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斧鋸去朽邊,獨目看斜偏。
巧手隨心動,方正墨線牽。


華嚴寺 ▼
著名的遼金古剎大同華嚴寺,原稱“大華嚴寺”,始建於遼,重建於金,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城區下寺坡街北段西側,是一處典型的漢文化和遼金文化相結合的佛教寺院古建築群,是我國遼、金時期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華嚴宗的重要寺廟之一,也是我國現存歷史最為悠久的木結構佛殿之一。它以獨具風貌與神韻的建築、塑像、壁畫、櫃藏、碑刻、經幢以及眾多的歷代文物典藏,成為中國佛教文化中的千古名寺。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下華嚴寺佛教彩塑位於薄伽教藏殿內,殿面寬為五間,進深為四間,單簷歇山頂,舉折平緩,出簷深遠,較為完整地保存了遼代佛教的建築風貌。最為突出的是殿內寬闊的佛壇上供奉的遼代佛教彩塑。它們整體分成三部分,以釋迦牟尼佛為主尊的彩塑位於中間一組,旁列二位弟子和四位菩薩;以過去燃燈佛為主尊的雕像位於左邊一組,旁列二位弟子和四位菩薩;以未來佛彌勒為主尊的彩塑位於右邊一組,旁列六位菩薩。同時,又有四位菩薩端坐於三座主尊前,過去與未來兩主尊佛前各有兩尊供養童子的塑像,佛壇四個角各有一尊護法天王塑像。這些佛教彩塑主次分明,坐立相間,神情自然祥和,體態各異,變化生動。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這些佛教彩塑不僅全面體現了遼代佛教彩塑的藝術風格特徵和佛教神韻,而且也是遼代社會審美情趣和雕塑水平的典型體現,更是現今遺存遼代佛教塑像的重要藝術瑰寶。

下華嚴寺佛教彩塑的主要類型如下: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1、三世諸佛造像

三世佛即過去燃燈佛、現在釋迦牟尼佛、未來彌勒佛。薄伽教藏殿中的三座主尊造像,釋迦常作說法印,燃燈作定印,彌勒作施無畏印或與願印。佛像周邊有菩薩、天王和供養人,彙集一堂,共30餘尊。薄伽教藏大殿內三主佛造像都呈結跏趺蓮花座,造像高度約5.2 米;其他菩薩、 弟子和天王造像多呈站立狀,造像高度約在2.8-3 米之間。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2、 菩薩造像

下華嚴寺中的菩薩造像,就是作為主佛的脅侍菩薩同時被供奉的,主要的類型有四大菩薩、脅侍菩薩和供養菩薩。

(1)四大菩薩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四大菩薩彩塑的整體造像風格,肅穆莊嚴,菩薩神情清淨優雅,姿態優美飄逸。其中,觀音菩薩頭戴高冠,闊袖,胸飾腰結,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認為,這尊菩薩彩塑為遼代雕塑的精品。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文殊菩薩頭戴花冠,神態祥和悲憫,胸飾腰結,超然端坐於蓮臺,佛座下方還有雙跪前蹄且身披綵緞的駿馬。這種造像風格與漢地截然不同。在一般寺廟中,文殊菩薩造像風格多是安坐在獅子背上,而薄伽教藏殿內的文殊菩薩卻端坐在馬馱的蓮臺座上,十分典型地體現了遼代契丹作為一個遊牧民族的特點。這種獨具民族風貌的佛教造像風格,將契丹族風俗民情和佛教文化有機天然地結合在一起的藝術形式,為當代進一步考察和研究佛教文化與民族習俗相融合的過程,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與文化的實物依據。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普賢菩薩,面容圓潤豐滿,五官眉清目秀,神情文雅莊重。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地藏菩薩,頭戴高冠,寶繒披肩,胸飾腰結,寬袍大袖。綜上可知,華嚴寺內的四大菩薩無論是面相,還是裝飾均深受唐代的影響。

(2)十方菩薩(脅侍菩薩)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十方指:上、下、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十方。

薄伽教藏殿中的十方菩薩在空間佈局上,分佈在整個佛壇之上,造型體態各異,都以優美飄逸的身姿安置於蓮花座之上,充分體現出佛教的宗教儀軌與神韻,十方菩薩彩塑無論造型還是神韻,生動富有表現力,祂們面容豐腴飽滿,身材曼妙婀娜,在服飾細節上均為寶冠高聳,其天衣纏身飄逸垂落,衣著華美精緻。在空間的佈局和情節構思上,十方菩薩均為全身心地聆聽佛陀的開示和教誨,內心飽含著對“佛國世界”的虔誠追求和心靈嚮往,給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與濃厚深刻的宗教心理體驗。十方菩薩彩塑,在造像整體特徵上,均豐腴圓潤,祥和肅穆的儀容和優美體態,典型地體現出唐代的盛世遺風。同時,十方菩薩彩塑中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富有個性化特色則為典型宋代風格。彩塑的色調以金、紅、墨綠為主,濃淡搭配和諧,風格古樸。在整體上縱觀大殿內佛壇上的十方菩薩彩塑,其藝術表現與神韻不愧為稀世瑰寶,猶如天上神靈下世凡塵,賦予整個殿內佛國世界的彩塑以勃勃生機和宗教的神聖超越的氛圍。

