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師“還有現實意義嗎?

追夢小卒


孔子的這句話,對我們現在的人來說,更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這句話告訴我們,生活是最好的課堂,身邊的人都是老師,進而引導我們向生活求教,向身邊的人請教,養成謙卑的習慣,培養自己終身學習的能力。

這句話來自《論語》述而篇22 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譯文為:孔子說:幾個人一道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我選擇他的優點來學習,對照他的缺點來改正。”

現在有許多人認為時間不夠用,上班,帶小孩,做家務,創業做規劃,忙的不可開交,根本顧不上學。這句話告訴你,在你的身邊有許多老師,只要你注意觀察,仔細發現,在你的身邊就能學到很多東西。

有些只會發現別人身上的缺點和不足,這句話告訴我們,你可以對照他的缺點和不足進行自我改正。讓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我們每個人在人生所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是會幫助到你的有緣人,珍惜他們,他的優點是你的榜樣,他的缺點是你的鏡子。

這句話會讓我們養成謙卑好學的好習慣,任何一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都是我們求學的好對家,這樣我們對所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會很友善。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1970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阿爾文的一句話:如果人類要在21 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 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許躍


《論語》述而篇中中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兩千多年來,這句話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有意義,雖然它的字面意思很簡單,但是卻有道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如果能夠虛懷若谷,總能從別人身上發現他的長處,並且向他學習,那麼所取得的進步是可觀的。至於人無完人,別人身上存在的那些缺點,我們就當鏡子來規避就可以了。

這裡我想到了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在《師說》中的句子”古之學者必有師“,凡是想學有所成,虛心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

而且哪些人可以作為老師呢,韓愈認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不論高低貴賤,不論年長年少,只要是他有道理,就可以充當我們的老師。

孔子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一直延續到現在,現在全球各地的孔子學院,也說明了他不僅僅存在於中國,更是走向了世界,是我們全人類走向文明和和諧的重大的推動力。


木槿談文化


答案是肯定的。

只要世界上有三個以上的人,就可以適用這句話。

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教誨,不侷限於時代。三個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會有我的老師。就算是三胞胎走在一起,他們之間的能力、品性等也不盡相同,只要有心,互相間肯定能發現別人的長處。

自古以來,這句話都鼓勵著人們好學上進,到現在,它也不過時。因為時代雖然不同了,知識結構以及獲得知識的手段都大不相同了,但是人性是沒有變的,只要有人在,求知慾就在,更優秀的人就在,上進心就在,求大成的人遵循這句話,不是老古董行為,而是自我完善。

就算是聖人或者上帝,也不敢說自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人。

學識淵博的人往往很謙虛,反而是那些半吊子自我感覺良好。學海無涯而人的認知水平總是有限的。我們不得不承認,就算腦袋裡安裝了電腦,也不可能通曉古今無所不能。超級大腦愛因斯坦一直被奉為天才,人們對他的智力和能力讚歎而且崇拜。可即便是他,也不是對歷史文化土木風水農業等等都精通,或者放寬一點說,很多方面的學識他甚至都沒有聽說過。

如果給他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呢?答案同樣是不會。專業會日久彌深,旁類在日益發展。

“世人皆醉唯我獨醒”只不過是不得志之人的狂語。

保持謙虛的態度,取長而補短,是聖人對我們的勸解。沒錯,不少才子自認為抱負無門,全世界都不懂他,心情鬱郁,志向難酬。換一個角度想,難道不是太過自我的表現嗎?難道不是目中無人自大自滿的心態在作祟嗎?

為什麼說三人行則必有師,而不說兩人行有師呢?這世上除了你我,第三個人、第四個人、第五個人必定有我們所不瞭解的長處。學習這些長處,把第三個人以外的人發展為除我以外的第二個人,世界就變小了。


方塊小超人


有現實意義,而且是很有現實意義。我概括一下,是四個“有利於”,請朋友批評指正。

一、有利於昇華自己的思想。一個人成熟的最根本是思想的成熟,每個人看待問題都有每個人的想法和思路,對待每件事情的處理上也有自己的邏輯思維,這個不分學歷和職業,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思想上的閃光點,學習他人的思想,非常利於自己淨化心靈。

二、有利於提高自己的境界。我們說一個人有格局、有境界,就是在處事方式上顯得大氣,從不斤斤計較,也不畏畏縮縮,敢於負責,敢於擔當。而每個人在這方面都會有很大的區別,所以要學習,即使格局很小的人在我們面前,我們能夠看得出來,那麼我們知道了就是進步。

三、有利於增長自己的才幹。當今社會,身邊不乏有本事有能力的人才,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而我們自己不可能是全才,無論是經歷,還是閱歷上,都不能做到什麼都會,怎麼辦,善於學習每個人的優點和長處,慢慢的就會增長了自己的才幹。

四、有利於彌補自己的短板。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有缺點和不足,而人最大的問題就是看不到自己的問題,通過“三人行”,一方面主動討教,讓別人看看自己的缺點,一方面時時對照,和他人比較自己到底有什麼短板弱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逐步把短板補齊,不斷塑造完美的人生。

不可褻玩焉。

霧裡看花。

小美女真開心。


做有本事的老實人0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高中課文《論語》篇,這段要求全篇背下來的。

老師給了我們班同學生動的解釋,我到現在還記得。

三個人一起向你走來,其中可能就有你的師父,不恥下問是謂好學耶。什麼是師呢?師即老師,生活中,在你的身邊,有很多的人都是你的老師。

農民伯伯,可能也許沒有你讀的書,懂的道理多,但他們能種出來糧食瓜果,知道何時播種,何時施肥,何時收割,這其中就是農耕的文化,他們是你的師父。

城市裡建築工地上的工人,幹最苦最累的活,為城市貢獻力量,他們可能在知識上沒你豐富,但是卻是用勤勞的雙手,一磚一瓦的建起了高樓大廈,他們知道如何建造牢固的房屋,他們是你的老師。

掃地的環衛工人,買菜的大媽,包括收破爛的師傅,維修機器的師傅,這些人都能當你的師傅。為什麼呢?

