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河源——古村落之美,藍口鎮樂村“石樓”

古村落之美

不僅在於優美瑰麗的自然風光

更在於醇厚深邃的人文底蘊

透過那些歷經百年風雨的古村落

可以領略其獨具一格的魅力和風情


發現河源——古村落之美,藍口鎮樂村“石樓”


東源縣藍口鎮位於東源東部,東江中上游,是省定的中心鎮之一,轄22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面積196.5平方公里,總人口近4萬人。該鎮交通十分便利。205國道、京九鐵路、廣梅汕鐵路、河龍高速公路穿腹而過,東江從東北流向西南,可通行250噸船隻,形成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水陸交通網。樂村是藍口鎮裡的一個小村莊,是個聞名遐邇的村莊。因為樂村有一座古建築,“石樓”堪稱活的博物館


發現河源——古村落之美,藍口鎮樂村“石樓”


樂村石樓圍屋座落於東源縣藍口鎮樂村下村,始建於清朝乾隆年代,是一座經200餘年風雨且保護完好的古建築,也是河源客家民居建築的縮影。樂村石樓文化積澱深厚,蘊藏著豐富的人文、歷史、道德內涵,建築風格也獨具匠心,已經被列入河源市第一批受保護的古建築


發現河源——古村落之美,藍口鎮樂村“石樓”


曾經,它庇護過一個大家族。1950年代後期,農村實行人民公社化時,它還容納過500人在此居住。經歷了200多年風霜雨雪的樂村石樓,終究顯現出一絲老態。但因為它的聲名遠播,常常會有河源市裡市外的驢友、遊客專程慕名而來,一探這座走過冷兵器時代的防禦性極強的石樓,又給它帶來了新的生機。


發現河源——古村落之美,藍口鎮樂村“石樓”


走進樂村石樓,首先感受到的是它堅固的外觀和精細的石刻石雕。整座石樓有四幢四槓,外加八個樓角,呈左右、上下對稱。石樓前面有一口半圓形的池塘,與整幢圍屋構成一個大的橢圓形。石樓四周的牆壁全用條形花崗石砌成,厚達80釐米,堅如磐石,八個樓角設有炮樓群。炮臺角樓、門額上的水槽、大門內兩邊門衛房、瓦面下端的火壁,以及兩口古井,都是當時世道比較亂時為了對付亂軍、盜賊而設計的防禦設施,特別嚴密。從這些防禦設施可以看出,即使是碰上戰亂,當石樓的大門被關上後,石樓能夠起到很好的防禦作用,保證裡面人的安全。


發現河源——古村落之美,藍口鎮樂村“石樓”


發現河源——古村落之美,藍口鎮樂村“石樓”


發現河源——古村落之美,藍口鎮樂村“石樓”


石樓屋內有大小房間108間,以前能住500多人。其建築風格與普通的客家民居迥然不同的是,上中下左右都有耳廳,廳後又有廳,俗稱南北套廳。梁、柱、桁、簷雕龍畫鳳,紅、黃、青三色粉飾,雕刻而成,圖案栩栩如生。屋內廳廳相連,幢幢相通。倘若是陌生人走進屋內,就彷彿進入了一個迷宮,知道入口,卻找不到出口。石樓還有三道門樓,每進一道門,門上的匾額都不一樣。外門橫掛著匾額“大夫第”,第二道門掛著匾額“副榜”、“武魁”,第三道門掛著匾額“敦裕堂”。從這些名稱可以看出,這裡曾是名門


發現河源——古村落之美,藍口鎮樂村“石樓”


石樓圍屋建築設計獨特,佈局合理,結構完整,石刻石雕工藝精細,全花崗岩條石砌疊而成,四棟四槓,五個閣樓,四周石砌圍牆連同圍牆厚達80公分,堅不可摧。整座圍屋98間 樂村張氏代代相傳著一個說法:“樓內的9副共18根石柱,每條都是完整的,上廳有六根石柱,是六柱官廳


發現河源——古村落之美,藍口鎮樂村“石樓”


巨大的用瓦、用磚量,也讓當年的建造者“買了5條瓦窯燒了6年,專門燒石樓要用的磚瓦。石樓裡的梁枋、月梁下、出頭、雀替、封簷板,有貼金花卉瑞獸浮雕及鏤雕。石樓四角有碉樓,高三四屋,夯土牆身,牆身四周鑲嵌有花崗岩射擊孔,無窗,是很好的防禦碉堡。石樓的內外橫屋青雲巷門的前端天井處,分別設有圓形水井,井唇也是由花崗岩砌成的。


發現河源——古村落之美,藍口鎮樂村“石樓”


每一座古建築,都有屬於自己的“風水”故事 , 後斜坡鵝卵石鋪成的花胎是個半圓形,屋後花胎半圓,屋前池塘半圓,合起來就是一個圓月。花胎正中,有個鵝卵石鋪的八卦圖。“因為屋對面有個虎頭山,八卦圖是用來避虎頭山之勢的。石樓花胎正中,有一個五行五方龍神伯公,為五顆形狀不一的石塊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可從左數起,也可從右數起。


發現河源——古村落之美,藍口鎮樂村“石樓”

圍龍屋是客家人的精神空間,依中軸線而建,代表五行和龍神的五塊神石則依中軸線排列,其壇在祖公廳堂屋後面中軸線上。五行五方龍神、化胎、水塘所代表之哲學符號,為客家人相當原始的價值觀體現。


發現河源——古村落之美,藍口鎮樂村“石樓”


樂村石樓的後代,大多都在附近或更遠的市、鎮另建起了新居,搬出了大宅,每年大的節日,會有張氏後裔回祖屋參觀、祭祖


發現河源——古村落之美,藍口鎮樂村“石樓”


一座完好的清代建築,便是一座活的古建築和傳統習俗博物館。也是該鎮歷史的見證之一,我們客家人的文化是由一座座古建築開始說起,以前精湛的工藝傳承給世世代代的後人也是我們的客家精神。

【攜友行益.善愛社會】河源市友益愛心促進會

製作:曾利芬 ;黃樂詩

攝影:友益愛心促進會志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