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巖故居(二)

6、建築藝術細節

胡雪巖故居整個建築佈局緊湊,構思精巧,居室與園林交融,建築材料可媲美皇帝故宮,可謂無材不珍。因胡雪巖祖籍安徽,所以有明顯的徽派建築特點。

最寶貴的,要算是建築使用的木材,前面已經介紹過,不再贅述。現在分享一下故居的藝術細節。

木雕

胡府的木雕非常吸引眼球,無處不在,精工細刻,歎為觀止。

胡雪巖故居(二)
胡雪巖故居(二)
胡雪巖故居(二)
胡雪巖故居(二)
胡雪巖故居(二)
胡雪巖故居(二)

大理石掛屏

胡家很少掛字畫,因南方潮溼,字畫不易保存。大部分是掛類似這樣的雲峰圖,天然大理石掛屏。

胡雪巖故居(二)
胡雪巖故居(二)
胡雪巖故居(二)
胡雪巖故居(二)

磚雕、灰雕

胡雪巖祖籍安徽,故胡府的磚雕不厭繁複,充分體現出徽派建築的特徵。

胡雪巖故居(二)
胡雪巖故居(二)

石雕

胡雪巖故居(二)
胡雪巖故居(二)
胡雪巖故居(二)

亭臺樓閣

胡府的亭臺樓閣,說不清有多少座,忽然就會出現在你面前,且非常精巧,百看不厭,耐人品味。

胡雪巖故居(二)
胡雪巖故居(二)
胡雪巖故居(二)
胡雪巖故居(二)
胡雪巖故居(二)
胡雪巖故居(二)

明廊暗弄,各有千秋。

胡雪巖故居(二)
胡雪巖故居(二)
胡雪巖故居(二)
胡雪巖故居(二)

小橋流水

或熱鬧,或安靜;或醒目,或隱蔽,或精緻,或簡潔。

胡雪巖故居(二)
胡雪巖故居(二)
胡雪巖故居(二)

金屬

你會不經意發現它們的影子,讚歎一個半世紀以前的匠心。

胡雪巖故居(二)
胡雪巖故居(二)

門鉤

胡雪巖故居(二)

銅爐

胡雪巖故居(二)

集水管和銅水缸

三、舊居滄桑

宅子1875年建成,胡雪巖只住了九年,然後,生意失敗,鬱鬱而終。他破產了以後,故居幾度易主,歷經滄桑。

胡雪巖故居(二)

先是胡雪巖死前,舊居和胡慶餘堂一起,抵押給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文煜(他是胡家產業的最大債權人,和李鴻章是兒女親家);據說,這是胡雪巖和文煜的一齣戲,胡慶餘堂因此才得以不被拆分。

辛亥革命後,舊居被浙江軍政府沒收,軍閥進駐胡雪巖故居,故居內不少建築構件遭洗劫盜賣;

1934年賣給創辦浙江興業銀行的蔣抑厄家,蔣家拆除了故居中的多座建築,紅木廳、楠木廳的木料成為上海、杭州興業銀行的櫃檯;

解放後,蔣家將正廳和“芝園”大部分租給了浙江財政幹校;

1958年在胡雪巖故居辦起了杭州青年中學;

青年中學遷出後,杭州市文化局接管,用作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辦學場地,後來又先後成為話劇團、曲藝團、歌舞團等文藝團體的團部;

上世紀70年代初,有關部門又把轎廳、正廳、和芝園包括正廳、東西四面廳的遺址轉撥給了杭州刃具廠,日夜機聲隆隆、馬達飛轉;“芝園”內假山的一部分賣給了正在興建的林彪“行宮”,胡雪巖故居又一次遭到毀滅性的破壞……

不久,文藝團體相繼搬遷,這裡就成了原單位的家屬宿舍。

從此,這胡雪巖故居成了大雜院,除了廠房,竟住進 135 戶人家:“到處是煤爐、缸灶、馬桶痰盂,滿眼是衣褲、尿布、雞毛菜皮,一片烏煙瘴氣,雜亂無章,慘不忍睹”……

四修復

胡雪巖故居(二)