因為,職業不分高低貴賤,每個人的社會分工不同才會促進社會的繁榮發展,所以,常學,常問,常思,對每個人都要尊重,也許他們中就有可能是你的老師呢。


好吃的貢椿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是孔子說的,出自《論語·述而篇》。這句話,單純從字面的意思看,很多人片面地認為,三個人走在一起,這中間一定有一個人可以成為我的老師。這是片面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話,就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句話合起來的意思是,和我走在一起的人,有賢能的人,也有不賢能的人,既要向賢能的人學習,學習他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也要以不賢者為反面教材,以他們的缺點為鑑,反思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及時改正。

孔子這一段話,對後世影響很大,意義也特別重大。

第一,要向不同的人學習。聖人無常師,只要有益於提高自己能力的,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你可以向比自己水平高的人學習,孔子就說“無友不如己者”;可以向不如自己的人學習,孔子說要“不恥下問”。

第二,要善於反思。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看到好的,要向他學習;看到那些不好的,要反思自己有沒有存在這些不足,從而彌補自己的不足。

第三,學習是隨時的,隨時隨地向他人請教,而不是坐在教室聽老師講;學習的內容是廣泛的,可以專業知識、技能,也可以做人做事的修養,只要覺得有益,都可以學習。


丁小的時空


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

孔子之所以被後世尊稱為聖人,儒家思想也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發展,當今在國外也有孔子學院。這些都表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古今中外社會的認可,讚許和遵從。所謂真理,是不會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而失去意義的,所以這句話在當今乃至未來都有它的現實意義。

孔子的這句話的意思是:你身邊的人一定有你值得學習的地方,我們要注意觀察,看到優點要學習,看到缺點要反觀自己是否也有,如果有要加以改善。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和工作中,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心態,不懂得發現和學習他人的優點,怎麼可以和身邊人處理好關係,自己又怎麼進步呢?

有兩句話分享給大家:學人之長,補己之短,我必長於人;人無我有,人有我精,我必出眾!

感謝您的閱讀,更多精彩請關注:後山悟道,我們共同學習!

圖片取自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後山悟道


很多人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師”,但很多人不理解怎麼“必有我師”,很多人更忽略了“必有我師”的背後,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它建立在一個基礎上:你能夠發現一個人最大的優點,和他最大的缺點。

這是“識人之道”。

別說人與人之間了,就連大國與大國之間,專家學者之間尚且做不到這點。就拿現實中的事來說,早年中國學者間流行一種觀點叫“全盤西化”,認為全面向西方學習才是現代化必由之路。

這是“必有我師”嗎?這不是必有我師,這是無頭蒼蠅。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應該學什麼,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

而把西方制度中那些“善”和“不善”給挑出來,又談何容易?

所以“必有我師”,不是讓你隨時做乖學生,而是讓你隨時“判斷”。

它的本質是提高人的判斷力。你有足夠的判斷力,真實、切實地知道什麼好什麼不好,你自然就會去學習了。

同時三人行必有我師。也就是說,不管你的學士學位有多高,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們必須有一顆謙卑的心,還有一個低姿態。隨時向比我們優秀的人,請教學習。在現實中也是一樣的,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並且有一個空杯的心態,向比我們更優秀的老師前輩請教學習習。





水靈兒芳芳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只要保持一顆謙卑之心,時時處處都是“我師”。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見各種各樣的人,經歷各種各樣的事,有的會遺憾,有的會引發思考。都是在經歷之後產生的結果,這就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

戀愛是一件幸福的,甜蜜的事情,它需要雙方共同去呵護,去珍惜。在這條路上,有的修成正果,有的中途走失;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努力過。正常人都會捫心自問,為何自己會迷路,在這趟旅途中我有什麼收穫?這就夠了,因為這樣的思考就是收穫,就是自我完善的過程。

官渡之戰中的交戰雙方是曹操和袁紹,還有一個起關鍵作用的人是許攸。袁紹不聽取許攸的建議,敗了;曹操聽了許攸的建議,勝了。我們要善於聽取別人的建議,吸收對我們有幫助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袁紹不是不懂這個道理,他太自以為是,以為自己兵強馬壯就可以戰勝曹操,他就是個一言堂,只執行自己的意志。

因此,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三人行必有我師”在我們工作和生活中都有很大幫助。


傳說中的二大爺


眾所周知,這句話的出處不再回答了。本意: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指:做人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結合當下社會,個人覺得再加一點理解,我覺得這裡也指出了,人需要常常自省,遇到比自己強的,這個要學,不用多解釋;遇到比不上自己的,也不應該看不起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或者做的好的一方面,我們要抓住這他擅長的比我們做的好的加以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