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皮膚進入“換季模式”,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皮膚科助您打贏疫期護膚保衛戰

查看更多兒童科普知識,快來點擊上方“北京兒童醫院”

訂閱我們吧~


  冬去春來,寶貝的皮膚似乎也進入了“換季模式”,乾燥起皮、斑斑點點、疙疙瘩瘩,各種癢各種撓…寶媽看起來都長一個樣兒的皮膚問題在醫生眼裡可有著天壤之別!如何預防常見的兒童皮膚病?怎麼分辨孩子的皮膚問題?特殊時期怎樣處理?什麼情況下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皮膚科梳理了一些常見兒童皮膚疾病的小知識,幫助緩解寶寶皮膚問題,滿滿乾貨,一起學起來吧。


一、防護永遠排第一

記好10字箴言:“洗不能過度,潤不能不足”

  皮膚是保護人體的第一道屏障,起到抵禦外環境刺激、保護內環境穩定的重要作用,就像我們的房子一樣,能讓我們不受風吹雨打。我們也經常用“磚牆結構”來形容我們的皮膚屏障結構,其中“磚”就是我們皮膚最外層角質層的細胞---角質形成細胞,這些磚塊簡單的堆在一起是不行的,還需要灰漿把它們牢固的砌在一起,同樣的道理,皮膚角質形成細胞之間,也有一些類似灰漿的物質,就是我們說的脂質成分,細胞和脂質成分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皮膚的屏障結構。

寶寶皮膚進入“換季模式”,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皮膚科助您打贏疫期護膚保衛戰


  寶寶的皮膚結構在出生時並沒有發育成熟,而是之後逐漸完善的。這些角質形成細胞特別小,只有我們大人的三分之一左右,厚度也比成人薄。除此之外,皮膚脂質的分泌量,只有在出生後的第一週和我們大人分泌的一樣多,以後逐漸減少,直到青春期,也是開始長青春痘的時候,才會達到分泌量的高峰。因此,兒童的皮膚“磚牆結構”屏障功能弱,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刺激,容易乾燥。同時爸爸媽媽皮膚比較乾燥的小寶寶的皮膚也會比較乾燥,也就是有一定的遺傳因素。

寶寶皮膚進入“換季模式”,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皮膚科助您打贏疫期護膚保衛戰

  因此我們要適當減少洗的次數,增加使用保溼潤膚劑的量,或者至少維持二者的平衡。疫情期間注意清潔衛生是重要的,但不能過度清潔!過度清潔,往往會造成皮膚脂質成分的流失,屏障功能也就是隨之變弱,反而更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刺激。因此,洗和護要平衡,小寶寶本來就沒有發育成熟的皮膚屏障結構更是需要注重保溼潤膚,注重護理。

寶寶皮膚進入“換季模式”,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皮膚科助您打贏疫期護膚保衛戰

  關於洗,建議小嬰兒可盆浴,能站立行走後即可以淋浴為主,需要清潔的部位主要是頸部、腋下、腹股溝等皮膚皺褶位置。洗澡水溫不應過高,32-37攝氏度為宜(天熱32℃~35℃,天冷37℃左右),時間不宜過長,控制在5分鐘左右,沐浴液儘量選擇不含鹼性皂基的溫和產品,使用後清水衝淨,避免用力摩擦,浴後用柔軟的純棉毛巾輕輕拭乾皮膚。

  關於潤膚劑的使用,最好在浴後5-10分鐘內全身應用,每天至少一到兩次,在容易乾燥的部位可適當增加次數及使用的量。選用低敏、不含香精和容易致敏的防腐劑的潤膚劑較為安全,家長根據寶寶使用後的皮膚情況選擇適合自己寶寶的品牌。一般冬季適合用油性較大,較厚重的潤膚霜、潤膚膏,夏季則選擇清淡一些的乳液或者潤膚露。

  一般情況下大部分常見的皮膚病是可以通過改善日常生活習慣預防和減輕的,而日常生活習慣中對預防皮膚疾病最重要的莫過於皮膚的保溼滋潤,疫情期間讓我們和寶寶一起養成潤膚的習慣吧!