修復前: 豪宅已是斷壁殘垣、破敗凋敝。

1999年,杭州市政府決定重修胡雪巖故居。當時,負責人手裡只有一張圖,一本書和幾張照片。

胡雪巖故居(二)

一張圖就是民國九年(1920年)沈理源先生繪製的胡雪巖故居平面實測圖(那時,胡雪巖故居還基本保持完好),這張圖成為胡雪巖故居重修最重要的歷史依據。沈先生是當時華信工程司留學意大利的工程師。

一本書是大橋式羽(其實是浙江錢塘人陳栩 陳蝶仙,曾留學日本)的《胡雪巖外傳》,光緒二十九年( 1903)由日本東京愛美社出版。大橋式羽對杭州、對胡雪巖非常瞭解,這本書在胡雪巖死後不久出版,比較真實地記錄了“芝園”的重修過程, 胡雪巖家庭情況以及故居的全貌。

工作人員不辭辛苦,一邊廣泛徵尋找集其它資料,一邊開始了對故居大規模的清理和考古。

胡雪巖故居(二)

500多位工人日夜施工,16個月後——2001年1月20日,胡雪巖故居正式對外開放。整個過程總計耗資6億元,基本保持了故居原貌。

不得不說的事實:那些楹聯匾額,沒有一個是原來的。官方曾多方尋找未果,只得採取了全國徵集的辦法,所以楹聯匾額都是現代人寫的;甚至,一些廳堂樓宇的名字也是編的。

東西四面廳之間的那塊寶貝石頭,也不是原來的。

胡雪巖的畫像,是他的娣孫胡耀光,上海籍的一名著名畫家,根據自己的想象和揣摩畫的。我怎麼看,怎麼像一位當代以演古裝而著名的演員。

五、我眼中的胡雪巖

每個人在胡雪巖故居的窗光水影裡,會有不同的感受。在我眼中,胡雪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是個天才:“清末首富”,“紅頂商人”,黃袍馬褂,紫禁城騎馬……不是豔羨這份榮耀,而是覺得,能有這樣名頭和特權的,絕非常人。

就像一首歌裡唱的:“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富有時,他的資產相當於大清國每年財政收入的一半。所以朱鎔基總理來故居參觀時說他“財傾半壁”。

胡雪巖故居(二)

一個安徽的放牛娃,後來既富且貴,聽起來順風順水,但每走一步,都是必然。他自小的誠信、他的識人、他的政治頭腦、他的仁義、他卓越的運營能力、他的膽識、他的野心、他的夢想成就了他。

他長袖善舞,周旋於官府和漕幫以及洋人之間。以為左宗棠購置彈藥籌借洋款、撥餉運糧一事為例,他幫了左宗棠和皇帝,也獲得巨大的名利(他做的事情都是雙贏的)。

一句話,他是天才,一個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天才。“在官場、漕幫黑白兩道的夾縫裡,在民族經濟與西方經濟的夾縫裡,在左宗棠與李鴻章的夾縫裡,踢打出了一個世界,一方天地。”我喜歡這個評價。

但夾縫最終夾死了他。

從一文不名到大富大貴,再到一無所有,鬱鬱而終,胡雪巖的軌跡似乎提醒人們:一切都是空的,神馬都是浮雲。

據說,胡雪巖曾經說過:“本來我什麼都不是,現在有錢了,吃過,見過,玩過,樂過,最多赤條條來,再赤條條去。”聽起來,他活得痛快,無憾。

信口之言,在62歲時成讖。我想知道,如果可以選擇,胡雪巖會再這樣活一遍嗎?

