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響最大的現代豫劇

——朝陽溝

中國影響最大的現代豫劇

誕生於登封大冶朝陽溝(原名曹村)的《朝陽溝》是影響最大的現代豫劇,其在中國現代戲的歷史上所具有的獨特的品位和地位是無可替代。該劇由河南豫劇院三團在1958年5月19日首演於鄭州,編劇楊蘭春,導演楊蘭春、許欣,音樂設計王基笑、姜宏軒等,舞臺美術設計關朋。馬琳飾銀環,王善樸飾拴保。

中國影響最大的現代豫劇

1964年首次到北京演出,曾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在其後的演出中,魏雲主演銀環,馬琳飾演二大娘。期間,常香玉曾經扮演過拴保娘這一角色,並留下經典唱段。從首演那一天起,便以“詞好曲美、人物生動、故事抓人、情趣盎然”的藝術特色受到觀眾歡迎,50多年盛演不衰。1963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戲曲藝術片。

中國影響最大的現代豫劇

全劇共8場,描寫高中畢業生銀環到未婚夫拴保的家鄉朝陽溝參加農業生產,遇到了一連串困難,思想上發生動搖。在中國共產黨基層支部和群眾的幫助下,又由於在勞動中培養起來的對土地和莊稼的深情,使她認識到農村也是知識青年貢獻力量的廣闊天地,終於在農村紮下根來。《朝陽溝》在運用傳統戲曲形式表現現代生活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績。劇作除主人公銀環外,還刻畫了拴保、拴保娘、拴保爹、二大娘、老支書等樸實、忠厚的農民形象。在這些人物身上洋溢著嶄新的思想感情,表現出社會主義時代農民的精神風貌,尤其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第一代有文化的青年農民美好的青春、追求、愛情。全劇藝術上質樸、自然,語言富有個性特點,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唱詞生動、風趣,節奏明快,富於音樂性。劇本故事完整,人物集中,在運用傳統的結構方法方面取得了成就。因〈朝陽溝〉倍受人們喜愛,20多年後,楊蘭春又創作了《朝陽溝後傳》,也大獲成功。

中國影響最大的現代豫劇

中國影響最大的現代豫劇

朝陽溝的故事發生地為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鎮曹村,曹村以丘陵和山溝的地形居多,所在地的山坡上有個朝陽寺的山廟,編劇楊蘭春因此將這部戲的名字稱為朝陽溝。1976年初,曹村的幹部群眾聯名向大冶公社提議,建議將曹村大隊改名為朝陽溝大隊,並得到大冶公社的同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河南曲劇的經典之作〈卷席筒〉的故事發生地也是朝陽溝村。2010年,〈朝陽溝〉和〈卷席筒〉被評為登封市的十大文化符號。

中國影響最大的現代豫劇

《朝陽溝》是現代豫劇的里程碑之作,1963年拍成電影上映後流傳更加廣泛。在“文革”中,因其沒有突出“高、大、全”的人物形象而遭禁演。不過由於其在民眾中影響深遠而被要求重新改編,從1969年10月以來,《朝陽溝》創作組當時根據江青的指示,先後寫過7個修改本,並進行了5次試排,兩次公演,但是仍舊沒有拿出一個比較滿意的修改本。並且由於楊蘭春的堅持,終究沒有亂改。1977年年初,豫劇《朝陽溝》重返舞臺,因區別於“文革”時期樣板戲而更受歡迎。豫劇《朝陽溝》直到今天仍常演不衰,劇中唱段老百姓耳熟能詳、廣為流傳。因其曲調歡快、內容喜慶,成為中國北方地區,尤其是中原及華北的農村地區舉辦婚禮時必不可少的曲目。

中國影響最大的現代豫劇

《朝陽溝》一直是河南省豫劇三團重要保留劇目,並被評為“20世紀百部全國文藝經典”。2008年6月,由河南省文聯主辦,省文藝評論學會、省戲劇家協會在鄭州舉辦了《朝陽溝》誕生50週年學術研討會。2009年8月11日至13日,作為國慶60週年獻禮演出劇目,河南省豫劇三團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連演三場《朝陽溝》,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文聯主席孫家正,文化部部長蔡武,河南省政協副主席張亞忠等觀看了演出,並接見了全體演職員。

《朝陽溝》曾經被許多劇種移植。1958年中國戲曲學校曾由京劇科50班學生改編排演,荀令香、趙榮欣導演,曲素英、孫洪勳、陳國為等主演。1963年,中國戲曲研究院實驗京劇團加工重排,宋德揚執筆,劉木鐸導演,劉秀榮、李光等主演,這一本的演出擬參加1964年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但由於莫測的原因,該劇被江青否定,從未公演。“文革”後,天津評劇院馬淑華、李秀雲等曾有過評劇演出本。此外,呂劇、滑稽戲等眾多劇種也都曾移植、演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