二、溼疹/特應性皮炎

如何擺脫“瘙癢~搔抓~瘙癢”的惡性循環


寶寶皮膚進入“換季模式”,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皮膚科助您打贏疫期護膚保衛戰

問:溼疹聽說過,可是特應性皮炎又是什麼呢?和溼疹有什麼關係嗎?

答:溼疹和特應性皮炎有著絲絲縷縷的區別和聯繫,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溼疹的範圍比較大,是給目前無法明確病因的皮炎的一個暫時診斷;而特應性皮炎是指有特應性體質的溼疹,“特應性”的意思是除了溼疹的表現之外,會在不同年齡階段出現其他過敏性疾病,比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對異種蛋白過敏等。


問:家長如何判斷孩子起的是否是溼疹/特應性皮炎,有何表現?

答:溼疹/特應性皮炎在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表現:

  嬰幼兒期(出生~2歲):初發皮損為面頰部瘙癢性紅斑,繼而在紅斑基礎上出現針尖大小的丘疹、丘皰疹,密集成片,皮損呈多形性,境界不清,搔抓、摩擦後很快形成糜爛、滲出和結痂等,皮損可迅速擴展至其他部位(如頭皮、額、頸、腕及四肢伸側等)。患兒因瘙癢常煩躁伴哭鬧不安,以至影響睡眠。

  兒童期(2~12歲):多在嬰兒期緩解1~2年後發生並逐漸加重,少數自嬰兒期延續發生。皮損累及四肢屈側或伸側,肘窩和膕窩最容易出現皮損,其次為眼瞼、顏面和頸部。皮損常伴抓痕等繼發皮損,久之形成苔蘚樣變(皮革樣增厚,紋理粗糙)。此期瘙癢仍很劇烈,形成“瘙癢~搔抓~瘙癢”的惡性循環。

  青少年與成人期(12歲以上):指12歲以後青少年期及成人階段,可以從兒童期發展而來或直接發生。皮損常表現為侷限性苔蘚樣變,有時可呈急性、亞急性溼疹樣改變,部分患者皮損表現為泛發性乾燥丘疹。瘙癢劇烈,搔抓出現血痂、鱗屑及色素沉著等繼發皮損。


問:要如何處理呢?外用激素,是否如洪水猛獸?

答:比較輕的溼疹,如只是輕微紅斑和一些鱗屑,通過加強保溼潤膚就可基本緩解;中到重度的溼疹,需要根據情況在醫生指導下選用一些外用藥物治療,主要就是外用糖皮質激素。

  目前外用糖皮質激素幾乎是溼疹患兒的家庭常備藥,但是由於“激素恐懼”,很多寶媽都“備著不用”,其實大家不必“談激素色變”。我們治療溼疹的激素是糖皮質激素的外用製劑,外用製劑濃度一般較低,就算我們把一整支藥都用完,激素的含量也很少,而且我們的皮膚並不能完全吸收,所以是相對安全的;溼疹的治療也是階段性外用,主要的目標是迅速充分緩解炎症及瘙癢,緩解後加強潤膚,減少復發的次數。建議寶媽們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孩子的嚴重程度選擇適當的強度、適當的濃度合理使用。


問:如何判斷嚴重程度?

答:下面這個比較簡單的評估問卷(patient orient eczema measure,POEM評分),可以供家長們使用,通過打分的方法來評估孩子的皮膚問題有多麼嚴重。對於輕、中度,寶媽們可以通過每日潤膚和在醫生指導下外用激素緩解(如丁酸氫化可的松、糠酸莫米松等),對於重度和極重度的情況,可酌情到醫院尋求幫助。

寶寶皮膚進入“換季模式”,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皮膚科助您打贏疫期護膚保衛戰

問:我家寶寶溼疹/特應性皮炎總是反反覆覆,抹藥就好,不抹藥就壞,有什麼好辦法麼?