我覺得,他就像那個童話裡的角色,穿著有魔力的紅舞鞋,無法停止旋轉……他不缺金錢和美色以及名聲,但是,他就是無法停止。紅舞鞋帶他去一個又一個新的高峰……最終,他跌下山峰,粉身碎骨。

其實,我們都各自有自己的紅舞鞋,不過,帶我們去的是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是不同的風景,或許,只是原地打轉兒。

胡雪巖極具天賦。但是,他只讀過兩年書,這是他的短板。左宗棠提醒過他,但他只顧做事,就是沒讀足夠的書。

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胡雪巖沒有看到自己的邊界。有一句話叫“古有陶朱工,近有胡雪巖。”二人都被稱之為“商聖”。我們熟知的臺灣師範大學曾仕強老師生前是“胡雪巖研究會”的副會長,他比較二人,認為范蠡懂得功成身退,而胡雪巖不懂。如果五十九歲那年,不做蠶絲生意,不試圖去挽救中國的生絲權益,他可以繼續富可敵國,做他的大清國首富。

我覺得,過安逸的生活,不是他的性格;追求和迎接挑戰,做更多更大的事情,才是。他不懂得停止。

我不懂工商業,但知道,胡雪巖作為傑出的企業家,他的一些經營之道今天仍有價值:比如“戒欺” , “採辦務真,修制務精”, “真不二價”等等;他1912年就實行分紅制度,很了不起,是員工持股的早期試水;特別是對退休員工實施“陽奉”(相當於退休金)“陰俸”制度(職工去世後,按其工齡長短髮錢給其家屬,這可能是中國企業撫卹金制度的雛形),至今還是令人敬佩和尊敬的。這樣人性化,難怪他的員工有那麼強的歸屬感。即便當代,誰不喜歡這樣的老闆呢?

六、那些內眷

胡雪巖母親胡金氏,被皇帝封為“一品誥命夫人”,享盡了榮華富貴,享年83歲。

但是,她比胡雪巖晚去世1年。白髮人送黑髮人,畢竟悽慘。

她教子有方,樂善好施,杭州西湖邊的很多廟宇都有她捐助的大銅鐘,這些大銅鐘是胡雪巖從日本帶回來的(當年,日本受明治維新影響,各地寺廟以變賣廟產度日,胡雪巖在日本購置了五十口大鐘運回杭州,並刻上“錢塘弟子胡光墉敬助”字樣),皇帝欽賜的那塊“勉善成榮”匾額,據說是賜給胡母的。

胡雪巖破產之後,她就搬到廟宇裡去住了。

胡雪巖有多少姨太太?眾說紛紜。最常見的一種說法是,他有十三位太太——一位正室,十二位姨太太。

正房太太:陸氏,糟糠之妻,不管事,是胡雪巖沒有發家的時候就娶的。

羅四夫人(螺絲夫人),掌家,備受寵愛。

關於胡雪巖的好色和驕奢淫逸,有一些資料如:“大起園林,縱情聲色,起居豪奢,過於王侯,驕奢淫逸,大改本性。”“杭人胡某,富坷封君,為近今數十年所罕見。而荒淫奢侈,跡迥尋常所有,後卒以是致敗。”(汪康年《莊諧選錄》)。

還有傳說,他每天晚上像皇帝那樣翻牌,決定和哪位姨太太共枕;以及他和大太太讓姨太太們穿馬甲(有說丫鬟)當活棋子玩兒象棋遊戲;坊間還有各種他追逐女人的傳說……

這些資料裡的胡雪巖,是十足的可鄙的暴發戶形象。

曾仕強先生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胡雪巖並不好色。據他研究,胡雪巖在大江南北分號眾多,這些姨太太本來分散在胡雪巖各地的分號的家。

曾仕強老師認為:“那些姨太太知道,胡雪巖並沒有把她們看作女人,而是像算盤上的珠子。”據說,她們並不純粹是姨太太。胡雪巖做什麼生意,他就娶一位什麼姨太太。比如他做生絲生意,就娶一位懂生絲的做姨太太,專門負責打理生絲這一塊——他把專家變為家人。真的會用人,呵呵。 另外,為了生意和人脈,胡雪巖不止一次把小妾送人。

這些都讓我覺得,胡雪巖對這些女性雖然在金錢上沒有虧待,但真的不夠厚道,不夠尊重。不過那時候,女性也很難被男性尊重,除非兒子尊重母親。但挺胡雪巖的人認為,即便把小妾送與他人,被送的也高高興興,沒有覺得被侮辱。還有人說,那些姨太太在各地時,有工作做,情感上也是比較“自由”的。

也許有人可以研究一下胡雪巖的精神世界,研究一下他對女人的看法,還有,他的心安放在哪裡?

