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2004年1月的一天,在南京市江寧區江寧鎮建中村的一處建築工地,工人在施工中偶然發現了地下埋藏的古墓。南京市博物館工作人員聞訊後,立即組織考古專家趕往現場,對古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墓葬由墓坑和墓室構成,磚石結構。墓室有南、北兩個並列的長方形墓室,總寬7.94米,北側墓室全長6.58米,南側墓室全長4.82米。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墓壁由3重磚石砌築,由內到外依次為石灰磚、條石、青磚,厚逾1米。墓頂外層用條石封蓋,內層使用了多層石灰磚。北側墓室歷史上曾遭到多次盜掘,南側墓室保存完好,內置棺槨各1具,棺內屍骨經鑑定為一老年女性。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北側墓室的墓底中部用長方形青磚平鋪,四周為製作規整的長方形石板鋪地,部分墓磚上還印有“大宋紹興二十五年四月八日……”等銘文。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該墓是迄今為止江蘇地區已經發掘的規模最大、結構最為牢固、出土文物最為豐富的宋代墓葬。該墓也被列為2004年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上圖摘自南京市博物館官網)墓內出土瓷、銀、銅、漆木、玉及玻璃、水晶、瑪瑙、琥珀等不同質地的文物約800件,主要有玉梳、玉璧、玉印章、瑪瑙璧、玻璃杯、水晶璧、銀罐、嵌寶石銀戒指、牙角質香料盒、木質冊書、木牌飾、銅鏡以及大量人形和各種動物形狀的玉佩飾。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據記載,建中村南宋墓墓地近旁的牧龍鎮地區是南宋奸臣秦檜的家族墓地。王志高向記者透露,該墓北側墓室磚銘上的紀年與秦檜的卒年相符,更與該墓南側不遠發現的秦檜父親墳寺—“移忠寺”塔磚上的銘文完全一致。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同時,秦檜的墳寺叫“旌忠寺”,而該墓葬的所在地就叫建中村,極有可能建中村就是秦檜墳寺旌忠寺的諧音。更重要的是,在該墓南側的女性墓室中,還出土了一枚女墓主生前所用的玉質印章。結合文獻記載與出土印章上的文字線索,有考古學家推測,建中村南宋墓的墓主很有可能就是秦檜夫婦。目前該墓考古發掘報告在進一步整理中,還沒有公開發表,只能耐心等待了。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這件的圖片是摘自網絡的)“墨元”白玉獸鈕印章,有專家認為,印章上的文字是秦檜妻子王氏的道號。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秦檜的老婆王氏,特別信奉道教,宋高宗曾經三次贈道號給王氏,其中前兩個道號,史書上有記載。而最後一次道號,史書上沒有記載。發現的印章上的文字,恰恰是第三次沒有記載的。)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牡丹紋玉梳,是南京地區迄今發現中,保存最完好,雕刻最精美的玉梳。玉梳以和田玉製成,整體呈薄片狀,長13.7釐米,寬5.1釐米,厚0.3釐米。梳子呈半月形,大小與成年人手掌差不多。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梳齒製作規整,在僅1釐米寬的梳背上採用透雕工藝細緻的琢出三朵盛開的牡丹和兩朵含苞待放花蕊,其間輔之以纏枝葉,構圖疏朗雅緻。鏤空最細的地方,只有2—3毫米,顯示出工匠高超的琢玉技巧。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擴展閱讀


中國自古被稱為“禮儀之邦”,中國人重視禮儀,在儀容服飾上就體現出很強的禮儀觀念。《周禮》規定日日梳理頭髮,每三天必須洗頭沐浴,稱之為“櫛沐”。晉代詩人傅鹹在《櫛賦》中說:“—發不順,實以為恥:”意思是說頭髮散亂而不加梳理,是一種羞辱。可見,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把梳頭納入了禮儀的觀念。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古代稱梳子為:櫛,一般按照梳齒的密度,把齒松的稱為櫛,齒密的稱為篦,所以梳子又統稱為“梳篦”。早在四千年前,就已經出現梳子。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尤以木料最常見。梳篦的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隋唐五代的梳篦,多做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唐代時,婦女頭上流行插梳之風,而且婦女頭上插的梳篦不僅使用一把,這從唐代著名畫家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周疇的《搗練圖》等婦女形象上可以看到。(《虢國夫人遊春圖》現存宋摹本,藏於遼寧省博物館,上圖摘自網絡)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山圖摘自網絡,《搗練圖》原屬圓明園,1912年由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東方部部長日本人岡蒼天心從北京一位貴族手上購買的,並於當年8月正式入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做成半月形,建中宋墓出土的玉梳,就是宋代玉梳很典型的形制。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宋代時,頭上插梳比唐代更加流行,梳子的奢華程度也達到了歷史的巔峰期。在一幅甘肅敦煌的宋代壁畫上,一位端莊的婦人,頭上插有三對兒梳子,真實再現了宋代婦女頭飾和妝容的雍容華貴。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正如畫中描繪的婦女形象,宋代婦女頭上所插梳子經常是左右兩側都插,加上高高盤起的髮髻,上面插滿各種首飾,使婦女行動十分不便,而且梳子的材質,也越來越豪華,雕刻更加精美。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逐漸形成了奢侈浪費的社會風氣,為了限制這種炫富的不良風氣,北宋皇祐年間,宋仁宗曾下詔規定:“婦人所服冠,高無得過四寸,廣無得逾一尺,梳長無得逾四寸,仍無得以角為之。”規定梳子的長度不能超過四寸,而材質不能用貴重的牛角。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但是,皇帝頒佈的法令,並沒能有效禁止梳子的奢華之風,直至元代,梳子的奢華之風才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建中宋墓出土的玉梳,不僅反映出宋代梳子奢華的時尚,而且,專家推斷它出現的年代應該在皇帝禁令頒佈之後,這證明宋代梳子奢華之風,並沒有因皇帝的明令禁止,而得到控制。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香噴瑞獸金三尺,人插雲梳玉一彎”,宋代詞人辛棄疾在《鷓鴣天》中對婦女插梳的美好形象進行了細膩描繪。好像一輪彎月的玉梳,不僅是實用與美觀結合的藝術品,也在詩詞,繪畫中展現出中國古人追求美的精神內涵。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纏絲瑪瑙羊掛件”。這羊非常有特點。這藉著纏絲瑪瑙的紋路的雕琢的有創意。所謂纏絲瑪瑙是各種顏色以絲帶形式相間纏繞的一種瑪瑙,因相間色帶細如遊絲,所以稱為纏絲瑪瑙。這件瑪瑙羊身長不足兩釐米,小巧玲瓏,瑩潤可愛,其紋理和“南京特產”雨花石有些相似。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這小人也是纏絲瑪瑙的,巧做的也很有意思,可惜那天趕時間,拍攝的不是很清晰,下次去好好拍下。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我覺得還是像水晶吧,展廳的標牌註明的是玻璃劍格,咱沒上手,也不好說~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接下來是幾件同出的飾件,可惜圖片質量不高,留待以後再仔細拍吧。其實南京市博物館的玉器還是挺好的,品種也多的,在朝天宮,環境好,人還少。踏實看1-2小時還真不夠。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南京江寧建中南宋墓出土古玉圖賞

今天分享就到這裡了,下次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