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由心生,“無樹非臺,何惹塵埃”,禪宗智慧與書法作品渾然天成

慧能的大師兄神秀認為,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臺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於是神秀說:“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意思是說,自性就是靈山,若心像明鏡那樣關照自性,並時時養性,不被外界現象所迷惑,就可以成佛。

慧能感覺大師兄的這種禪悟還不夠徹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菩提樹是空的,明鏡臺也是空的,身與心俱是空的,本來無一物的空,又怎麼可能惹塵埃呢? 於是,吟誦出了一首“千古名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境由心生,“無樹非臺,何惹塵埃”,禪宗智慧與書法作品渾然天成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首偈詩,其寓意為:“清淨自性,一法不立”。其內容出自《六祖壇經》。《六祖壇經》是後人根據禪宗六祖惠能的禪悟之言話編著而成。


這幅“漆書體”書法作品,獨具特色,卓爾不凡,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從造型上看,打破了傳統的結字法則,很講究造型的畫意,似層層岩石壘砌而成,又暈染著絲絲水墨氤氳之氣,朦朧著幾多禪意,能讓人看後心境頓時定靜下來,也能讓人從作品中隱約透視出創作者的心靈世界、情感體驗和生命感悟。

境由心生,“無樹非臺,何惹塵埃”,禪宗智慧與書法作品渾然天成

銀杏 禪

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樣。神秀是從修行修煉的角度談如何明心見性,慧能是直指本性。慧能認為,人的本心本性,原本就是清淨無染的,原本就具足了一切。一切均非實有,本自虛無,又何來菩提樹與明鏡臺? 宇宙根本是空,物質世界本來就不存在,若糾纏於現象和概念,就難以明心見性,難以獲得無上正覺大智慧。

神秀是由初悟到漸悟,“時時勤拂拭”,利於大眾修習——漸修。慧能則是徹悟,主張簡化修行程序,既然心性不存在淨垢問題,也是不必通過修心以斷除情慾煩惱。因此,修習可以在日常生活之中進行,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頓悟成佛,從有為的境界一下子昇華到無為的境界。

境由心生,“無樹非臺,何惹塵埃”,禪宗智慧與書法作品渾然天成

著名書法家張濟海先生作品

對於我們一般的常人來說,如果能悟到對於世間的萬事萬物,需要一顆寧靜淡泊的心,去面對這一切,不迷失自性,就足夠了。而對於修證佛法的“專業人士”來說,佛法是讓人悟得本性的,慧心需要自己參悟。這種參悟修證需要從神秀的漸悟入手,最後才到慧能的頓悟,兩者缺一不可。超脫萬物找到真我,悟得真諦,心空便亮堂得如同明鏡高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