把這十二位姨太太從各地弄回杭州,是胡母的主意。胡雪巖很生氣,但沒有忤逆母親。從此,天天吵吵鬧鬧,胡雪巖失去了安寧,姨太太們失去了自由,失去了以前在各地的工作……

曾仕強老師友情提示:“一個屋簷下,別放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女人”,譬如婆媳姑嫂妯娌……此言極是。

如何管理這十三位太太,而儘量避免互相吃醋?看胡雪巖的做法:他給每位太太房間安裝了“得率風(telephone,就是電影上輪船軍艦上使用的那種,不是用電,而是用銅管來傳聲)”,是從上海請了一批外國人給他裝的,他自己房間有總機,這樣,他就可以和每位太太單線聯繫了。

當然,太太們也可以用“得率風”傳喚傭人,不過傭人房只有聽筒沒有話筒。

胡雪巖破產後,遣散了這些姨太太和僕人。大部分女人後來的命運不得而知……但有一位,我查到了下面的資料:

“妻妾成群的胡雪巖在破產後,遣散了所有的姨太太,唯有九姨太死活不肯走,與他的髮妻及母親守在胡雪巖身邊。胡母年事已高,胡夫人又悲傷過度,料理胡雪巖後事的,只有這位九姨太。九姨太秘密埋葬胡雪巖後,便回家上吊自殺了。”

悲劇啊!生前榮華富貴,死前一貧如洗,死後薄棺密葬(怕被扒開墳墓報復,怕被盜墓)。

關鍵時刻,患難見真情。值得欣慰的是,九姨太(章氏?待考證)被允許與胡雪巖同穴。

也許,被遣散,對那些姨太太而言,未必是壞事;至少,她們恢復了從前的自由。

希望她們後來,能被善待,被愛,安安穩穩過日子;或者,能像曾經那樣,有事做,能發揮她們的聰明才智。

後來,胡慶餘堂的一位員工趙玉城退休後,出於對胡雪巖的敬仰,開始自費尋找胡雪巖墓,歷時兩年,費盡周折,終於在1992年找到,並把倒下的墓碑帶回胡慶餘堂。“不料卻被原胡慶餘堂領導輕易丟棄在烏龍廟倉庫裡,後又被搞基建的土建隊當廢石砸碎。”嗚呼哀哉!

“直到青春寶集團董事長馮根生接管了瀕臨破產的胡慶餘堂,這爿老店才重新煥發了生機”。“1997年清明節,修葺一新的胡雪巖墓終於在中村鷺鷥嶺重見天日,胡雪巖墓也成為杭州市文物保護點。”

下次,我也許去看看。

忘記說,胡慶餘堂,現在是青春寶集團的一部分;馮根生,曾經是胡慶餘堂的小學徒。

胡雪巖故居(二)

胡雪巖墓(來自網絡)

胡雪巖有10個兒子9個女兒(一說三子五女,且長子早亡)。那些住在清雅堂的孩子們,那些在山洞裡玩兒的孩子們呢?他們後來可安好?據說趙玉城幫胡家整理了家譜,找到了海內外三百餘人。

富不過三代,胡雪巖只富了不到一代。如果他野心不那麼大,這些女人和孩子,也許能安享富貴吧?榮華富貴,真的如過眼雲煙;命運,真的叵測。對此,只有接納、放下。

胡雪巖故居(二)

銅門環,也沒能使胡雪巖握住榮華富貴。

七、關於風水

胡家大宅有風水上的兩個特點:一是門開的特別偏,特別小,這是典型的一個杭派石庫門,前面已經說過,為了聚財,為了不露富。

胡雪巖故居(二)

第二個特點是西北角這是缺了一個角,大家不妨再看一下這張圖。這個角是胡家的財位,但偏偏胡雪巖建宅子的時候遭遇了“釘子戶”,一個小剃頭鋪,剃頭匠就是不肯出讓土地。胡雪巖仁義,就讓這個角缺著了。結果破了風水,胡雪巖在自己新建的豪宅只住了九年,就破產了。

