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書法家,母親活到了90歲,王獻之卻為何43歲早亡?

公元753年,鑑真東渡日本時,帶去了大量的書籍,繪畫和50餘卷書法作品,其中就包括王羲之的行書真跡《喪亂貼》,以及王獻之的行書真跡三幅,對日本社會的文化發展尤其是書法藝術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同屬於東晉書法家,王獻之的母親郗璿家族也是書法世家。王獻之的草書被稱為一絕,但是唐朝時唐太宗更喜歡王羲之的作品,所以王獻之的作品保存下來的不多。

導致他作品不多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的英年早逝。王獻之少年成名,詩書畫都有很深造詣。成年以後,娶的是自己的舅舅的女兒,年長一歲的表姐郗道茂。二人青梅竹馬,琴瑟和鳴,伉儷知音,感情深厚。

就是因為玉樹臨風,才華出眾,所以王獻之當時為很多人所傾慕。當新安公主與權臣桓溫的兒子結束了政治婚姻後,執意要嫁給才子王獻之。但是公主下嫁,不能做妾,於是,當朝皇帝御旨賜婚,命令王獻之休妻再娶。

“最是無情帝王家”,對王獻之而言,此事如同晴天霹靂。他的父母一生恩愛,父親王羲之一生不曾娶妾,所以王獻之堅決不從,不惜忍痛燒壞雙足,以致後來終生跛足,以此拒婚,奈何無力迴天。


同是書法家,母親活到了90歲,王獻之卻為何43歲早亡?

唐寅所作《王獻之休郗道茂續娶新安公主圖》

此後郗氏投奔叔父,寄人籬下,因和王獻之育有一女已經早亡,她孤身一人,不久,郗道茂抑鬱而終。為此王獻之一直傷心愧疚,無法釋懷。雖然後來他續娶了桃葉為妾以解心懷,但是終究無法治癒心底的傷痛。他給郗氏的幾封信的真跡得以流傳下來,在今天看來,也是讓人噓唏不已,為之動容,不忍卒讀。

《奉對貼》,行草書,是他33歲時所寫。雖奉對積年,可以為盡日之歡。常苦不盡觸類之殤,方欲與姊極當年之足,與之偕老。豈謂乖別至此,諸懷悵塞實深。當復何由日夕見姊耶。俯仰悲咽,實無已已,為當絕氣而!


同是書法家,母親活到了90歲,王獻之卻為何43歲早亡?

王獻之《奉對帖》手跡


另一則手跡為著名的《思戀貼》。思戀,無往不至。省告,對之悲塞!未知何日復得奉見。何以喻此心!惟願盡珍重理。遲此信反,復知動靜。


同是書法家,母親活到了90歲,王獻之卻為何43歲早亡?

王羲之《思戀帖》手跡

《思戀帖》中行草互用,從一開始的行書,越寫越快,到後來的草書,王獻之的內心波動也越來越大,情難自已。所有的情感已經躍然紙上,他的痴情、重情的君子之風也呼之欲出。所以他的作品帶有情感,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書法造詣,還有力透紙背,所表現出來的重情重義和精神上不受壓抑的魏晉風骨。

這兩封信都表達了對原妻的無限思念之情,以及對往昔的回憶,和心中的悲鬱痛苦之情。慧極必傷,情深不壽,情非得已的人生讓一代才子無可奈何又悲憤莫名,不僅及其嚴重的影響了他的精神,最終損壞了他的身體。

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王獻之本就是一代才子,自古才子多情,做不到忘情,那種生而不能的壓抑和痛苦,摧毀了一個書法天才;不僅是他個人、家族、時代;更是今人的重大損失啊!本來書畫養心,令人長壽,王獻之如果像母親那樣活到90歲,會留下多少書畫臻品啊。

公元386年,年僅43歲的王獻之鬱鬱而終,死前說“不覺有餘事。唯憶與郗家離婚”;而他和新安公主的獨女還是幼童,真是令人噓唏不已。

世事無常,任何的刻意為之都會物極必反;所以,平常心既是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