習,讓自己對該動作形成肌肉記憶!

從刻意練習角度淺析《摔跤吧,爸爸》中吉塔的奪冠之路

4.不斷參加比賽建立和完善心理表徵!

《摔跤吧,爸爸》的吉塔,從小到大,父親帶她參加各種比賽,讓她在比賽中感受摔跤的趣味,摔跤的氛圍,讓她不斷地建立和完善摔跤心理表徵。

什麼是心理表徵?《刻意練習》中說:“心理表徵是一種與我們大腦正在思考的某個物體、某個觀點、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對應的心理結構,或具體或抽象。”

簡單來說,就是人對某個事物的看法、印象。例如,你看到蒙娜麗莎,會想到什麼?很多人的腦海,會呈現那副著名的油畫形象,那個形象就是人們腦海中的心理表徵,但是,有些人的表徵會比其他人更詳盡、更準確,譬如畫家,他們不僅能“看到”,還可以描述相關細節,這就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的區別了。

大多數的刻意練習包括創建更加有效的心理表徵,不論你在練習什麼,都可以用這些心理表徵。而且,心理表徵,都是“行業或領域特定的”。

也就是說,摔跤有摔跤的心理表徵,記憶力練習有記憶裡練習的表徵,倫敦出租車司機也有他們的心理表徵。

心理表徵可以讓我們快速處理大量的信息。

我們回到《摔跤吧,爸爸》中,吉塔在比賽中用的抱頭、抱頸、抱軀幹、抱上下肢、纏腰、鉤足、挑腿等動作,都是在刻意練習中臻於完善的,這些心理表徵,可以讓她在激烈的比賽中迅速處理大量的信息!

《身心合一的奇蹟力量》中提到一個觀點,我們比賽的時候,必須信任身體的本能,不能做過多的評判,因為“一旦計算,反而誤算”!

很多競技體育都是如此,你比賽時候,根本沒什麼時間去思考,大家都在爭分奪秒,你要贏,就必須有更完善的心理表徵,才能在賽場上應對自如!

要想有完善的心理表徵,在平時,你就得積極訓練,並且多參加比賽!

前陣子,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男單決賽,德約科維奇經過五盤大戰以6-4/4-6/2-6/6-3/6-4逆轉戰勝蒂姆,這不是他第一次逆轉了,此前也試過多次逆轉:

在2012年澳網公開賽決賽中,他與拉斐爾·納達爾熬戰創大滿貫決賽歷史紀錄的5小時53分鐘,最終以5-7、6-4、6-2、6-7(5)、7-5逆轉;


2013年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對老對手英國名將穆雷,激戰四盤後以6-7(2)、7-6(3)、6-3、6-2完成逆轉;

……

2019年溫網,德約科維奇以7-6(5),1-6,7-6(4),4-6,13-12(3)的比分長盤搶七險勝2號種子費德勒,成功衛冕!

德約科維奇因為有過多次的決賽逆轉經驗,習得大量的心理表徵,所以他知道如何在比賽的落後的情況,逆風翻盤,戰勝對手。

在大學時候,我跟一位網球高手交流,他說,打網球,只要你有過一次的比賽勝利,你就可以接二連三地獲得勝利,如果沒有,可能會一直輸。

其實,這也是心理表徵的一種體驗,你得有贏的那種感覺,才有勝利的可能!

《刻意練習》還提到,心理表徵還有助於我們找出規律,解釋信息,組織信息,制定計劃,高效學習。

所以,如果你想在某個領域獲得成功,不妨多研究一下如何建立該領域的心理表徵!

從刻意練習角度淺析《摔跤吧,爸爸》中吉塔的奪冠之路

5.在激烈的比分爭奪壓力下激發潛能

《摔跤吧,爸爸》中吉塔在國際賽,多次遭遇險境,卻又在壓力下化險為夷!