值得關注的是,殿內一尊露齒合掌菩薩格外引人注意,聞名遐邇,造像動勢最為生動優美,堪稱為遼代雕塑的最傑出藝術精品。全身塑像身高2米,趺腳站立蓮臺,身體微微側傾,身形動態的重心放在右腳上,給觀者一種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獨特審美體驗。彩塑體態微微前傾,體現著對佛陀的虔誠,該菩薩彩塑雙手作合十印,面容祥和,合掌露齒微笑的神態表示著對佛法的領悟,充滿靈魂深處的清淨喜悅。其體態豐腴適度,身姿曼妙優美,衣著服飾貼體飄逸,舉止高雅溫婉,無比美妙動人,恰似一個美麗的妙齡少女充滿著青春活力,塑像之優雅傳神令人驚歎叫絕,實在是下華嚴寺遼塑中的珍品。

(3)供養菩薩

供養,佛教用語,指以珍寶、飲食、衣服、臥具、湯藥、燃燈、眾花、眾香、幡蓋等供給如來和善知識。於佛誠敬供養之人有福報,若能無所希望以財寶、衣服、眾花、香等供養於佛,則有無量功德。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薄伽教藏殿內佛壇之上總共有四尊供養童子彩塑,造型生動活潑,神態天真自在。位於佛壇南面的兩個供養童子彩塑,其中一童子彩塑,舉手示意向佛祖提問,猶如在佛陀講經開示時,他有不解之處虛心求教,其姿態神情,充分的刻畫出初入佛門的童子渴求知曉佛法的虔誠與迫切心態。

另一位童子彩塑造像,動態刻畫為揮手提醒,阻止舉手提問的那位童子,以免影響佛祖傳法講經。兩位童子彩塑,互為呼應,生動傳神的塑造出佛祖講經說法的場面,給人以不盡的宗教遐想和體驗。獨具匠心的高超雕塑技藝和超脫深邃的佛教意境的傳神再現,人神交通,使佛教神聖氣度與世俗情懷在有限空間中達到和諧統一,令人驚歎。

3、 弟子像

迦葉與阿難是兩大佛弟子,薄伽教藏殿內,兩大弟子像分別位列過去佛、現在佛的兩側。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其中迦葉像,為老年僧人的造型,身形清瘦挺立,雙手呈抱拳作揖狀,足履踏蓮。他神情寧靜深遠,顴骨高凸,頭頂眉骨、嘴角和額頭深顯皺紋,脖頸部的筋骨凸凹明顯。雙肩外披袈裟,袒胸著裙,袈裟質地上等,且紋飾圖案精美。從迦葉的衣著裝扮、雙目神韻與全身幹練氣度,生動再現出了他的身份地位和對佛法執著的風骨秉性。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而阿難像,也是僧人形象,眼大、額寬、頰豐,眉宇間散發著慈悲、 智慧、 忠厚之神情,他的體型敦實,足履踏蓮,雕刻細節可看得出衣著袈裟的面料相當講究。

4、 天王像

佛教寺院,多有四大天王像,依次是東方持國天、 南方增長天、 西方廣目天、 北方多聞天。隨著佛教的傳播,佛教和民間傳說不斷融合,直至明清時期,四大天王造像定型成現在漢化風格的護國安民、保佑風調雨順的佛教護法神,民間俗稱 “四大金剛”。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在薄伽教藏殿內佛壇的四隅各置天王彩塑一尊,天王作為護法神,全身裝備鎧甲和兵器,具足威猛之勢,嚴陣以待。四大天王造型風格一致,如東北角的天王身材粗壯有力,雙腿分立,整體氣勢堅如磐石;雙目圓睜,眉骨上挑,鼻翼大張,怒髮衝冠,面部肌肉起伏明顯。一手張臂發力,一手在握劍柄。天王裝扮有肩甲、 胸前鎧甲、腹甲、獅齧和銙,下裳、 胯褶和縛褲,足蹬靴。衣著帛帶隨身飄動,更顯凜凜威風的神韻。

5、倒坐觀音造像組

主尊釋迦佛後面,還有一組倒坐觀音造像, 不仔細瀏覽,很多人都會忽略掉。這組造像由觀音菩薩和善財童子、龍女組成。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6、兩尊明代坐佛

在主尊燃燈佛和彌勒佛正前方,各塑有一尊佛陀坐像,這兩尊像是明代塑造的,並非殿中原有之物。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以像設教,是佛教傳播和宣傳的重要而有效的藝術手段,一方面深刻影響了遼代佛教雕塑藝術的發展進程,另一方面也深刻影響了遼代佛教雕塑的藝術特徵。遼代的佛教雕塑選取的題材非常廣泛,造型多樣,在塑造表現諸佛教形象時,尤其注重將個性化的藝術創作風貌與象徵性的宗教神韻和儀軌相結合,塑造出個性鮮明的佛教藝術形象與具有宗教意味的象徵意象。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絕美遼代造像——大同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免責聲明:明陽話春秋平臺發佈的任何文本、圖片、圖形、音頻和視頻資料產權或版權均歸屬各自的創造者或業主。如果您擁有版權的信息資料顯示在了本平臺中,且你並不喜歡這樣,請與我們聯繫刪除,謝謝您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