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戶瞭解保定“非遺”:獅舞千招無敵手 出類拔萃稱北宗

泱泱保定古城,底色深沉,彰顯著屬於自己的紋路和脈絡。在那些俯首可拾的,沉澱往昔的大事件裡,舞獅,一定是每一個故事的開場,像是約定俗成,歷經上百年未曾有變。隨著鑼鼓鑔鈸響起,時間被它帶動,愈發歡快。吉祥安康的寓意,跟著著獅子的健碩步伐,也一同帶來。

足不出戶瞭解保定“非遺”:獅舞千招無敵手 出類拔萃稱北宗

活靈活現 翹首稱讚

冬至過後,愈發寒冷,一家公司的慶典儀式即將開始,廣場上已經聚集了不少來賓,大多縮著脖子搓著手掌,隨著一呼一吸,口中冒出陣陣白氣。在舞臺一側,七八個人身著黃衣,略顯單薄,與穿著羽絨服的來賓形成對比,顯得格外扎眼,面對寒冬的泰然自若,彷彿寒冷與他們無關。

壓腿、抻腰、活動手臂,幾人躍躍欲試。

彼時,賓客摯友依次落座。鑼鼓聲漸起,著黃衣者,兩人同披一件“獅身”,前面的人高舉“獅頭”,後面的人緊隨其後,抱緊前者的腰,邁著統一的步子,歡快地走向臺前。面對觀眾,“獅子”毫不慌張,卻顯得憨態可掬,時而抓耳撓腮,時而左右觀察,時而引逗觀眾,時而抖動身體。

突然,鑼聲一響。 “獅子”似乎被激怒了,頓時直起身來,不停地在原地旋轉,猛得一個前空翻,嚇得在場的小孩子們不禁向後退了一步。

臺中央放著一張紅、白、綠三色相間的方桌,“獅子”接連不斷地跳上跳下,甚至在桌上做出金雞獨立之勢,引得眾人拍手叫好。

足不出戶瞭解保定“非遺”:獅舞千招無敵手 出類拔萃稱北宗

一顆直徑約1米的大球上場了,這可讓“獅子”們興奮極了,爭著搶著要踩上去玩耍一翻。起初“獅子”們還比較有秩序,一隻一隻排隊跳上大球,可到後來,五隻“獅子”竟然都擠到了一個球上,你爭我奪,誰也不讓誰。

鑼鼓漸弱,“獅子”們依次退場。現場來賓意猶未盡,翹首稱讚。有人小聲詢問,剛才的表演是什麼?一位老者笑著說道,這是咱們徐水舞獅,來自徐水北里村的,在行業內可謂是北獅之宗。

文武兼備 獨樹一幟

在舞獅隊員休息之際,各個已是滿頭大汗,其中一人頭頂像開了鍋一樣,冒著熱氣。

記者接過其中一人手中的“獅頭”掂量了幾下,感覺不是很壓手,但操作獅嘴的張合和獅眼的眨動都十分費力。

據瞭解,早期的“獅頭”是用柳筐糊上彩紙作成的,重達16斤,舞起來很是笨重。後來經過多次改良才形成現在的樣子。我手中的這枚獅頭不足10斤,能更好地表演出獅子的靈活。

徐水舞獅的樣貌不同於南獅,是仿照歷代石獅的形態來做的,獅頭古雅圓大,前額寬闊高聳,雙眼黑亮而有神,鼻子前伸而突起,嘴巴張閉有度,五官起伏有致,加之頭頂綵球的映襯,更顯得獅子既威武雄壯又憨態可掬。

足不出戶瞭解保定“非遺”:獅舞千招無敵手 出類拔萃稱北宗

既稱“北獅之宗”,自然是要有些本事的。徐水舞獅最大的特點就是將溫順的“文獅”和勇猛的“武獅”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既能能模仿真獅子的看、站、走、跑、跳、滾、睡、抖毛等動作,還能展示“耍長凳”、“梅花樁”、“跳樁”、“隔樁跳”、“亮搬造型”、“360度擰彎”、“獨立單樁跳”、“前空翻二級下樁”、“後空翻下樁”等高難度技巧。“獅子”既威武又調皮,讓人又愛又怕。

聲名鵲起 時近百年

徐水舞獅的起源,要從北里村說起。北里村是徐水縣東北部的一個村莊。民國十四年(1925),北里村大戶牛耀去世,牛家從定興縣北迎邱村請來獅子會。由於獅子會首次到異鄉演出,演員們格外賣力,贏得了北里村民連聲叫好。

此次獅子會的演出,給村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村內幾人商議,決定成立自己的獅子會,專程從北迎邱請來三個師傅傳藝。這便是徐水舞獅的起源。在新中國成立後,經老一輩藝術家研究,將獅子上彰顯凶煞的青色褪去,改為紅黃搭配的國旗色,讓人感覺更加親和;獅皮也由原來的麻制改為犀牛毛皮(現以高寒地區的犛牛尾毛居多);技術動作也在原來的高、驚、險的基礎上更注重巧與美的結合。徐水舞獅得以迅速發展,以民間花會形式繼續傳承著,演繹著。