答:首先我們要知道溼疹是慢性病,本身就存在復發的情況,比如日常護膚做的不好、潛在刺激物等等。其次,大多數家長是由於過分擔心激素的副作用,見點好,就把激素停了,並沒有用夠劑量,皮疹並沒有達到完全緩解。

  其實溼疹的皮疹就類似著火了一樣,已經著了,我們就要迅速救火,救火的水還要足夠的多,而且要徹底地把火撲滅,否則等一等等一等,火就越來越大了(皮疹越來越嚴重了)。當我們把溼疹治療好以後,就需要堅持皮膚護理,減少疾病的復發。


問:怎樣做皮膚護理呢?怎樣選擇保溼潤膚劑?

答:皮膚護理是溼疹長期治療管理的關鍵,寶媽們可以從下面幾方面來做:(1)保溼潤膚劑使用需要規律:建議每日1-2次全身使用,浴後3-5分鐘是使用保溼護膚品的最佳時間,可使皮膚達到最佳的水合狀態。洗浴時不宜頻繁使用浴液,水溫不宜過高,36-38℃為宜,避免機械性搓澡,浴後用棉質毛巾輕輕擦乾。(2)保溼潤膚劑的使用需要足量:國外有研究提出對中重度特應性皮炎/溼疹患兒,潤膚劑的使用量需要達到2-4周使用400-500g左右才能達到潤膚的效果。並且隨著患兒年齡增大,體表面積逐漸增加,使用潤膚劑的量也需要逐漸增加。(3)

保溼潤膚劑的選擇需要綜合考慮特應性皮炎/溼疹患兒個體差異、皮膚狀態、季節、氣候等因素,有多種劑型,可根據不同季節選擇相應劑型:乾燥的冬季用油性較大的潤膚膏,春季和秋季用潤膚霜,夏季用清爽的潤膚露比較合適。

  還有一點需要提醒大家,大家可選的保溼潤膚劑品牌很多,要結合患兒的皮膚狀態及時調整,如果您不清楚哪種最適合您的孩子,我們有一個小竅門教給大家:簡單的自身對照試驗,您可以在患兒肢體一側用A種保溼潤膚劑,另一側外用B種,一段時間後您可以對比兩側肢體的情況,來選擇更適合您孩子的潤膚劑。

  有研究顯示,堅持長期使用保溼潤膚劑修復/維持皮膚屏障功能可減少特應性皮炎/溼疹復發和加重的次數,進而減少外用糖皮質激素的用量,所以寶媽們千萬不要吝嗇哦。


三、尿布皮炎

並非對紙尿褲過敏

寶寶皮膚進入“換季模式”,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皮膚科助您打贏疫期護膚保衛戰

問:寶寶的小屁屁紅了,是對紙尿褲過敏麼?

答:這是得了尿布皮炎,簡單理解是尿布區皮膚髮生了炎症改變,並非對紙尿褲過敏

。主要是由於寶寶皮膚結構和功能發育不完善,局部皮膚屏障功能弱,在尿便、汗液刺激和護理不當的情況下(如紙尿褲更換不及時局部形成了溼包裹的環境)出現的炎症表現。


問:需要怎麼處理呢?

答:尿布皮炎一般不會很嚴重,寶媽們基本能自行處理。尿布皮炎症狀較輕時,通過及時清理尿便、適當晾一晾小屁屁,同時加強皮膚護理,即可緩解症狀,比如每次尿/便後使用含有氧化鋅或凡士林的潤膚霜,就可以在寶寶皮膚表面形成一層脂膜,以減少尿布摩擦、隔離尿便和其他刺激。在醫生指導下,炎症明顯時,直觀的表現也就是患處紅的明顯,可外用弱效激素如丁酸氫化可的松抑制炎症,同時外用抗生素如莫匹羅星控制感染。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寶寶尿布皮炎出現前存在排便次數異常多、便質稀薄、氣味異常等情況,可能提示存在消化系統疾病,需專科諮詢或就診,否則嚴重時可能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等情況。


四、汗皰疹

換季發病多,避免手腳出汗是關鍵

寶寶皮膚進入“換季模式”,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皮膚科助您打贏疫期護膚保衛戰

問:寶貝最近手心、手指縫總癢,有些小水皰,還脫皮了,是不是傳染上“腳氣”了?

