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中的祛溼


我們平常說“你這人看上去溼氣有點重”,那麼,中醫是如何看待“溼氣”,又是如何運用中藥“祛溼”?

下午花點時間,我們用《傷寒論》——第67條: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來解析。

《傷寒論》第67條——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

茯苓 四兩 桂枝 三兩(去皮) 白朮、甘草各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這個方子在臨證上運用很廣泛。這是治中焦水飲的主方,多數治水飲的方子也是由它變化而來。

“心下逆滿”,水飲囤積中焦則有心下滿;氣化上行不能順暢,人體就會有心下“逆”的感覺。

“氣上衝胸”,這是類似於奔豚的反應,雖然不是起自臍下(肚臍眼下),原理是一樣:水溼不能順暢氣化上行,到胸部就阻塞住了,就會有氣上衝胸之感。

“起則頭眩”,蹲下站起來頭就暈,嚴重的甚至什麼都看不見,要扶牆。人體是一個整體,當我們說脾胃有水溼的時候,不是說水溼僅僅在脾胃,而是以中焦脾胃為主。事實上有溼證的時候全身哪裡都會有水溼,比方說臉會腫,舌頭會胖大,小肚子也比平時明顯等等,自然大腦裡面多少也會有水溼。大腦水溼多,就會頭昏不清醒;水溼多則滯則血液循環也不會好,蹲下一站起來,大腦供血不上則眩暈。

“脈沉緊”,脈沉,邪氣在裡;緊主寒,亦主束縛而不通暢。這是溼證有可能出現的脈象。但脈象這個東西不是絕對的,有時候中焦水溼也未必就現這個脈象,臨證上緩脈弦脈浮脈也很多。

“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我們學過,表有水溼是大青龍發之,大青龍里有桂枝麻黃髮汗,合生石膏下行還能利尿。此處水溼主要是在中焦在裡的位置,病在裡從裡解,自然不能用汗法來解。若發汗,裡的水溼不但不能去,還會在肌肉經絡裡竄行,身體便會“振振搖”。

方中的幾味藥都是很普通的。先說炙甘草,因為這個藥不好解釋,按說甘甜的藥是會助長水溼的,這裡怎麼會用?可以從這兩個方面來理解:第一,胃的功能弱(或說津液虛,水溼和津液不是一回事,水溼是淤阻,津液是已被吸收利用的能量),就算要攻淤阻,也是可以加炙甘草的,比如調胃承氣湯就是承氣湯加上了炙甘草。

五苓散(桂枝、茯苓、白朮、澤瀉、豬苓)就沒有炙甘草,看其證是實證更明顯,而胃虛不明顯。這兩個方子主要還是以胃的功能來區別立方的。第二,水溼去掉,也就是邪氣去了,需正氣來填充,脾胃虛者,恐津液難以速生,正不來則邪來,水溼就有可能還會再次囤積,所以也可以用炙甘草。

我們現在中藥房的炙甘草是蜜炙的,很甜膩。《傷寒》裡的炙甘草並沒有說是蜜炙的,一般認為《傷寒》裡的炙甘草事實上就是直接炒或炙的,並不加蜜。我贊同這個說法。幾個祛飲的方子都有炙甘草,而且用量不輕,如果蜜炙的話,恐有滋膩助溼之弊。 相比桂枝,白朮香氣溫厚,走散力不強,氣化的主要是中焦區域,擅長化中焦脾胃的水飲。茯苓將不能氣化的水飲從下焦水道通利出去。提示:人體有兩種排便方式——大便小便

中醫稱大便為穀道,小便為水道。

桂枝的氣化之力是往肌肉走的,走的是大循環。桂枝的用量比白朮還多,因為《傷寒論》的思路注重整體,注重人體的大循環。人體的能量氣化出表,剩餘的才能代謝為尿液排出體外,這是一體之運行。就像蒸籠的原理,水蒸氣上不去,也就沒有凝結的水珠滴下來,只是一團不運行的水凝聚在鍋子裡面。桂枝這味藥在經方里似乎是無所不能的,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藥之一,表證用它,裡證用它;水溼痰飲淤血用它;虛實寒熱也都能用它。這當然不能理解為桂枝通治百病。

經方的治病思路治的不是病,治的是人體的秩序和循環。桂枝是走體表大循環的,只要需要走外的力量,需要建立從脾胃到肌肉的大循環,桂枝就都能用上。

解析到此!

《傷寒論》中的祛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