年近古稀的王振水,是徐水區北里村北獅藝術團的團長,說起曾經的榮耀,他深有感慨。早在1953年,舞獅隊就出訪東歐六國進行演出,並獲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金獎。之後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徐水舞獅又走進了朝鮮、韓國、美國等國。1997年香港迴歸,舞獅隊的“百頭獅子”受邀在天壇演出,可謂陣容強大。2008年北京奧運會,再次振奮了北里村的舞獅隊隊員,他們被北京奧組委邀請到北京奧運會的排球、棒球、籃球、馬術和現代五項等7個場館演出。提起奧運之行,王團長格外興奮,透露出舞獅人特有的自豪感。

足不出戶瞭解保定“非遺”:獅舞千招無敵手 出類拔萃稱北宗

薪火傳承 踏舞重生

隨著時代發展,新事物新潮流的不斷衝擊,傳統技藝的生存空間被逐漸壓榨,民俗藝術漸漸地被邊緣化。獅子會各主力演員迫於生計,紛紛外出務工,與其他老手藝一樣,徐水舞獅也曾面臨傳承困境。

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徐水舞獅傳承人商凱芳介紹,2003年,出於對舞獅藝術的熱愛,與八九位老舞獅隊員一合計,自掏腰包,購置一批舊道具,成立了南北里凱東龍獅舞藝術團,靠演出掙錢艱難維持。在困境時,為培養新學員興趣,打好舞獅的功底,他親自教授學員八卦掌。通過一場場演出,將舞獅技藝的種子播撒出去,不斷積累影響力,直到2007年,藝術團逐漸走向成熟。在各大賽事多次獲得金獎,並出國訪問。

同樣在為傳承奔波的,還有王春雨。1999年,北里小學的校長王春雨意識到培養新人不易,舞獅正面臨著傳承危機,便萌生了一個想法:在學校裡教孩子們學習舞獅技藝,把舞獅藝術傳承下去。於是,他在課外興趣小組中加入了舞獅,並親自上陣教孩子們習練。2008年,王春雨開始組織編寫教材,將舞獅編入學校的課程安排中,同時,成立舞獅社團。

足不出戶瞭解保定“非遺”:獅舞千招無敵手 出類拔萃稱北宗

時光荏苒,如今,經過20年的發展,北里小學逐步形成了人人懂舞獅、人人習舞獅的興趣氛圍。

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徐水的舞獅隊伍已發展到20多支,並輻射到河北容城、雄縣、任丘等地。2019年,保定市徐水區舞獅協會成立,也標誌著,徐水舞獅行業更加正規化。

透過徐水舞獅,我們可見一斑,無數的匠人正在為老技藝奔走吶喊。曾幾何時,每逢節慶假日,人們習慣舞獅的出場,就如同春節的餃子。若無一場獅子表演,彷彿便沒有開場。傳統的匠藝如若化作一紙冷冰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有遺憾;失傳的獨門絕活若為歷史書頁上的記載,會有多少惋惜?那聲聲鑼鼓刺穿層層交融的歷史,正是與這時代的抗衡,浪潮席捲而來,不滅幾點星光。

商凱芳:中國武術協會會員,河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北京雜技家協會會員,保定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保定市徐水區舞獅協會會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徐水舞獅傳承人、徐水區首批行業專家),出生:1976年12月1日,自幼隨父親學習舞獅技藝。

Tips:

據歷史資料顯示,舞獅,始於漢,盛於唐。《後漢書》載,漢景帝時西域小國月氏國貢獅子。時稱“狻猊”。從那時起就模仿雄健、威武的獅子形象和動作翩翩起舞,逐步形成了獅舞,喜慶典以此為樂,期望驅魔辟邪,故有“辟邪獅子”之稱

唐代,舞獅發展到上百人集體表演的歌舞,作為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稱“太平樂”或“五方獅子舞”。詩人白居易有“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襬雙耳”的詩句,繪狀舞獅表演。自唐以後,舞獅湧向民間,廣泛流傳,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

南獅與北獅的區別

1、造型不同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的褲子,鞋都會披上犛牛毛,看起來已經是維肖維妙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南獅是富有南方風格的一種獅形,它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動,口闊帶筆,背寬、鼻塌、面頰飽滿,牙齒能隱能露。

2、動作不同

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舞動時注重馬步。

3 、舞法不同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有人甚至認為南獅較為接近年獸。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傳聞以前會用鐵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傳統上,南獅獅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之分。

4、表演器材的區別

北獅的表演陣地主要是平整地面,除此之外還可以在高臺、梅花樁上進行表演。北獅表演擅長以大幅度的動作給觀眾帶來比較刺激的視覺感官享受,還有其俏皮可愛的一面,兩隻獅子一般可以兩人配合表演,在引獅員的引導下,配合默契,有節奏感。

而南獅的表演陣地主要是立樁、飛樁、踏青,與北獅的表演相比,南獅的動作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通常是一隻獅子進行表演,對舞獅員的要求很高。

足不出戶瞭解保定“非遺”:獅舞千招無敵手 出類拔萃稱北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