無論是在對陣梅利莎還是尼日利亞黑人選手內奧米,都是如此,吉塔總能在最後關頭,激發內心潛能,反敗為勝。

在最後決賽,尤為精彩。吉塔對陣安吉利娜,前兩局打成平局,最後一局1:5落後,似乎敗局已定,吉塔難以翻身,而此刻,爸爸還被小黑屋關著,無法給她指導。

但在關鍵時刻,她回憶起小時候她落水時,爸爸對她說的話:我不可能每次都來救你,我只能教你如何打,其他的都要靠你自己。


從刻意練習角度淺析《摔跤吧,爸爸》中吉塔的奪冠之路

她想起了爸爸之前教她如何得到5分的方法。最後,孤注一擲,摔出了驚豔四方的“後空摔”,得到5分,以6:1反超對手,拿到比賽總冠軍!


從刻意練習角度淺析《摔跤吧,爸爸》中吉塔的奪冠之路

有觀眾說這時影片的特別設置,但其實,這種在危機時刻激發的驚豔表現,在很多真實比賽中,也非常常見,像前面談到的德約科維奇,還有NBA的許多經典絕殺,如喬丹在總決賽急停跳投絕殺對手,詹姆斯三分絕殺對手……

為何運動員能夠在激烈比分爭奪壓力下激發潛能?

著名心理學家、積極心理學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30年前,通過研究大量案例,開創性地提出“心流”的概念。

“心流”是指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那種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你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後,我們會有一種充滿能量並且非常滿足的感受。這發生在我們在做自己非常喜歡、有挑戰並且擅長的事情的時候。


從刻意練習角度淺析《摔跤吧,爸爸》中吉塔的奪冠之路

就像吉塔,她在面對比賽挑戰,最後也是進入一種心流狀態,比賽時間好像停止了一樣,她回憶起童年時光,記起了爸爸教過她的技巧:揣摩對方的意圖,然後做個假動作,繞到對方後面,用“槓桿原理”把對方整個人往後摔倒,拿下勝利,獲得冠軍!

有人說,壓力對人有害,但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個心理學家,叫凱利·麥克尼加爾,他提出:“壓力,只有在你覺得它有害的時候,才有害。”

美國研究人員還專門做了一個研究,大約有3萬人參與,研究人員先是會問那些參與者,說去年你感受到了多大的壓力,然後再問他第2個問題,說你相信壓力有害健康嗎?

研究人員花了8年根據公開的死亡信息找出參與者當中去世的人,結果他們發現參與者當中的第一類就是那些當年壓力很大,而且認為壓力有害健康的人,他們死亡的風險比平均水平增加了43%,

還有就是第2類人,也就是那些承受了很大壓力,卻不認為壓力有害健康的人,他們的死亡風險不會升高,甚至比那些壓力小的人都還低。

所以,壓力本身能造成多少傷害,未必跟你實際承受的壓力有關,可能是跟你覺得壓力是不是有害關係更大。

如果你把壓力當做動力,把壓力當成是激發自己潛力的契機,你可以像運動員一樣,獲得常人難以企及的成績!


從刻意練習角度淺析《摔跤吧,爸爸》中吉塔的奪冠之路

最後,總結一下:本文從刻意練習角度透析《摔跤吧,爸爸》中吉塔的奪冠之路,主要是以下5個方面:

1.有個冠軍爸爸作為摔跤教練,這在啟蒙教育,及時糾正錯誤,快速提升水平來說,非常重要。

2.與高手對抗逼迫自己走出舒適區:我們有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只有常常處於學習區,我們才會不斷取得進步!

3.有目的的練習讓摔跤技能日臻完善:任何技能的習得,都離不開有目的的練習。

4.不斷參加比賽建立和完善心理表徵:心理表徵就是我們對某件事物的感受、看法,想在某個領域獲得成功,心理表徵非常關鍵!

5.在激烈的比分爭奪壓力下激發潛能:壓力如果正確對待,可以轉化為我們的動力,激發我們的潛能。

最後,願大家看完文章,都能夠把刻意練習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成為自己領域傑出人才。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贊、留言、轉發,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