答:這是我們常說的汗皰疹,又名“出汗不良性溼疹”,是一種發生於手心、腳心、指(趾)間或指末端皮膚的複發性溼疹,與患兒多汗的體質有關,也常常有遺傳傾向。發病多見於季節交替時,以冬春、春夏交替時為最。

  有的患兒可能毫無感覺,只發現手心或腳心有細小的脫皮;有的初期表現為小米粒大小、半球形水皰,略高出皮膚,幾個或成群出現,水皰皰液清亮,有時小皰反覆摩擦可變大,沒有紅暈及化膿等表現,2-3周內可自行吸收乾涸,以後即脫皮,露出粉紅色薄而嫩的新生上皮,皮膚薄嫩處會有些疼痛,嚴重時整個手掌都可脫皮,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寶寶“淘氣”不停撕拉死皮,引起脫皮面積增大,有的患兒會有瘙癢或灼熱感。


問:出現這種情況以後應該怎麼處理呢?

答:出現汗皰疹後,可晚餐時儘量少攝入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

適當運動,避免手足多汗;防“疫”期間注意手衛生,但避免過度清潔,清潔後及時大量的擦含有凡士林成分的護手霜;減少接觸肥皂、洗衣服等洗滌劑;少玩肥皂泡、橡皮泥、沙土、蠟筆、水彩顏料及化學品。

  根據室內溫度及時給孩子增減衣物,尤其不要穿袖子過長、過緊的衣物、過厚的鞋子,保持手足乾燥涼爽,可以大大降低本病的發生。在醫生指導下,早期水皰外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瘙癢明顯的患兒可外用糖皮質激素,如糠酸莫米松乳膏;乾燥脫屑者可外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或5%水楊痠軟膏,最後再塗抹大劑量護手霜。


五、摩擦性苔蘚樣疹

本來夏天高發,躲“疫”期易悄然而至

寶寶皮膚進入“換季模式”,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皮膚科助您打贏疫期護膚保衛戰

問:我家寶寶手背、手腕上出現很多小紅疹,癢的厲害,莫不是得了手足口?

答:這種情況是我們常見的摩擦性苔蘚樣疹,也就是“沙土皮炎”,是一種好發於手背、前臂及肘膝部的皮炎,主要表現為正常皮色、淡紅色小丘疹,逐漸向其它部位擴散,嚴重時泛發全身,對稱分佈,瘙癢明顯。該病病因不明,主要與非特異性機械性摩擦刺激有關,如玩弄泥沙、反覆摩擦或與冷水接觸刺激等。

  在躲“疫”期間,寶寶在家免不了接觸太空沙、毛絨玩具等,有些寶爸寶媽們會特別注意孩子的手衛生,頻繁的給寶寶洗手,再加上寶寶的天性都喜歡戲水,往往洗起來就停不下了,所以這個本來在夏天高發的疾病,也可能在躲“疫”期間悄然而至。


問:怎麼樣緩解呢,是否需要去醫院就診?

答:這種疾病一般有自限性,但週期長達4-8周,所以家長早期自行處理,對於避免繼發全身性自敏性皮炎的發生很重要。提醒各位家長,疫情期間注意手衛生,勤洗手是對的,但不能只注重洗,也要注意護理,洗完之後要多擦保溼潤膚劑,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出現了。在寶貝接觸太空沙、毛絨玩具之前,給寶寶的雙手塗抹適量的潤膚霜,同時,適當控制遊戲時間。

  在醫生指導下,早期皮疹侷限時可外用激素軟膏,如糠酸莫米松、丁酸氫化可的松等,對於皮損泛發、瘙癢嚴重的寶寶可口服抗組胺藥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


六、蕁麻疹

伴發熱、急性腹痛、手足腫脹及喘憋時,要及時就診

寶寶皮膚進入“換季模式”,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皮膚科助您打贏疫期護膚保衛戰

問:寶寶突然起了一大片紅疹,癢的厲害,越撓越多,過一陣子又沒了,是什麼情況?