值得一提的是,那個缺角,現在已成為故居的一部分。就是我開始看到的臨大馬路的那個小後門。胡雪巖沒做到的事情,現在輕易就成了呵呵。

風水也許可以破解,但胡雪巖不會回來了。

我覺得有一件事很詭異。就是,胡雪巖沒留下一張照片或者畫像。他同時代的朋友敵人都有,譬如李鴻章,譬如左宗棠。唯獨胡雪巖沒有。胡雪巖,是具有迷一樣面孔的男人,在每個人的頭腦中,他是不同的樣子。

是非成敗轉頭空。贊他,資料鋪天蓋地;貶他,材料一籮筐。一切任由後人評說。

胡雪巖故居(二)
胡雪巖故居(二)
胡雪巖故居(二)
胡雪巖故居(二)

這是當代坊間胡雪巖的畫像和雕塑。第二張是他的曾孫,畫家胡亞光根據想象而畫。

他迅速崛起,又迅速湮滅;似曇花一現,如焰火幻滅,若閃電劃過夜空。他最終是個悲劇,時代的悲劇。

但他存在過,精彩過,耀亮過;他的一生,令人唏噓。

“古有陶朱工,今有胡雪巖。”“做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當代人,從他的一生中獲益良多。

胡雪巖故居(二)

胡雪巖書法(來自網絡)

附:胡雪巖簡歷

胡光墉(1823~1885),幼名順官,字雪巖,湖裡村人。墉幼時家貧,幫人放牛為生,稍長,由人薦往杭州于姓錢肆當學徒,得肆主賞識,擢為跑街。咸豐十年(1860),因肆主無後,臨終前,以錢莊贈之,乃自開阜康錢莊,並與官場中人往來,成為杭城一大商紳。咸豐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軍攻杭州,光墉從上海、寧波購運軍火、糧米接濟清軍。左宗棠任浙江巡撫,委光墉為總管,主持全省錢糧、軍餉,因此阜康錢莊獲利頗豐。京內外諸公無不以阜康為外庫,寄存無算。他還協助左宗棠開辦企業,主持上海採運局,兼管福建船政局,經手購買外商機器、軍火及邀聘外國技術人員,從中獲得大量回傭。他還操縱江浙商業,專營絲、茶出口,操縱市場、壟斷金融。至同治十一年(1872)阜康錢莊支店達20多處,布及大江南北。資金2000萬餘兩,田地萬畝。由於輔助左宗棠有功,曾授江西候補道,賜穿黃馬褂,是一個典型的官商。同治十三年,籌設胡慶餘堂雪記國藥號,光緒二年(1876)於杭州湧金門外購地10餘畝建成膠廠。胡慶餘堂雪記藥號,以一個熟藥局為基礎,重金聘請浙江名醫,收集古方,總結經驗,選配出丸散膏丹及膠露油酒的驗方400餘個,精製成藥,便於攜帶和服用。其時,戰爭頻仍,疫癘流行,“胡氏闢瘟丹”、“諸葛行軍散”、“八寶紅靈丹”等藥品備受歡迎。此後,胡光墉親書“戒欺”字匾,教誡職工“藥業關係性命,尤為萬不可欺”,“採辦務真,修制務精”。其所用藥材,直接向產地選購,並自設養鹿園。胡慶餘堂成為國內規模較大的全面配製中成藥的國藥號,飲譽中外,對中國醫藥事業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光緒八年(1882),光墉在上海開辦蠶絲廠,耗銀2000萬兩,高價盡收國內新絲數百萬擔,企圖壟斷絲業貿易,惹怒外商,聯合拒購華絲。又因海關海運操於外人之手,不能直接外運。次年夏,被迫賤賣,虧耗1000萬兩,家資去半,週轉不靈,風聲四播。各地官僚競提存款,群起敲詐勒索。十一月,各地商號倒閉,家產變賣,胡慶餘堂易主,宣告破產。接著,清廷下令革職查抄,嚴追治罪。光墉遣散姬妾僕從,於光緒十一年十一月鬱鬱而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