答:這種突然發生水腫性紅斑、蒼白色風團,小的類似被蚊子叮了一口,大的就融合成片,瘙癢明顯,多數於數小時內自行消退,消退後局部無痕跡,這種情況是蕁麻疹,就是老百姓俗稱的“風疹塊、風疙瘩”,這裡的“風”並不是說這個病不能受風,而是形容它皮疹時起時消、此起彼伏的特點。


問:是不是寶貝對什麼過敏了?能否查過敏原?

答:兒童蕁麻疹的起病原因常常是感染,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寶寶,醫生接診時經常會遇到有些家長焦急的想查過敏原,在這裡提醒大家,如果您的寶寶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發熱、腹瀉等感染性疾病,在這之後或同時出現蕁麻疹,那就需要積極尋找感染的原因及時對症處理。


問:家長在家如何處理?

答:若患兒體溫正常,且無其他不適表現,在明確診斷蕁麻疹的情況下,可以自行口服抗組胺藥,如西替利嗪或氯雷他定。若患兒伴隨發熱、急性腹痛、手足腫脹及喘憋時,需及時就診。

七、血管瘤

“紅色胎記”生後就有,幾時能消

寶寶皮膚進入“換季模式”,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皮膚科助您打贏疫期護膚保衛戰


問:我家寶寶生下來肚皮上就有一塊紅色胎記,過了滿月之後變厚變大了,是什麼情況呢?是否會自行消退?

答:“紅色胎記”生後就有的,並且快速增大增厚,境界比較清晰,表面光滑,呈“草莓狀外觀“,這是我們常見的嬰兒血管瘤。血管瘤在寶寶1歲之前都會快速增長,其中增長最快的年齡是生後6個月之內,1歲以後血管瘤逐漸停止生長,最終血管瘤消退的年齡因人而異,根據目前的統計,大部分寶寶在5-10歲完成消退。

  很多家長擔心血管瘤破潰,並出現流血不止的情況。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首先大部分血管瘤破潰的幾率和正常皮膚差不多;其次如果瘤體真的破了,只需要像處理普通傷口一樣,按壓止血,對症抗感染就可以了。如果出現流血不止的情況,要到醫院做相關的血液系統檢查:如血小板、凝血功能等。


答:雖然血管瘤可以自然消退,但有一部分瘤體還是需要治療,一般我們按照血管瘤累及的部位和麵積不同,將血管瘤分為高、中、低3個風險等級,根據風險等級來制定治療計劃。

  高風險等級血管瘤包括:①面部、腰骶部及會陰區節段型血管瘤>5cm;②明顯隆起皮膚表面的面部非節段型大面積血管瘤;③早期有白色色素減退的血管瘤;④面中部血管瘤;⑤眼周、鼻周及口周血管瘤。

  中風險等級血管瘤包括:①面部兩側、頭皮、手、足血管瘤;②軀體皺褶部位血管瘤(頸、會陰、腋下);③位於軀幹、四肢的節段型血管瘤>5cm。

  低風險血管瘤包括:位於軀幹、四肢部位的侷限性血管瘤或節段型血管瘤<5cm。

  如果寶寶得了血管瘤,家長可先根據風險級別初步做出判斷,

如果是高、中風險等級的血管瘤,一定要儘早到醫院就診。對於低風險等級血管瘤,則不用著急,可選擇等待觀察、外用藥物或激光治療。如果家長無法判斷寶寶血管瘤的風險等級,那就儘早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最佳治療時機。

  另外,提醒大家:有些家長認為血管瘤的治療是屬於“美容性質”的治療,其實不是這樣的。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如位於頸部氣道周圍的血管瘤,如果快速生長,可能會造成氣道阻塞,引起窒息,危及寶寶的生命;如位於眼周圍的血管瘤有可能影響寶寶視力的發育;位於鼻部的血管瘤可能會引起鼻外形的損害。正是由於不同風險等級的血管瘤存在不同的影響,所以血管瘤的治療存在個體差異,也不是簡單的“美容性質的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